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科學生活:人體外瘦內胖究竟是何原因?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4月15日 14時42分   來源:科技日報

    據統計,中國有2.3億人患有高血糖。很多人在體檢後十分詫異,自己的外形明明不胖或者偏瘦,為什麼很多指標顯示出血脂、血糖偏高呢?不怎麼運動、不吃油膩食物,怎麼也會使身體瀕臨“三高”邊緣呢?

    不久前,在中美對話第一屆營養與代謝綜合徵論壇上,科技日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全美四屆最佳醫生得主、康寶萊(全球)營養諮詢委員會主席大衛·赫伯教授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院醫學院醫學教授李兆萍博士。

    瘦浮表面 肥侵臟腑

    目前,在中國出現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整體人群肥胖比例並不是很高,但是Ⅱ型糖尿病發病率與其他國家卻非常接近或者相當。

    李兆萍説,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營養學研究中心就此針對國際人群進行研究,發現越來越多體形不胖的人,其五臟六腑及腹部等部位卻充斥著大量脂肪,以致其中很多人因體脂的增加産生與超重人一樣的慢性炎症,引發糖尿病、哮喘乃至腫瘤等慢性病。

    研究表明,並非只有傳統意義上的超重人群在受到肥胖侵擾。有些傳統意義上的苗條人士可能也已處於“肥胖”的邊緣,這被研究人員稱為“外瘦裏胖”的人,英國大概有15%的男性、12%的女性屬於此種體形,而中國這樣體形的人口比例遠遠高於英國。

    具體而言,原本儲存在體內,尤其在腹腔裏的脂肪是“儲備糧”,營養短缺時可維持生命。但是每個人脂庫大小不一,中國人群腹腔內脂庫量不是很大,所以一旦體重增加,這個庫容很快填滿,下一步過多的脂肪則會分佈到別的臟器。首先會跑到肝臟,而當其內長滿脂肪,就會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當肝臟的容納到了極限,脂肪就會侵佔心肌組織、胰腺,這便是導致Ⅱ型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原因。而現在的老年癡呆症,跟人的腹部脂肪增多、人的體力活動降低也都有關係。

    由此,體內脂肪多的瘦人跟胖人一樣面臨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的風險,而這種狀況卻並未引發人們足夠的警惕或者重視。

    人造果糖 主要誘因

    據《今日美國》報道,可口可樂公司首次在新推出的電視廣告中,提出現代人每天從食品中攝入的熱量遠遠超出所消耗,而全世界每一秒鐘就有約上萬人正在享用可口可樂飲料,故決定降低其飲料中導致熱值的含量,以防肥胖的産生。那麼,人們日常食物中到底是什麼可能導致發胖呢?

    赫伯認為,近些年來,傳統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原來以植物為主,附以少量果糖到如今大量碳水化合物和人工合成果糖的攝入,導致了肥胖症的發生。以前果糖主要來自於蔬菜、水果、穀物,而現在主要源於垃圾食品如軟飲料、小零食、冰淇淋,而且是對其大量的單一性攝入。

    美國食品消費者網揭示,實際上飲料中添加的人造果糖對健康沒有一點好處。很多人以為其被代謝為甘油三酯和脂肪組織,不會成為血糖的一部分。而事實上,血糖下降的主因在於果糖不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也不會增強瘦素蛋白的産生,而這兩者正是調節攝入食物多少的關鍵信號因子,這就是很多人攝入含有人造果糖的食品後總不覺得“飽”,仍然想吃的原由。很多研究揭示了食用果糖和增加食物攝取以及體重增加之間的關聯。另外,果糖也被認為是提高體內甘油三酯含量的重要因素,而這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幾率。所以,人造果糖會導致腹部脂肪的累積,也會導致胰島素耐受性的增強和各種代謝綜合徵問題,更不要説與它直接相關的各種各樣的慢性疾病了。事實上,維他命水産品中引起人體肥胖的誘因就是人造果糖,當喝下一瓶飲料時,體內所攝入的糖量約為33克,相當於6大勺糖分。

    改變方式 預防未病

    美國前總統戈爾曾在著名的氣候變暖宣傳片《不可忽視的真相》中講述美國康奈爾大學所作的關於“溫水煮青蛙”的實驗:將一隻青蛙投入裝滿開水的容器,它立刻奮力逃生。而如果把青蛙放入冷水中,它在裏面不覺不適,然後以其察覺不到的變化非常緩慢地升溫,即使至80攝氏度,青蛙仍若無其事。隨著升至90—100攝氏度時,它已在水中變得越發虛弱,以至於喪失脫險能力,任由被煮熟。這個實驗令人體味出,我們對漸變的適應性有可能會喪失戒備而招致災禍。

    與溫水中青蛙的境況相比,現代人對待自身健康微環境的潛移默化也有類似反應。現代的生活模式,就是一天除了用你的手指頭之外,別的似乎都不怎麼用,特別是下班回到家,坐在沙發上,打電話叫外賣等吃的東西送上門,除了拿著遙控器和上廁所,其他事情都不用動。外出上樓要坐電梯,體力和戶外活動相對減少,由於生活補給足量供給,物資極大豐富,吃得多、動得少,導致與肥胖相關的疾病高發。

    實驗表明,也許你用不到一分鐘吃完一小袋土豆片,而如果把其帶來的熱量消耗掉,需要跑步3英里;喝兩瓶碳酸飲料,需要騎自行車30分鐘行大概8英里代謝掉熱量。這也説明運動一時很難降體重,如果不改變飲食習慣,過量涉入熱量非常容易,而把其消耗。(記者 華淩)

 
 
 相關鏈結
· 科學生活:吃出來的肥胖還能吃回去嗎?
· 科學生活:如何科學管理自己的體重?
· 科學生活:青少年該怎樣預防肥胖?
· 科學生活:兒童腫瘤為何偏愛小胖墩兒?
· 科學生活:吃出營養和健康到底有多難?
· 科學生活:肥胖是縮短壽命的罪魁禍首嗎?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