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以中醫辨證理論為基礎的中醫診療儀器已悄然走進人們的生活,儀器根據對脈象、舌象的檢查,可以自動辨識檢查者的身體功能狀態、體質類型,並提示調養方向及生活方式建議。未來我們甚至可以在家裏通過手機中的軟體監測自己的健康狀態,進行預防保健。
坐在家裏管理健康
中醫診療儀器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中醫診斷所依據的望、聞、問、切四診信息進行採集、分析及處理的儀器。現代中醫診療儀器源自1934年唐氏研製的首臺電子管電針儀,隨後幾十年,脈絡診斷儀、電針儀、灸療儀、磁療儀、脈診儀、舌診儀、四診儀等相繼問世,標誌著中醫診療儀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據統計,目前我國中醫診療儀器約有200多個品種,主要應用在科研和教學中。
在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楊志敏的構想中,中醫診療儀器可以通過在區域衛生管理機構的應用,為政府掌握人群的基本身體素質提供中醫信息,同時可為醫院提供個體和群體基礎的四診信息,為未來社區醫療機構向居民提供“私人醫生”式的健康管理服務奠定基礎。就像今天很多人在家測量血壓一樣,在不遠的將來便攜式中醫診療儀器在家中可以實現異常信息預警、健康趨勢評估甚至遠程醫療監護。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陳凱先曾經這樣描繪過中醫診療儀器的未來:中醫診療儀器實現産品化後,可配置給中醫藥科室醫生、社區醫師、農村基層醫生,提高各類醫療人員的診療水平;同時有需求的家庭也可配備診療儀器,作為家庭健康管理機,提供日常中醫養生建議,有必要時還可進行“人機會診”,實現遠程醫療。
楊志敏認為,中醫診療儀器儘管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她堅信,診療儀器臨床應用可以通過對健康態、非健康態、疾病態信息採集綜合分析,實現自我連續監測和預警,達到對中醫干預效果進行評價的目的。她希望能夠逐步建立“健康水平”的舌、脈診等客觀檢測指標標準,用以衡量非健康態、不同病證的舌診、脈診指標,並最終建立具有中醫特色的“健康狀態客觀辨識體系”。
航天醫學有用武之地
2010年6月3日—2011年11月4日,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組織了“火星500模擬載人飛行試驗”,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程模擬載人火星飛行與登陸的地面模擬試驗,也是迄今為止最長的一項密閉隔離試驗。期間來自40多個國家的106個項目參試,中國也參加了試驗,“Mars500長期密閉環境人體中醫辨證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這一研究首次將中醫客觀化診斷技術應用於載人航天領域,為長期飛行在軌醫學監測提供了新手段。項目利用數字化中醫診療儀器實現了中醫診斷信息數字化、客觀化採集,中醫基本證候症狀分級量表的研製為航天醫學問題中醫診斷標準研究提供了經驗。研究同時獲取了520天長期密閉環境人體整體功能狀態(證候)的特點和規律,為制定中醫藥干預措施提供了依據,為根據航天員個體特徵,選擇中醫經典的養生方法進行干預,提高整體健康水平提供了依據。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石宏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以中醫診斷學原理為指導的人體狀態監測、評估,為航天員中醫藥保障措施的實施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隨著航天醫學不斷發展,建立基於數字化中醫軟體産品的監測系統,獲取較全面、富有中醫特色的健康數據,並能對各類中醫診療信息進行動態集合分析的中醫數字化信息系統非常必要。
據了解,研究團隊今後的目標是通過面診研究人體整體功能狀態特點和規律;利用舌診信息為制定中醫藥干預措施提供依據;通過脈診、問診探索長期飛行航天員健康監測、評估的新思路和新手段。
傳統與現代如何對接
楊志敏認為,中醫診療儀器臨床應用定位應該從幾個方面考慮,首先是要將中醫診療儀器信息客觀化、可視化、量化、規範化,改變中醫健康領域概念化、主觀性強,缺乏量化的現狀。同時應該注重研究如何全面集成診斷要素,提供準確四診信息,彌補醫師臨症信息遺漏的狀態。
西醫將注意力集中在“病理變化”,中醫則注重更深層次反應健康的“功能反應狀態”,並將其外顯于四診。楊志敏特別強調中醫診療儀器要體現出“功能反映狀態”,從而動態把握健康狀態變化,進行連續監測、比對,發揮動態評價功能,從中醫理念判斷健康狀態轉變情況。
中醫臨床療效評價也是中醫發展中亟須解決的重大問題,利用中醫診療儀器體現出科研臨床上用於建立療效評價的客觀指標是業內的共同期望。
就像望遠鏡能讓我們感受宇宙,顯微鏡讓我們能夠觀察微生物一樣,大數據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劉保延提出,擁抱大數據,開創中醫儀器研發的新局面。中醫相對西醫具有很多大數據的潛質,如中醫學術流派的臨床效果往往是靠幾代人臨床實踐的全樣本效果的檢驗,而不是精確小數據的驗證;中醫理論是干預措施與人體健康狀態的相關關係的闡述,回答在平衡人體健康狀態中“是什麼”,而並不是用因果關係的證實回答“為什麼”;大數據時代將為具有更為豐富、更為複雜、更多層次信息的中醫診療儀器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行的方法和技術。(記者 楊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