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浙江省科學家發現10種調控人體健康的關鍵細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2月21日   來源:浙江日報

    生活在人體腸道內數以萬億計的細菌,並不都是“壞東西”。最近,浙江省科學家與中外科學家經過3年的聯合攻關,從人體腸道中找到了調控人體健康的10種關鍵細菌,這些細菌在人體代謝過程中派上了大用場。

    記者20日從浙江省衛生廳獲悉,這一由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共同完成的重大科研成果,發表在二月出版的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據研究團隊主要負責人之一、國家傳染病診治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蘭娟院士介紹,生活在人體腸道內數以萬億計的細菌被統稱為腸道菌群,影響著每個人的健康。以往的研究發現,與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特別是“吃出來”的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等,往往與腸道菌群結構紊亂有關。此外,兒童自閉症的發生與患者腸道內能産生神經毒素的細菌異常增多也有很大關係。但是,這麼多的細菌之中究竟是哪一些在發揮重要的作用,如何影響人體新陳代謝,人們了解得還不夠。

    為此,研究團隊選擇了一個四世同堂的中國家庭7位成員作為樣本開展研究,利用細菌DNA指紋圖譜和基因組標記測序等基因組技術全面深入地刻畫了這7位成員腸道菌群的組成結構。研究結果發現,儘管他們屬於同一個家庭,遺傳背景彼此相關、生活環境相似,但每個人仍然具有其特有的腸道菌群結構特徵。

    同時,研究初步發現,人體腸道內10種特定細菌對健康特別重要。其中,人體腸道內有一種厚壁菌門梭菌科的“友好”細菌,與8種人體的代謝物質相關,説明它在參與代謝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李蘭娟表示,這一成果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種研究細菌與人體健康關係的新方法,同時也為治療感染性疾病等各類疾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例如,針對慢性重型肝炎病人腸道內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的顯著減少,在治療過程中就可以通過補充雙歧桿菌活菌製劑來降低患者血內毒素水平。

    此外,由於人體腸道菌群的結構會隨著身體健康狀況的變化而變化,如果像驗血一樣在健康檢查中加上腸道菌群化驗,通過測定一個人的腸道菌群結構組成,就有可能發現早期的異常變化,從而實現對疾病的早期預測。(記者 肖國強) 

 
 
 相關鏈結
· 我國第一個“人造皮膚”正式進入臨床
· 中山大學乳腺癌治療研究獲重大突破
· 我國艾滋病疫苗開始I期臨床試驗
· 我國科學家找到禽流感病毒母嬰傳播確鑿證據
· 我國首個抗肝癌單抗導向藥物進入臨床
· 國內首次從壁虎中分離出抗腫瘤活性成分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