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科技部發佈《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01日   來源:科技部網站

    “十一五”是我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是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的開局階段。“十一五”科技工作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根據《綱要》確定的各項任務和要求,明確未來五年的發展思路、目標和重點,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一、形勢與需求

    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世界新科技革命發展的勢頭更加迅猛,一系列新的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深刻改變著經濟社會的面貌。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和維護國家安全的主導作用更加凸顯,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世界主要國家都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把科技投入作為戰略性投入,把發展戰略技術及産業作為實現跨越的重要突破口。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新形勢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未來五年我國必須切實將科學技術置於國家發展的優先地位,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十五”期間,針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需求,我國科技工作按照“創新、産業化”的指導方針,在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和促進産業技術升級兩個層面進行戰略部署,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人才、專利和技術標準”三大戰略,圍繞國家戰略目標成功組織實施了12個重大專項,取得了一批以“神六”載人航天飛船、超級雜交稻、高性能計算機、SARS疫苗、量子糾纏等為標誌的重大科技成就,擁有了一批在農業、工業領域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自主知識産權,推動了一批高技術産業集群的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知名企業。到2005年,R&D投入佔GDP的比例達到1.3%,從事R&D活動人員全時當量達到120萬人年,科技論文産出位居世界第五位,來自國內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達9.3萬件,授權量達2.1萬件。回顧過去,我國“十五”期間確定的科技發展目標、戰略部署和各項任務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發展總體格局,全社會科技水平顯著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科技進步與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未來五年是戰略機遇與矛盾凸顯並存的關鍵時期,是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時期。我國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全局看,我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堅實的科學基礎和有力的技術支撐。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的增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參與日趨激烈的産業國際競爭,提高以自主知識産權為核心的競爭能力,必須依靠先進技術加快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新興産業,催生新的增長點,引領未來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在一些新興領域和前沿領域實現重點突破;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必須依靠社會公益技術進步大幅度提高公共科技的供給能力;保障國家安全和維護社會安定,必須依靠技術創新顯著提高保障國防和公共安全的能力。

    目前,我國科技的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主要表現為科學研究實力不強,優秀拔尖人才比較缺乏,科技投入不足,科學技術發展還存在著一些體制、機制性障礙,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已成為制約國家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一五”時期尤為關鍵。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突出創新主線,深化體制改革,營造良好環境,切實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國科技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快調整科學技術的發展思路和工作部署,推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的發展軌道。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
 
 
 相關鏈結
· 科技部教育部新認定12家國家大學科技園(附名單)
· 科技部副部長會見以色列科技文化和體育部長一行
· 扶貧辦和科技部在京聯合舉辦“科技扶貧座談會”
· 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出席代辦轉讓系統試點工作會
·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和福建省省長在京簽訂會商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