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近日印發《慢性絲蟲病患者關懷照料工作方案》,提出到2010年,80%以上的原中、高度流行縣在病人相對集中的鄉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立慢性絲蟲病患者關懷照料點;開展健康教育,指導慢性絲蟲病患者實施自我照料,以達到緩解症狀,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方案》還提出,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等地應結合本地工作實際,有計劃地組織開展慢性絲蟲病患者摸底調查,併為每個慢性絲蟲病患者建立個人病情管理檔案,實施動態管理。到2010年,基本摸清原絲蟲病流行省、自治區、直轄市慢性絲蟲病患者數量及分佈情況。據介紹,絲蟲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寄生蟲病,是世界上第二位致殘性疾病。經過50餘年的積極防治,我國絲蟲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06年,16個絲蟲病流行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全部達到了消除絲蟲病標準,徹底阻斷了絲蟲病的傳播。但是目前在原絲蟲病流行地區仍然有約40萬慢性絲蟲病患者,反復發作的淋巴系統急性炎症、乳糜尿以及肢體、外生殖器等進行性發展的象皮腫、陰囊鞘膜積液等絲蟲病症狀、體徵,給患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帶來極大的痛苦。積極開展對慢性絲蟲病患者的關懷照料,幫助他們減輕疾病的痛苦,提高生活質量,是我國消除絲蟲病後的主要工作之一。
相關資料
絲蟲病是由絲蟲感染人體引起的疾病。我國流行的有班氏絲蟲病和馬來絲蟲病, 均屬淋巴絲蟲病。班氏絲蟲病廣泛分佈于亞洲、非洲、中南美洲、東地中海和大洋洲及太平洋島嶼約70個國家和地區。馬來絲蟲病流行限于亞洲, 主要在東南亞、東亞和南亞的十余個國家。我國中部和南部的山東、河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上海、湖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及台灣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有絲蟲病流行。據防治前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估計,全國有絲蟲病約3100萬。
絲蟲形態
蟲體細長, 乳白色, 頭部略膨大, 口周有乳突2 圈, 每圈4 個。雌蟲平均長86.1mm(班氏)和56.1mm(馬來), 頸部稍細, 尾部略向腹面彎曲。雄蟲較短小, 平均長37.6mm(班氏)和24.0mm(馬來), 尾部向腹面彎曲2-3圈。
微絲蚴細長,頭端鈍圓,尾端尖細,外被鞘膜,平均長260μm(班氏)和 220μm(馬來)。在染色的固定標本, 顯示體內有許多圓形細胞核,無核處依次為頭端空隙、神經環、排泄孔、排泄細胞、肛孔等結構。馬來微絲蚴尾端具2個尾核。
臨床表現
(一)生物性潛伏期 為自第三期幼蟲進入人體至絲蟲成熟産出微絲蚴所需時間, 班氏絲蟲為5-6個月, 馬來絲蟲為2.5-3個月。無明顯症狀,也可出現淋巴系統炎症、發熱等全身症狀。血內嗜酸性細胞增多。
(二)微絲蚴血症期 血液內出現微絲蚴, 其數量逐漸增多並保持一定密度。大多無明顯症狀或有淋巴系統急性炎症。嗜酸性細胞逐漸恢復至正常。此期可持續數年至數十年。
(三)急性炎症期 表現為淋巴系統急性炎症, 有反復發作的特點。主要為四肢, 特別是下肢的淋巴結、淋巴管炎, 但班氏絲蟲病尚可引起精索炎、附睪炎和睪丸炎, 以及深部淋巴系統的炎症。絲蟲性淋巴系統炎症常起自淋巴結, 然後沿淋巴管向遠端呈離心性蔓延, 與細菌性淋巴系統急性炎症呈向心性蔓延者迥異。
(四)慢性期 由於淋巴系統阻塞和淋巴循環動力學改變所致。
1.淋巴液腫和象皮腫 班氏絲蟲病淋巴液腫和象皮腫常見於四肢和陰囊, 下肢大腿、小腿和足部均可波及, 尚可發生於陰莖、陰唇、陰蒂和乳房等部位。馬來絲蟲病則多局限于下肢膝以下。淋巴液腫局部皮膚緊張, 按之凹陷, 有堅實感。含蛋白量較高的淋巴液長期潴留于組織內可刺激纖維組織增生而形成象皮腫。象皮腫患部呈腫大畸型, 皮膚粗厚, 膚色深暗, 甚至出現苔蘚樣變、棘刺和疣狀增生, 繼發感染則形成難愈的潰瘍。
2.鞘膜積液 為班氏絲蟲病常見體徵。多局限于一側, 亦可雙側。陰囊增大, 不對稱, 皮膚緊張、光滑, 陰莖內縮。腫物卵圓形, 囊樣, 無壓痛, 睪丸不易觸及。
3.乳糜尿 為班氏絲蟲病常見症狀。尿液呈乳白色, 如混有血液, 則呈粉紅色。乳糜尿常間歇發生, 間歇期短僅數日, 長至數年, 或長期持續不愈。因尿液含脂肪及蛋白量較高, 常結成小凝塊, 堵塞尿道, 使排尿不暢, 有時出現排尿中斷, 伴尿道劇痛, 至凝塊排出後方可緩解。
診斷標準
(一)微絲蚴血症
1.流行季節流行區居住史;
2.夜間(21:00-2:00)採血檢查微絲蚴陽性。
(二)急性絲蟲病
1.流行季節流行區居住史;
2.急性絲蟲病臨床表現
3.血檢微絲蚴陽性或絲蟲病免疫診斷試驗 (間接熒光抗體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抗體或快速免疫色譜技術檢測抗原)陽性。
(三)慢性絲蟲病
1.較長期流行區居住史;
2.慢性絲蟲病臨床表現;
3.血檢微絲蚴或絲蟲病免疫診斷試驗可能陽性;
4.病理組織檢查可能發現絲蟲斷面。
控制措施
控制和消滅絲蟲病應採取在流行區內開展乙胺嗪群體治療以消滅傳染源(即治愈微絲蚴血症者)為主導的防治策略。在中、高度流行區可採用乙胺嗪全民服藥或乙胺嗪藥鹽防治。(資料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