2009年全國環保科技工作會議18日在京召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出席會議並講話。他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準確把握當前環保科技面臨的形勢與挑戰,實施科技興環保戰略,為探索中國特色環保新道路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是目前擺在廣大環保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廣大環保科技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腳踏實地,共同開創我國環保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吳曉青指出,2008年,各級環保部門全面落實科技興環保戰略,圍繞污染減排等重點工作,大力實施環保科技工程,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成效顯著,科技支撐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我國自主研發製造的兩顆環境衛星成功發射,並在環境管理中初步應用,以環境衛星的成功發射為標誌,我國環境管理的技術支撐體系進一步完善,技術手段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充分運用科技、標準、技術等組合手段,進一步提高了污染防治科技含量。為確保北京奧運會期間空氣質量達標,全國環境科技力量共同開展了環境科技大攻關,圓滿完成了奧運環境質量保障科技支撐任務。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廣大環保科技工作者應對及時,處置科學,特別是在應對南方雨雪冰凍災害、抗震救災等工作中,為確保環境安全作出了貢獻。環保科技創新工程再創佳績,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各類環保科研項目共落實中央經費近4億元,有48個項目獲得2008年度環保科技獎,其中中國環科院牽頭的《生態環境質量評估技術與典型地區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環保標準體系建設工程成績斐然。全年共完成123項國家環保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現行國家環保標準數量突破1100項。其中,聲環境質量標準和工業企業、社會生活噪聲排放標準及鐵路邊界噪聲標準修改方案,一攬子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環境噪聲監管工作的一些老大難問題,規範和促進了噪聲污染防治工作。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建設工程取得積極進展,完成了首個《環境保護技術發展評估報告》,編制了火電、鋼鐵等13個行業最佳可行技術導則和水泥、印染等19項工程技術規範,強化了環境技術對環境管理的支撐作用,有效地引導了環保産業發展。重點流域、區域環境健康調查取得了初步成果,併為環境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吳曉青表示,2009年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年,也是實現“十一五”環保目標和任務的關鍵一年。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技興環保戰略,全面落實全國環保工作會議部署和要求,夯實工作基礎,科學謀劃思路,增強創新能力,為探索環保新道路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今年要重點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客觀評估“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科學謀劃“十二五”科技發展思路,充分運用環保科技戰略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動員各方力量,以更加寬廣的視野,積極研究環境保護新道路涉及的重大科技問題;第二,要針對目前實現污染減排目標的嚴峻形勢,面向污染源頭控制、總量削減、達標排放和改善生態環境等環節的科技需求,逐步建立比較完備的污染減排環保科技支撐體系,特別要適應開展氮氧化物排放削減和控制的需要,儘快制訂氮氧化物排放標準,出臺氮氧化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第三,要根據國務院批復的水專項實施方案的總體部署,加強組織領導,落實機構人員、保障條件和配套資金,確保水專項開好頭、起好步、布好局,力爭拿出突破性技術成果,全面提高水環境污染防治水平;第四,要完善水和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更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建設新的污染物排放監控標準體系,儘快啟動三峽庫區化工行業排放標準編制工作,發佈12-15項重點行業工程技術規範,開展污染治理市場化試點,更新綠色採購清單,積極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提高重點行業企業污染防治技術水平。第五,要按照理清思路、科學決策、把握重點、夯實基礎、加強宣傳的總體思路,編制環保系統未來十年環境健康發展規劃,以大氣環境與健康為內容辦好第四屆國家環境與健康論壇,組建環保部門環境與健康專家委員會,開展重點地區環境污染與健康損害狀況調查,繼續完善污染物環境健康風險名錄,推進環境與健康各項工作向前發展。第六,按照部黨組提出的“夯實基礎、立足環保、做大做強”的總體部署,儘快成立環保部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和專家委員會,強化歸口管理部門統籌協調職責,制定並頒布關於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和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行動計劃,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對外談判,參與審核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開展氣候變化基礎研究,初步打開工作局面。
吳曉青要求,各地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刻把握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緊緊抓住機構改革的有利時機,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加強領導,進一步加強科技人才培養,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大環保科技投入,為科技興環保戰略的全面落實提供有力保障。
大會向榮獲2008年度國家環保科技獎的單位和個人頒發了獎狀,向新批准建設的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進行了授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環保局(廳)、環科院、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環保部機關、部直屬單位的代表近200人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