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江西省委關於制定江西省“十一五”規劃的建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13日   來源:江西日報

  六、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經濟市場化

  (24)完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以轉變政府職能和深化企業、財稅、投融資等改革為重點,爭取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堅持從實際出發推進改革,鼓勵、尊重群眾和基層的首創精神。注重改革的總體指導和統籌協調,充分考慮各方面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承受能力,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規範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創造體制機制的新優勢。

  (25)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做優做強國有經濟。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的機制,積極推動國有資本投向基礎性、資源性行業和支柱産業、優勢企業。鼓勵和支持大型國有企業與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國內乃至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國有企業和企業集團,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完善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大力發展國有資本、國際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以産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步伐,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繼續深化企業內部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放寬市場準入,實現投資主體和産權多元化。加快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完善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和營運新體制,實現國有資産在流動中增值,防止國有資産流失。

  (26)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完善所有制結構,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認真貫徹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所有行業和領域,並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制、改組、改造,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到境外融資。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制度創新,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和監管,完善投資權益保障制度,為非公有制經濟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

  (27)著力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分開,進一步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切實把政府工作重點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上來,不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繼續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完善投資核準和備案制度,規範政府投資行為,健全政府投資決策責任制度。建立健全和嚴格實施市場準入制度,加強和改進對全社會投資的引導、調控和監管。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優化組織結構,減少行政層級,理順職責分工,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28)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逐步實行省級直接對縣的管理體制。推進財源建設,強化完善財政激勵機制,做大做強地方財政。按照公共財政建設方向,加大重點領域投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提高困難市縣財力保障水平。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和收支兩條線改革。規範土地出讓收入管理辦法。

  (29)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打破行政性壟斷和地區封鎖,健全統一開放的市場。繼續發展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健全産權交易市場,規範土地市場,有序發展各類仲介組織,按市場化原則規範和發展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性組織,完善商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積極依託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提高融資效益,培育上市公司的後備資源,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加快上市,扶持上市公司做強做大。拓寬籌資渠道,積極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省市縣多層次的融資擔保體系。進一步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堅決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偷稅騙稅行為,防範金融風險。引導、鼓勵企業擁有並用好商標權、專利權等知識産權,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堅決打擊各種侵權行為。

  (30)加強誠信建設。誠信是社會健康發展之本。增強全社會信用意識,以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産品質量的信用記錄為重點,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提高政府公信度,在服務、決策、執行、監督等各方面規範行為,遵守信用,帶動全社會樹立誠信江西的品牌。強化企業信用,加快同業徵信、聯合徵信系統建設,依法披露信用信息,建立企業信用評估和信用擔保制度。加強誠信教育,加快建立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建立信用激勵和懲戒機制,強化行為約束,培育個人信用。

  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31)建設快速便捷的立體交通網絡。按照客運快速化、物流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加快各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增強綜合運輸能力。加快建設“三縱四橫”高速公路主骨架和地方加密高速公路網,新增高速公路1500公里。提高路網通達深度與等級,設區市至各縣市通二級以上公路,縣至鄉鎮通三級以上公路,鄉至行政村基本實現通油路或水泥路。完善全省鐵路網絡,升級改造運輸場站和鐵路樞紐。發展長江和鄱陽湖航運,加快贛江、信江等水運主通道升級改造,在沿線重要區段建設與長江多式聯運相配套的集裝箱碼頭及貨場。完善機場佈局,擴建昌北機場,遷建贛州黃金機場,建設贛東贛西支線機場。

  (32)建設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體系。加大能源建設力度,調整能源結構,強化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水平。合理髮展火電,有序開發水電,積極發展核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和蓄能電站。建設特高壓電網,發展500千伏骨幹電網,增強輸變電能力,提高供電保障水平。加強對省內煤炭資源的勘查,有序開發新礦,改造老礦,穩定煤炭産量。實施管道天然氣入贛工程,加強電煤和成品油儲備。

  (33)建設調控有力的水利工程體系。以節約保護、綜合利用水資源和確保防洪安全為重點,穩步推進水利建設。搞好大中型水利樞紐建設,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分蓄洪區安全建設,提高蓄泄洪能力。加快城市和重點區域防洪工程建設,加強五大河流幹堤和鄱陽湖區重點圩堤加固、河道整治、尾閭疏浚以及中小河流治理,提高防洪能力。以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及節水灌溉工程為重點,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大中低産田改造力度,推進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完善排灌渠係配套,增強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城鄉供水能力和水質,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34)加快信息化進程。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産業建設,提高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加大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的力度。加強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加快有線電視數字化,提高電話和互聯網普及率,擴大網絡在農村的覆蓋面,基本實現自然村村村通電話,逐步推進寬帶進鄉入村。加快政務信息化,完善政務信息網,推進網上政務公開、網上為民服務。加快企業信息化,逐步建立電子商務基礎平臺與服務系統,推廣網上貿易洽談、網上採購和網上交易。加快公共服務信息化,提升經濟運行和社會管理效率。加快農村信息化,逐步消除城鄉數字鴻溝。加強網絡安全管理工作,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八、深入實施科教興贛、人才強省、創業富民戰略,建設創新創業江西

