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思路和目標
“十一五”科技工作要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全面啟動《綱要》的各項部署和重點任務,切實加強與“十一五”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部署的銜接,明確科技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
1.總體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把自主創新作為主線,將組織實施重大專項作為戰略突破點,大幅度提升科技供給能力,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與引領作用;以構建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大政策實施力度,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形成有利於推動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要力爭實現五個方面的重大突破:
——突破約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瓶頸。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專項,帶動技術創新和社會生産力的跨越。
——突破制約我國科技持續創新能力的薄弱環節。超前部署前沿技術,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夯實科技發展基礎。
——突破限制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形成結構合理、全面協調的體制格局。
——突破阻礙自主創新的政策束縛。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實施力度,加強經濟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協調,形成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
——突破不利於自主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制約。發展創新文化,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營造支持自主創新的文化氛圍,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創造有利於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
“十一五”科技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需要處理好的一些重大關係,堅持“六個統籌”的基本原則:
——統籌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把加快發展科技生産力作為根本出發點,以制度創新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主要杠桿,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廣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提高全社會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
——統籌科技創新全過程。穩定支持和超前部署基礎研究,特別要注重加強應用開發研究,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和擴散,加速科技産業化進程。
——統籌項目、人才、基地的安排。調整科技投入結構,要從支持項目為主,逐步轉向統籌項目、人才和基地,全面兼顧、突出重點,加大對人才和基地的支持力度,把人才培養和基地建設作為項目論證和考核的重要指標,實現從技術突破的單一目標向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的綜合目標轉變,促進項目、人才、基地有機結合。
——統籌安排工業、農業與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創新活動。調整各領域的經費比例,重點加強農業和社會公益類研究的投入力度,體現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的要求。
——統籌區域科技發展。把區域科技和地方科技作為國家整體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分類指導,重點部署,優化科技資源佈局,促進中央與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機結合,顯著提高區域創新能力。
——統籌軍民科技資源。加強軍民結合,寓軍於民,大力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建立健全科技資源共享、軍民互動合作的協調機制。
2.戰略目標
根據《綱要》確定的未來15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十一五”期間,要基本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國家創新體系,形成合理的科學技術發展佈局,力爭在若干重點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跨越發展,R&D投入佔GDP的比例達到2%,使我國成為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科技大國,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奠定基礎。
根據“十一五”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著重提升五個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
一是面向國民經濟重大需求,加強能源、資源、環境領域的關鍵技術創新,提升解決瓶頸制約的突破能力。突破節能關鍵技術,為實現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降低20%的目標提供支撐;在若干重點行業和地區建立循環經濟技術示範模式,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基本控制環境污染,初步遏制生態惡化的趨勢。
二是以獲取自主知識産權為重點,加強産業技術創新,顯著提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重點産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增加農業科技含量,提高農業生産效益,確保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達到年産5億噸左右;掌握一批事關國家競爭力的裝備製造業核心技術,高技術産業增加值佔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18%;明顯提高信息技術水平,不斷增加服務業的技術含量,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三是加強多種技術的綜合集成,提升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等社會公益領域的科技服務能力。重點攻克重大疾病防治和新藥創制的關鍵技術,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突破重大災害和事故的防範和應急處理技術,為單位國內生産總值生産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5%奠定技術基礎;突破建築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技術,促進城鎮化和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四是適應國防現代化和應對非傳統安全的新要求,提高國家安全保障能力。強化國家安全領域的關鍵技術創新,為提高應對非傳統安全的能力提供支撐。
五是超前部署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進入世界前10位,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進入世界前15位。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學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研究開發機構,擁有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學家和研究團隊。
為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中長期科技發展目標,“十一五”要奠定三方面的基礎:
一是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科技體制基礎。以建立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加快形成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科技仲介服務等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國家創新體系。
二是初步建成滿足科技創新需求的科技基礎設施與條件平臺,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科技條件基礎。重點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科研基地,形成比較完善的共享機制和相應的技術服務體系,提高科技資源使用效率。
三是造就一支規模大、素質高的創新人才隊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科技人才基礎。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5000萬以上,顯著提高從業人員中科學家、工程師的比例,每萬名勞動人口中從事R&D活動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全時當量達到14人年;加強科學普及工作,強化科普能力建設,大幅度提高勞動者技能和全民科學素質。
專欄1:“十一五”科技發展的主要指標
指標
|
2010年目標
|
全社會R&D投入/GDP
|
2%
|
對外技術依存度
|
40%以下
|
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
|
世界前10位
|
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
|
世界前15位
|
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
45%以上
|
高技術産業增加值/製造業增加值
|
18%
|
科技人力資源總量
|
5000萬人
|
科技活動人員總量
|
700萬人
|
從事R&D活動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全時當量
|
130萬人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