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暖花開之際,自然界的生物都開始覺醒,然而很多人卻轉入了“冬眠”狀態,整天昏昏欲睡,總是“睡不夠”。有人將此解釋為“春困”。中國有句俗語:“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很多人覺得自己只是印證了這句話,從來沒意識到白天嗜睡是一種病。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中國睡眠研究會副秘書長韓芳教授卻告訴記者:“並不是只有春天才容易犯困,要根據這句俗語來推斷,人在一年四季都會犯困,‘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這一説法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它應該是人們根據長期的生活經驗編出來的。但當白天嗜睡已經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時,就應該警惕了。”
“睡不醒”比失眠更可怕
“我女兒經常吐舌頭、多夢、四肢無力、寫字速度變慢,而且整天在打瞌睡。上課、吃飯,甚至走路都犯困,上五節課能睡四節,非常影響學習。一高興就渾身發軟,有時甚至倒在地上。以前去醫院查過,但沒查出病因,我都快急死了!”3月28日,記者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採訪時,正好碰到李女士帶她的女兒來看病。李女士的女兒今年10歲,站在醫生面前一副萎靡不振的樣子,説話時使勁地抬著眼皮。記者採訪完出門時,看到她已經躺在樓道的椅子上酣然入睡了。
“那小姑娘患了發作性睡病,它是嗜睡症的一種,我們臨床上見過太多這樣的病症。”韓芳指出。
嗜睡症,也叫多眠症,它並不依據睡眠時間的長短而界定,主要看患者是否在不該睡的時間、不該睡的地點酣然大睡,看它是否嚴重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多眠症分生理性多眠和病理性多眠。生理性多眠屬於正常睡眠質量範疇,只要注意調節生活節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可以改善;病理性多眠則屬於病態反應,發作性睡病就是其中的一種。
“目前,國內對於嗜睡並不很重視,事實上,白天嗜睡症對機體功能和生命財産的威脅比夜間失眠還嚴重。”韓芳説。
嗜睡症狀緣何起
韓芳稱,睡眠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生理需求,而白天嗜睡也像饑餓、口渴一樣,提示睡眠不足或存在某種睡眠障礙性疾患。“引起白天嗜睡的主要原因有四種:一是沒有睡夠,最常見於工作時間過長、睡眠時間過短者,目前這種現象在學生中比較嚴重;二是存在某種睡眠障礙性疾患,主要以打鼾最為常見,此類患者睡眠時頻繁發生睡眠呼吸暫停,深睡眠基本消失,睡眠質量極差;三是患有發作性睡病,它的臨床特點主要有難以控制的嗜睡、發作性猝倒、睡癱、入睡幻覺和夜間睡眠紊亂,病人除控制不住的犯困外,在緊急情況下還會全身無力,越著急越沒勁,頭腦清楚卻難以自控,正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週期性嗜睡,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在發病的幾天內整天不分晝夜的睡,這種病症在我國目前並不多見。”
在我國,患有發作性睡病的人不少。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其發生與下丘腦分泌素相關基因突變有關,發作性睡病患者腦脊液中下丘腦分泌素的水平明顯降低,運用這一指標診斷發作性睡病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均達90%以上。
控制症狀重調節
既然嗜睡症的發病率很高,有很多人患有嗜睡症,那麼該如何預防和治療呢?韓芳稱,預防重在生理調節,治療重在控制症狀。治療的前提是查找病因,然後針對病因確定治療方案。
對於生理性睡病,重在生活調節;而病理性睡病則要借助藥物治療了。藥物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控制患者的症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上治療嗜睡症主要使用刺激劑,使患者保持興奮的狀態,從而減少其入睡的頻度。在發作性睡病的治療方面,由於發病機理不明,目前尚缺乏針對病因的根本性治療手段。除近年來經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批准的莫達芬尼外,其他正在探索的治療方法包括血漿置換、下丘腦分泌素替代治療、下丘腦分泌素基因治療及幹細胞移植等。
他建議,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及良好的睡眠質量是預防和治療輕度睡眠障礙、保證健康睡眠最重要的方法;平時多加強體育鍛鍊,多參加集體活動,讓自己處於興奮狀態;從心理上要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給自己制定生活學習計劃並努力完成;此外,睡覺前不要喝刺激性飲料和茶,睡覺時避免噪音干擾等。(記者 遊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