  (35)激發全民創業的潛能。大力培育創業文化,宣傳創業典型,弘揚創業精神,努力形成促進創業的有效機制和濃厚氛圍。認真落實有關政策規定,加快壯大本土創業力量,積極引進外部創業力量,激活各類創業主體,大力發展創業型經濟。進一步清除體制障礙,拓寬創業領域,鼓勵支持各類創業主體平等進入法律未禁入的一切領域,各展所長、自主創業。抓緊建立健全創業支持和服務體系,進一步整治、優化、提升創業環境。著力加強創業培訓指導,切實做好信息、信貸服務等工作,使更多的百姓有能力創家業;著力發掘各類人才,注重企業家的培養,為能人創企業提供更多機會和更好條件,引導、鼓勵和支持更多具有管理、技術特長和資本積累的能人敢創大業、創成大業;著力教育激勵各級幹部立足本職、胸懷大志,精心謀事、專心幹事,在組織、領導、服務全民創業,加快崛起、富民興贛的生動實踐中創出一番事業。認真總結全民創業的實踐,不斷拓展全民創業的廣度和深度,適時引導全民創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由跟隨性創業向開創性創業發展。

  (36)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把增強科技創新、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戰略基點和重要支撐。大力加強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技創新意識。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出發,集中力量加強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科技攻關與科技創新,力爭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自主知識産權。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著力推進大中型企業研發中心建設,積極發展中小科技企業,大力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形成産學研相結合的有效機制,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聯合,促進科技資源有效整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改善對高新技術企業的信貸服務和融資環境,建立科技成果有償轉化機制,完善科技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國際間、區域間科技合作與交流,整體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37)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進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銜接的教育體系,完善繼續教育和培養制度,建設學習型社會。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結構調整,整合優化教育資源,推進素質教育,形成與創新創業要求相適應的教育模式。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鞏固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高質量普及義務教育。穩步擴大高中階段教育規模,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適度擴大高等教育規模,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集中力量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重點工程中心建設,提高高校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能力。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充分發揮企業、行業和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積極辦好公辦職業院校,大力發展民辦職業院校,力爭使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佔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發展城鄉網絡教育,鼓勵支持多種所有制辦學,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資助體系。

  (38)發揮人才在創新創業中的關鍵作用。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著力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建設,抓緊培養專業化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積極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努力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鼓勵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尊重人才創造成果,積極為各類人才脫穎而出、施展才華提供廣闊舞臺,以人才價值得以充分體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勵人才多做貢獻。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人才結構調整與經濟結構調整相協調的動態機制,促進人才資源優化配置和合理流動,大力引進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省外、海外、國外人才,增強人才隊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功能。不斷優化有利於人才成長髮展的環境,大力倡導和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尚,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才評價、選拔任用和激勵保障機制,建立完善人才市場服務體系,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

  九、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建設綠色生態江西

  (39)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貫徹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管理,形成節約資源的生産模式、消費模式和城鄉建設模式。建立健全資源節約的政策支持、技術服務和監督管理體系,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

  (40)加強生態體系建設。按照立足生態、著眼經濟、系統開發、綜合治理的原則,繼續推進山江湖工程。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增加單位林地面積活立木蓄積量,改善和提高森林生態功能。繼續推進長江防護林、珠江防護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強化江河源頭區、水源涵養區、飲用水源區、水土流失區、防風固沙區和漁業水域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和建設,重點實施鄱陽湖、贛江源、東江源等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加快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安全,促進自然生態恢復,維護生態平衡。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經濟賠償制度,提高生態補償能力。積極引導社會各方參與環境資源保護和生態建設。

  (41)強化環境保護。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切實保護好江西的綠水青山。對消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後的工藝和産品實施強制性淘汰制度,依法關閉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産條件的企業。推行清潔生産,推廣垃圾分類集中處理和利用,實行危險廢棄物安全處置。加強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推行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加強水資源保護,提高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切實做好城鄉飲用水源地保護和重點污染流域綜合整治工作。加強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在生産領域嚴格控制廢氣排放、強化廢氣處理,在建設領域實行無塵化、無害化管理,運用環保技術,推進燃氣、汽車尾氣的環保處理。加強城市環境噪聲和交通噪聲治理。進一步健全環境監管體制,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實施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健全環境保護責任制,對黨政領導實行環境質量一票否決制。

