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10日   來源:中國氣象報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在過去50年裏,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快速和廣泛;生態系統在為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其服務功能也在不斷退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退化在未來50年內將進一步加劇,這將嚴重威脅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通過調整政策和機制,有可能在增加需求的同時,減緩生態系統的退化。

    一般認為生態系統是生物群落與其生存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種群相互之間密切聯絡、相互作用,通過物質交換、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成為佔據一定空間、具有一定結構、執行一定功能的動態平衡整體。生物系統主要由非生物環境、生産者、消費者和還原者4個部分組成。非生物環境包括:氣候因子,如光、溫度、濕度、風、雨雪等;生産者主要指綠色植物,也包括藍綠藻和一些光合細菌,是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質製造食物的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消費者主要指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是如何産生相互作用的

    簡單地説,氣候變暖使水汽蒸發量加大而導致洪澇、乾旱,破壞了地表下墊面狀態使生態環境惡化,生態系統又反饋變化,使地球水圈的水循環的週期縮短(延長)而導致洪澇、乾旱頻繁發生和強度加激。因此,生態系統根本無法進行自然的遷移,致使原生態系統內物種的重大損失。  

    全球和我國生態系統現狀

    全球範圍內,超過80%的物種的物候期(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生物的生命活動隨氣候變化發生相應的規律變化)每10年提前或延後了2.3-5.1天。仲夏之前開花的物種物候期提前,而仲夏之後開花的物種物候期延遲,導致群落植物物候期出現空白,可能引起其它物種的入侵及群落組成和結構的變化。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之一,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全球有高等植物3萬餘種,其中50%為我國特有種,脊椎動物6347種,分別佔世界總數的10%和14%。目前有15%—20%的物種受到嚴重威脅,遺傳多樣性大量喪失。我國作為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有相當數量的、攜帶寶貴種質資源的野生邊緣種分佈,其生境也受到了嚴重破壞,形勢十分嚴峻。

    全球和中國生態系統已發生的變化

    上半個世紀森林面積的減少是地球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最為迅速的環境變化之一,它對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機械性的和嚴峻的。棲息地面積的減少導致了棲息地所能支持的物種數量的減少。當棲息地的面積減少到它原來面積的十分之一時,將最終導致動植物的數量減少一半。

    熱帶雨林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儘管它們只覆蓋了地球表面積的6%,但熱帶雨林中的陸地和水生生境生存著人們所知的一半以上的物種。動植物的分佈向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推移、生物的物候期提前、極地部分生態系統發生變化;高緯海洋藻類、浮游生物和魚類的地理分佈改變;高緯和高山湖泊中藻類和浮游動物增加;河流中魚類的地理分佈發生變化並提早遷徙等。

    近20年來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系統多樣性呈增加趨勢,是我國的重要碳匯,但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驅動力的作用,永久冰雪面積持續減少,荒漠面積增加,各類生態系統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就生態系統承載力而言,整個西部地區整體上還有少量承載潛力,但部分地區有超載現象。

    全球變暖背景下,全球和中國生態系統未來變

    專家預測2100年,自然界將遭受嚴重的損害。未開發的森林大都會消失,隨同它們一塊消失的還有大多數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珊瑚礁、河流及其它的水生生境將會嚴重受損。隨著這些生態系統的消失,地球上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動植物種將消失,只是在這裡或那裏留下小片野生生境的殘片,隨著人類潮流席捲整個地球,它們被明智的且足夠富有的政府或私有者迅速保護起來。

    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如果全球平均溫度增幅超過1.5℃-2.5℃,現評估到的約20%-30%的物種可能會滅絕,加上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生態系統將發生重大變化,對生物多樣性、水和糧食供應等多方面産生不利影響。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引起的海水酸化,還可能會對一些海洋生物産生不利影響。珊瑚礁和紅樹林等沿海生態系統將受到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帶來的負面影響。

    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西南、華中和華南等地區的森林影響最大。森林生産力雖呈現不同程度增加,但由於氣候變化後病蟲害爆發範圍可能擴大、森林火災發生頻率可能增加,因此森林生物量不一定增加,某些樹種適宜面積還將縮小。年平均氣溫增加4℃,降水增加20%時,我國各植被地帶都將變得幹熱,森林地帶的水分仍能滿足森林生長,西部草原大部將變為荒漠區,荒漠地帶沙漠化加劇,青藏高原各植被地帶的乾旱程度大幅度增加,沙漠化趨勢加強;但各植被地帶的自然植被凈第一性生産力均有所增加。

    生態系統退化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和應對

    近幾十年來,許多全球性的生態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要靠全球人類共同努力才能解決,如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全球變化等。這方面的研究重點為:全球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其反應;敏感地帶和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氣候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模擬;建立全球變化的生態系統發展模型;提出全球變化中應採取的對策和措施等。目前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基本事實已得到國際社會和科學界的廣泛認同,但對於氣候變化的原因與未來氣候變化趨勢的預測及其影響的認識尚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仍需進一步加強研究。我國有必要開展有針對性的生態恢復和生態建設,如建立節水型社會、實施荒漠化治理工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東西部生態補償機制等,實現西部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姚華棟)

 
 
 相關鏈結
· 氣象科普: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 氣象專家:氣候異常可能造成成都陰霾天氣增多
· 氣象科普:相同氣溫下舒適感為何不同
· 氣象科普:陰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 氣象科普:農業害蟲與氣象條件的關係
· 氣象科普:電視信號也可預測天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