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進行性疾病。由於人數眾多,死亡率高,社會經濟負擔重,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中國醫師協會呼吸分會會長、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呼吸科主任林江濤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正處於冬春交替季節,氣溫變化大,更易讓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暴發”蠢蠢欲動。
急性加重期最危險
慢阻肺主要是氣道和肺部的炎症引起氣道和肺部結構的改變,最終出現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導致患者出現咳嗽、咳痰、透不上氣等症狀。慢阻肺主要累及肺臟,但也可引起全身多種並發癥,包括心腦血管疾病、肺癌等,這些並發癥以及疾病本身引起的肺功能障礙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致殘、住院、死亡是慢阻肺的三大結果。”鐘南山院士説,據世衛組織估計,在全球疾病死亡原因中,慢阻肺僅次於心臟病、腦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與艾滋病一起並列第四位。在中國,每年因慢阻肺死亡的人數超過100萬,致殘人數超過500萬。
從病情發展來看,慢阻肺分為“穩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由於疾病進展隱秘,患者在日常“穩定期”時疾病特徵不明顯,在“急性加重期”時症狀驟然出現或症狀急劇惡化。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呼吸科主任賀蓓教授介紹説,由於肺功能受損,使得病人的呼吸功率增加,能量消耗增大,即便坐著或躺著呼吸,病人也感覺像挑著擔子上山一樣。因此,一旦患病,不僅病人自身生活質量降低,且長年用藥、氧療等治療的花費較大,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
“大部分與慢阻肺相關的醫療、經濟和社會經濟影響都是由急性加重所造成。”賀蓓指出,許多慢阻肺患者每年內可能“暴發”兩次以及多次的急性加重,而每一次的急性加重都可能導致症狀及肺功能明顯惡化,嚴重時還可能出現較重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並發癥,從而加快疾病進程,增加死亡風險。
早期漏診率高
慢阻肺的炎症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炎症反應,與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不同,它是進行性發展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再加上大眾對其認知率低,早期漏診率很高。
“慢阻肺最大的特點是除非出現了症狀,否則病人從來不會去治療,醫生也不會叫病人治療,可是等到出現症狀,比如説病人追趕公共汽車或上樓喘不上氣再看醫生,這時他的肺功能已經比正常值降低了50%左右,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林江濤指出,慢阻肺越到晚期,治療難度越大。當患者出現氣急、呼吸困難等明顯症狀時,往往已到了疾病的中晚期,而中晚期慢阻肺的5年內死亡率高達20%到30%。
“我們提出了一個從來沒有人提過的觀念,如果慢阻肺能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治療,這個病有可能治愈。”鐘南山表示,雖然這一觀點尚需進一步研究論證,但早期發現和早期干預慢阻肺可延緩病情的進展毋庸置疑。
林江濤建議,年齡超過40歲,有長期大量吸煙史或者有環境有害物質接觸史,並經常咳嗽、咳痰、喘息、胸悶、氣短者,很有可能已經患上慢阻肺,應及時到醫院做肺功能檢查。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咳嗽繼續發展會變成慢阻肺,這部分病人也應早做肺功能檢查。“當然,40歲以後,將肺功能檢查列入每年的常規體檢,是更好的選擇。”
降低急性加重期的發生風險
預防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重要性正日益得到關注。近日,中國醫師協會攜手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有限公司,在北京吹響了“慢阻肺防治達人集結號”,目的就是要幫助醫護人員和患者了解最新的慢阻肺治療藥物選擇方案,從而預防和減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風險。
林江濤指出,作為當前全球在治療慢阻肺領域最權威的風向標,最新修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創議以患者為中心,針對急性加重風險和慢阻肺症狀進行了重點評估,並將防治急性加重作為治療穩定期慢阻肺患者的一項關鍵目標。
“這意味著慢阻肺的治療模式已經改變,將降低急性加重發生風險納入疾病管理已經具有充分的證據。”林江濤表示。
林江濤指出,目前慢阻肺治療的關注重點除了在“急性加重期”需要進行抗感染、激素等治療之外,更重要是在“穩定期”時就能夠未雨綢繆,通過使用包括長效抗膽鹼能藥物在內的維持治療藥物來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急性加重,而長效抗膽鹼能藥物思力華(噻托溴銨)是推薦給需要接受維持治療的慢阻肺患者的首選。
研究表明,思力華(噻托溴銨)和另外一種支氣管擴張劑長效β2受體激動劑相比,能使首次急性加重的發生風險降低17%,首次重度急性加重的發生風險降低28%。
採取措施減少大氣污染
“對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患者,醫生通常會建議他們改變生活方式,以控制疾病的進展。慢阻肺卻不一樣,就算生活方式再好,就算不抽煙,還是會得慢阻肺。”賀蓓説,中國有39.1%是不抽煙的慢阻肺病人,就是因為環境污染致病,包括在廚房裏燒柴草,以及二手煙污染等,後者佔到現在室內污染的70%。還有室外污染、大氣污染等也會導致慢阻肺的發生。“凡是灰霾天,我們呼吸道門診的就診量就會增加5%—10%。”
林江濤指出,要是大氣污染不解決,二手煙的問題不解決,COPD就沒法解決。所以,不但要呼籲公眾不要在公共場所以及室內吸煙,還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産生揮發性有機氣體的工廠和汽車尾氣要嚴格把關,二是要促使政府採取嚴格的措施減少灰霾天。(記者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