  十、著力解決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建設和諧平安江西

  (42)妥善協調處理社會利益關係。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推進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充分考慮群眾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考慮群眾的可承受能力,堅決防止和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國有企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規則及監管機制,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努力緩解行業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

  (43)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就業優先”發展戰略,建立擴大就業的有效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引導作用,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大力發展服務業、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拓寬就業領域,擴大就業容量。充分發揮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繼續實施和完善鼓勵企業吸納就業以及支持下崗失業人員、退役士兵、大中專畢業生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財稅、信貸等優惠政策,加強就業指導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失業人員和離鄉農民的就業和職業轉換能力。完善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制度。堅持省內增崗與勞務輸出並重,加快勞務輸出步伐。加強勞動保障監察,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構建穩定和諧的勞動關係。

  (44)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以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工作力度,完善不同所有制人員的參保政策。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基金,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健全基本養老保險省級調劑基金制度,逐步提高統籌層次,增強調劑能力。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發展企業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加快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特困群眾救助制度,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資標準,認真解決低收入群眾的住房、醫療和子女就學等實際困難。積極發展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老年服務事業,支持和鼓勵社會慈善、捐贈和群眾互助等社會扶助活動,積極支持殘疾人事業。

  (45)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營造與時俱進、健康文明的社會文化氛圍。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扶持和投入,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和文藝創作,推出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完善文化産業政策,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格局和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大力發展紅色旅遊,打造“紅色文化”品牌,扶持體現江西特色和較高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團體,做大做強一批文化企業集團。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形成發展先進文化、扶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會環境。加強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建設。

  (46)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質。加大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對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重大傳染病以及職業病、地方病的防治。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整頓藥品生産和流通秩序,改善城鄉醫療衛生條件,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積極發展中醫藥事業,認真研究並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建立健全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機制,穩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積極推進優生優育,加強婦幼衛生保健,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問題。加強城鄉體育設施建設,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有重點地發展競技體育。

  (47)維護社會安全穩定。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增強社會建設和管理能力,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健全高效運作的安全生産監管體制,嚴格安全執法,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強化對藥品、食品安全和餐飲衛生等的監管,保障群眾健康安全。加強各種自然災害預測預報,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紮實推進依法治省,加強地方立法和法制宣傳,規範執法行為,維護司法公正。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做好信訪工作,依法及時合理地解決群眾反映的困難和問題,預防和減少群體性事件。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工作,保障經濟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提高處置突發事件能力。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十一、加強領導,團結帶領全省黨員和廣大幹部群眾為實現“十一五”規劃而奮鬥

  (48)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各級黨委要全面分析和正確判斷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加強和改進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綜合協調,進一步增強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牢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不斷提高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要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能力;完善體制機制,提高駕馭全局的能力;加強統籌協調,提高處理利益關係的能力;加強作風建設,提高務實創新的能力。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充分調動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始終保持黨的肌體純潔和共産黨人的政治本色。全省黨員特別是各級黨員幹部要堅定理想信念,堅持講政治、講黨性、講大局,在各自的崗位上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自覺為黨的事業勤奮工作。

  (49)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堅持不懈地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勵全省幹部群眾保持奮發進取、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大力弘揚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引導廣大幹部群眾愛祖國、愛江西、愛家鄉,樹立新時期江西人新形象。加強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充分發揮主流媒體正面引導、釋疑解惑、理順情緒、凝聚人心的輿論導向作用,增進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積極探索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善於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凝聚和激勵群眾共同前進。

  (50)進一步形成加快崛起、富民興贛的強大合力。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推進政務公開,發展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充分發揮人民政協、統一戰線和民主黨派、工商聯的積極作用,為加快崛起、富民興贛獻計出力。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建立和完善社會溝通機制,引導各階層、各群體人員依法有序表達利益訴求,行使民主權力,維護合法權益。大力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進一步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聯絡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切實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對臺工作和僑務工作。加強國防動員建設和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增強全民國防意識,提高國防動員能力。加強武警部隊全面建設。深入開展“雙擁”活動,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在全省上下進一步營造和諧創業的濃厚氛圍,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一心一意謀發展,眾志成城促崛起,共同開創加快發展的新局面。

  全省黨員和廣大幹部群眾,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堅定信心,開拓創新,紮實工作,為順利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實現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1 2 3  
 
 
 相關鏈結
· 中共浙江省委關於制定浙江省"十一五"規劃的建議
· 福建省委關於制定福建“十一五”規劃的建議
· 陜西省委關於制定陜西“十一五”規劃的建議
· 廣東省委關於制定廣東“十一五”規劃的建議
· 河南省委關於制定河南“十一五”規劃的建議
· 湖南省委關於制定湖南“十一五”規劃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