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作為強身健體的重要營養品,一直深受消費者的信賴,然而最近台灣一位營養學家則指出:喝牛奶越多,流失的鈣就越多。這種觀點和我們平時的觀念大相徑庭,引起營養學家的爭論。
幾個媽媽聚在一起議論自己的孩子,有人誇自己孩子長的高,問其良方——每天喝一杯牛奶。這是我們在電視上經常能夠看到的牛奶廣告;喝牛奶補鈣,似乎這已成了家喻戶曉的補鈣良方。然而這一“定論”最近卻遭到一名營養學家的質疑。
1月30日,SMG《深度105》節目,台灣營養學家林光常一席話驚動四方——當我們吃的肉越多,蛋越多,尤其是牛奶越多的時候,那麼我們體內産生的酸性的物質就越多,酸性的物質越多,骨頭裏面流出來的鹼性的鈣就越多,所以你本來喝牛奶想補鈣,結果鈣還沒有補到,原有的鈣又流失了。結論就是想得骨質疏鬆症嗎?請多喝牛奶。
言論一齣,遼寧省奶製品協會立即做出反應,據東北新聞網報道,該協會秘書長盧戈川説:林博士的説法是一家之言,我們希望廣大的消費者不要改變飲用牛奶的習慣,廣大的奶牛養殖戶不要對牛奶消費的大環境失去信心。
什麼食品才是酸性食品
“有人宣稱,牛奶含有大量蛋白質,會讓體質偏酸而促進鈣的流失,這話並不完全正確。”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在營養學上,一般將食品分成酸性食品和鹼性食品兩大類。食品的酸鹼性與其本身的pH值無關(味道是酸的食品不一定是酸性食品),主要是食品經過消化﹑吸收﹑代謝後,最後在人體內變成酸性或鹼性的物質來界定。産生酸性物質的稱為酸性食品,如動物的內臟﹑肌肉﹑植物種子(五穀類)。産生鹼性物質的稱為鹼性食品,如蔬菜瓜豆類、茶類等。
蛋白質在消化吸收過程中,尤其是在胃中,會刺激胃産生胃酸(主要成分是HCl)。這是因為,蛋白質在胃中就會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進行初步的消化。胃酸為胃蛋白質酶分解蛋白質提供一個適宜的酸鹼環境。下一步胃中的物質會進入小腸,小腸液呈鹼性,會中和胃酸,使整個腸道處於弱鹼性環境,這也是為了在腸道內分解蛋白質酶提供一個適宜的酸鹼環境。而在這個體外的環境中所産生的酸並不能導致人體內鈣的流失。蛋白質在細胞內代謝的過程中的確會産生酸性物質,但因喝牛奶而産生的酸性物質的量卻很少。
雖然有人宣稱,牛奶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會讓體質偏酸而促進鈣的流失,但這話並不完全正確。實際上,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僅有3%而已,水分含量卻高達87%。每250克牛奶中含有250毫克以上的鈣,有豐富的鉀和鎂,還含有促進鈣吸收的維生素D、乳糖和必需氨基酸。牛奶與肉不同,並非成酸性食品,而是弱成鹼性食品。所以綜合評價,牛奶仍是最佳的補鈣食品。
體內的鈣如何流失
有關資料顯示:人的一生從出生到20歲是骨量的增長期;20—30歲是骨量的緩增期;30—40歲基本平衡;40—64歲屬於骨量丟失期;女性絕經後的1—10年內骨量呈快速丟失階段,男性則沒有;65歲以後呈緩慢丟失狀態。骨量的變化主要是由於骨骼中鈣含量的變化所致。
范志紅説,鈣主要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約佔99%,其餘的1%以離子鈣、蛋白質結合鈣和少量複合鈣的形式存在。正常情況下,膳食中鈣的吸收率為20%—30%,只要膳食供給的鈣量適當,機體可根據其需要,增強或減弱對鈣的吸收、貯流和排泄,使鈣維持平衡。
如何更好地補充鈣
專家指出,補鈣的途徑有兩種:食補與藥補。
中國預防醫學科學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的蔭士安研究員認為,增加奶和奶製品的攝入量是首選的補鈣方法。牛奶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品,也是鈣和磷的最佳來源(每100克牛奶含鈣元素120毫克)。牛奶中的蛋白質、乳糖、檸檬酸、維生素D等提供了人體生長髮育和維持健康的基本營養物質。不僅如此,牛奶中的鈣還能被人體很好地利用。研究表明:每百毫升牛奶中鈣元素的含量約為120毫克,鈣的吸收率約40%,與各種鈣製劑的吸收率相似。如果一天三杯牛奶,再加上酸牛奶和乳餅之類的快餐就可滿足人們對鈣的基本要求。
專家認為,補鈣應該注意平衡膳食,但任何事物過度都會適得其反。在坎貝爾教授所寫的《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中指出,牛奶過量會引發心臟病、糖尿病以及骨質疏鬆等慢性疾病,甚至可能致癌。
范志紅也表示,食物本來沒有什麼好壞之分,關鍵在於一個度。因此,即便是補鈣的牛奶,也不應該喝得太多。但目前中國人均牛奶消費量還很少,不存在普遍過量的問題,還是應該提倡“每人每天一杯奶”。(實習生 宋大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