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要先治污”,作為河海大學的教授和環境專家,逄勇在水治理方面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與以往“治水先治河”“治水要抗水”的觀點不同,他將水污染問題放到治水的首位。
治水的起點是治污
中國是一個缺水嚴重的國家。雖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卻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徑流和散佈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中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並且其分佈極不均衡。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環境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據水利部對全國700余條河流約10萬千米河長開展的水資源質量評價結果:46.5%的河長受到污染;10.6%的河長嚴重污染,水體已喪失使用價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在全國七大流域中,太湖、淮河、黃河流域均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海河、松遼流域污染也相當嚴重,污染河段佔60%以上。目前,水污染已成為我國面臨的最主要的水環境問題。
根據多年的考察和調查研究,逄勇發現,有些城市的水環境問題不容樂觀,表現為排入水體的現狀污染物量大於水體納污能力,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污水處理廠處理率低和工業污染物排放量大。因此,逄勇將治水的起點落在治污上。
治污要彈“四部曲”
治污,首先要細劃污染源,以水環境功能區管理為目標,在容量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對污染源實施總量控制。
污染源一般主要分為3類:工業、生活和農業。針對不同的功能區,逄勇提出了不同的對策。對於工業源,一般採取關、停、並、轉、遷、提標等措施,進行經濟生産;對於生活源,由於它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所在地,就要通過加大污水處理率,提高排放標準來控制住污染物排放量總量,限期建設污水管網,將生活污水截走,並從立法、執法等方面實行有效監管;而對於農業源,則要從良好的土地管理、減少施肥量來著手。
第二,在條件滿足的地區,可以設置引水通道,一方面有助於減輕排水水質對水源地的影響,增加水資源補給量,另一方面可以建設備用水源地。但是引水只是臨時性、輔助性的措施,不能作為治污的根本性措施。
第三,生態修復是治污的一種措施。生態修復主要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對水體中的污染物進行處理,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這種方法廉價實用,適用於我國江河湖庫大範圍的污水治理。
第四,加強生態濕地建設也是一種科學的治污方法。濕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種獨特功能的生態系統,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濕地具有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相當於人體的腎。
放錯了地方的資源
一般來説,作為環保的污水治理,只要把廢水達標排放就算達到目的了,可是,在逄勇的眼裏,污水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
在有的廠家看來,污染處理是一項費錢費力的任務,寧可偷偷排掉也不願處理;即使處理了,往往也是將水污染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污染,照樣造成環境破壞。其實,污染的水往往可以循環利用,成為一種資源,這樣算來,不僅沒有造成資源浪費,反而能夠産生經濟效益。
當前,水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許多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因素。逄勇認為,要緩解水環境惡化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就要因地制宜地採取一系列綜合措施,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以促進經濟和社會進步。
一般來説,要加強對河流利用的統一規劃和綜合管理,協調水利、環保、市政、水産、交通航運、旅遊等不同部門在職能、財政、建設和維護等方面的關係,任何一項措施採取之前應綜合各方面的意見,做到統籌兼顧;堅持水污染防治並重的原則,使污水資源化,切實控制水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對今後新上的建設項目,一定要嚴格把關,杜絕新污染源的産生,絕不能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實習生 陳思宇 記者 王燕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