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代表委員談解決“教育三憂”:呼喚"綠色教育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3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呼喚“綠色教育觀”
——代表委員談如何解決“教育三憂”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新華社記者崔清新、吳晶、黃小希)“學生減負”“擇校熱”“高考改革”……這些長期困擾中國教育的問題依舊是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熱議話題。

    雖然去年7月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已清晰描繪了教育改革的路徑和遠景,但不少來自教育界的代表委員深感:就像中國發展需要“綠色GDP”,教育改革與發展也需要“綠色教育觀”,使當下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儘快破題。

    一憂——揠苗助長

    【教育現狀】“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讓很多家長為之焦慮。在人才競爭日益白熱化的今天,望子成龍的家長帶著本該無憂無慮成長的幼兒上親子班,使得3到6歲的孩子過早接觸“小學化”的美術、音樂、英語等“特色課程”……

    【代表委員聲音】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外國語學校教科室主任朱善萍指出,這種做法忽視了幼兒身心特點,搶奪了幼兒的童真童趣和玩耍遊戲的權利,不但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甚至會讓部分幼兒對學習産生不同程度的恐懼,最終還可能發展為厭學。

    “很多家長寧願花大錢給孩子上各種名目的培訓班,也不肯靜下心來自己讀幾本關於孩子教育的書。”朱善萍説,“如果家長不用心去觀察孩子的興趣和潛質、因勢利導,而是跟著社會潮流強行讓孩子參加或許不適合他們的各種特長培訓,會對孩子、家庭、社會帶來不利影響。”

    【權威回應】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王定華説,“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人們對其存在誤讀,不宜大肆宣傳。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注重引導和培養孩子們獨立思考、實踐創新能力。

    二憂——擇校難止

    【教育現狀】“好好學習,長大上北大清華。”時下,這句話幾乎是大多數家長鼓勵孩子的口頭禪。家長從小學階段就力爭把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擇校現象由此而生。

    【代表委員聲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需要像華羅庚這樣的科學家,也需要能解決世界紡織難題的紡織工人鄧建軍……各行各業對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不能‘一把尺子量人才’。”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説。

    沈健指出,擇校本沒有錯。教育發達的國家比如英國也存在擇校熱的現象,但卻是在尊重孩子自身興趣、學校提供多樣化教育資源的前提下進行的。

    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大學副校長朱友林指出,當所有的學生通過“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方式涌向名校時,再多的資源都會變得稀缺;只有人才觀、成才觀更加豐富多元,各種教育資源都能被充分合理利用時,擇校才會成為學生和家長的樂事。

    【權威回應】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説,“擇校熱”的解決之道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也就是要加強薄弱學校建設,把差學校變好,縮小校際差距。通過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推行縣域內教師合理交流,制定並執行把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初中的政策以及學區化管理、集團化辦學、結對幫扶等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三憂——産銷脫節

    【教育現狀】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為660余萬人,2011年大學應屆畢業生將達750萬人,未來幾年大學畢業生數量將保持相對穩定,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上大學早已不再意味著好工作、好前途,而需經過激烈競爭才能實現就業。

    【代表委員聲音】大學生就業難,很多時候反映出現行高等教育“重知識輕實踐”的問題。沈健指出,大學應針對社會需求,把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相結合,從過去片面強調“動腦”轉向“動腦”和“動手”並重。

    據了解,江蘇省已邀請專業仲介機構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接受程度和滿意程度做出測評,讓高校據此調整設計課程,從而使學校教育和就業市場順暢銜接。

    目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在通過鼓勵下基層的方式,推動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全國政協委員王健林説,學校應主動加強和企業聯絡,使學生通過實習,在應用、心理和經驗等方面儘快適應職場需求。

    【權威回應】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首位,這體現了政府對大學生就業的關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這既是針對當前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所作出的改革,也是我國調整高等教育辦學思路的新舉措。

 
 
 相關鏈結
· 代表委員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二五"規劃綱要
· 代表委員聚焦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
· 代表委員評點“十二五”期間我國稅制改革新走向
· 代表委員熱議將國有資本收益新增部分用於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