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從“吃飽”轉向“吃好”。通過用現代化的栽培、儲藏、運輸技術,生産出反季節瓜果蔬菜,使我們每天都能享用一年四季的美味果蔬。大飽口福的同時,我們對食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滿足了追求多元化的需要,又産生了新問題。
現代農業打破時令限制
帶著問題,記者首先採訪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院長胡小松教授。胡教授肯定地告訴記者,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我們不應該再存季節偏見,反季節的觀念已經過時。所有的保鮮劑、食品添加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只要是允許使用的,都是對人體無害的。添加過多是個案,我們不能因為某些個案,否定了整體。
據胡教授介紹,在傳統農業的生産條件下,按照農曆節氣,依次生長成熟的果蔬等農産品是時令産品。比如草莓應在5月下旬上市,黃瓜、番茄應在立夏以後等等。通常説的反季節果蔬,是指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營造一定的濕度、溫度、土壤條件栽培出來的品種,比傳統時令提早或推遲,甚至一年四季都能上市。我們要得到反季節果蔬,主要是通過生産、儲存、運輸3種途徑來實現。
生産技術的改進讓栽培反季節果蔬成了尋常事。時令果蔬生長在自然環境中,溫度、水分、陽光適宜了,養分積累足夠了,慢慢成熟;反季節果蔬通過大棚設施,模擬植物生長的自然環境,通過提高室溫、改變光照、增加營養等手段讓果蔬的成熟季節提前或延後。這樣生産的反季節果蔬,在營養成分上和時令果蔬沒有差別,可以放心食用。
食品儲藏技術古已有之,北京北海公園附近的)池衚同就有兩座清朝康熙年間修建的冰窖。現代的儲存技術,將新鮮瓜果保存個一年半載不成問題。只要是按照成熟的技術標準去做,就不會産生危害。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工具,拉近了熱帶與寒帶的距離。比如在非洲,根本就沒有春夏秋冬的概念,只有旱季和雨季。東北冰天)地時,海南島仍然烈日炎炎,空運的水果一天就可到達。在我們的寒帶是反季節的,在熱帶正當時令。
安全隱患與反季節無關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王靜教授説:“食品安全是管理問題,反季節是科技問題。市場上的瓜果蔬菜是不是安全,從外形上是看不出來的。根據我們多年的檢驗,反季節食品和非反季節食品出現質量問題的概率沒什麼差別,都是很小的。”
王教授還告訴記者,我們所説反季節瓜果蔬菜,包括高山反季節栽培、設施栽培等方式,以利用大棚溫室的設施栽培為主。生産過程中使用的各種化肥、農藥、營養液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在用量、噴施次數和使用間隔期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只要是按照無公害食品所規定的標準正常生産出來的,都沒有問題,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食品質量事件與反季節無關,是不法生産者和商販的個體行為。出於經濟利益的驅使,他們可以拿時令果蔬下手,同樣經過染色、噴灑內吸藥劑等,使外觀變得漂亮醒目,吸引消費者。
奇形怪狀、超大超肥壯的果蔬可能是生産過程中違規操作造成的。但無論冬春的番茄,還是夏秋的番茄,都可能很肥大,不一定就是噴施了違規藥品,需要經過具體檢驗才能斷定。市面上出售的“無公害”水果蔬菜,並非完全不用化肥農藥,而是使用經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等機構批准可以使用的各種藥品,如“乙烯利”、“玉米素”、“赤黴素”、“矮壯素”等,還要嚴格定量。
加強監管保障食品安全
王教授還説,瓜果蔬菜安全與否,和植物的生長環境密切相關,受到大氣、土壤、水質等多種因素影響,從優良種子的選取,到農田、到餐桌,這整個鏈條都存在安全風險。農業部部長孫政才在去年10月已經表示,全國676個大中城市農産品批發市場已100%納入農業部門監測。
但我國是一個大國,2.5億農戶,一家一戶地從事農業生産,缺乏大規模的生産模式。我們的監督檢查可以落實到大的生産和銷售單位,但深入到個體農戶和商販還有很大困難。為安全起見,蔬菜水果買回家後,要將其在清水中泡一泡,去除殘留的農藥,也可以通過光照、削皮、水洗、水燙、爆炒等辦法清除不同的殘毒。
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加強生産、收穫、儲藏、運輸、銷售等環節的監督和執法檢查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食品可追溯體系,讓消費者了解産品的産地、生産方式、生産者名稱、地址等從産到銷的全部過程,出了問題可以尋根溯源,追究責任。
隨著農業部全面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産品質量安全,普遍加大了立法、監督、檢查等工作力度,我國農産品質量安全整體水平取得大幅度提高。據北京市農業局消息,北京市已完成對60家蔬菜追溯企業的生産檔案建立和追溯標簽貼標等項目的檢查工作,實現了蔬菜可追溯企業産品的100%實施檢測和100%貼標上市。日前,市農業局抽取161個蔬菜樣本和一些水産品,其中蔬菜樣本農殘合格率為98.75%。(記者 常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