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我國農業生産區域佈局和優勢産業帶建設取得成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12日   來源:農業部網站

全國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2008—2015年)

    《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2003~2007年)》實施五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國農業生産區域佈局和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建設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為應對“入世”挑戰,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資源約束日益趨緊、農産品需求剛性增長、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的新形勢,對保障農産品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質量提升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立足資源稟賦,繼續深入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實施,顯得尤為迫切。必須進一步充實優勢農産品品種,優化農業區域佈局,調整區域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進一步發揮好農業區域比較優勢;必須進一步適應農産品産業帶發展規律,明確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建設的階段性要求,積極推進産業集聚和提升,進一步發揮好規劃的導向作用,推進農業區域化、專業化發展,促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

    按照2008年中央1號文件關於繼續搞好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和建設的要求,在總結上一輪規劃實施情況的基礎上,編制本規劃。

    一、《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2003~2007年)》實施的主要成效與問題

    (一)主要成效

    經過五年的努力,《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2003~2007年)》(以下簡稱《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基本實現。《規劃》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成果應用開發和重大農業項目安排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導向作用,促進了我國優勢農産品空間佈局、品種結構、品質結構不斷優化,強化了資源合理利用,明顯提升了優勢區域的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和産業化水平,有效減緩了“入世”對我國農業的衝擊。

    1.優勢農産品區域化生産格局初步形成。五年來,優勢農産品生産日益向優勢區域集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産格局進一步打破。糧食作物九大優勢産業帶初步形成,2007年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集中度分別達到98%、80%、70%和59%。經濟作物優勢區域在全國地位穩步上升,棉花、甘蔗、蘋果、柑橘集中度分別達到99.9%、63%、50.7%和54%,分別比2002年提高0.25個、5.6個、5.7個和4個百分點。養殖業優勢區域加快發展,肉牛和肉羊優勢産區地位繼續鞏固;奶牛優勢區域涉及的內蒙古、黑龍江、河北、山西、北京、天津、上海等7省市奶牛存欄量佔全國比重達到50%;東南沿海優勢出口水産品養殖帶、黃渤海優勢出口水産品養殖帶、長江中下游優質河蟹養殖區“兩帶一區”佈局趨於穩定,大黃魚、羅非魚和鰻鱺集中度均已超過80%。總體而言,我國優勢農産品區域集中度穩步提高,為優化農業生産力佈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優勢區域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升。五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有力地推動了《規劃》的實施。國家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大型商品糧生産基地、棉油糖生産基地、種養業良種工程、動植物保護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和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科技入戶、測土配方施肥等重大財政專項實施,堅持以《規劃》為主要依據,重點向優勢區域傾斜,有力地推動了優勢區域內農業生産全面發展。九大糧食優勢産業帶對全國糧食增産的貢獻率超過85%,為糧食連續四年增産、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棉花、油菜、甘蔗、蘋果、柑橘等優勢經濟作物良種覆蓋率明顯提高,2007年優勢區域産量分別為761.5萬噸、951萬噸、8177萬噸、1750萬噸、1193萬噸,佔全國比重達到99.9%、90%、72.4%、63%、58%。肉牛、肉羊、奶牛優勢區域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水平顯著提升,個體生産性能持續提高,發展方式開始轉變,其中,優勢區域牛奶産量達到2140萬噸,佔全國的比重達到60.7%。出口水産品優勢區域內鰻鱺、對蝦、河蟹、羅非魚、貝類、大黃魚六大優勢水産品養殖總産量達682萬噸,佔全國同類産品的比重達到49%。優勢區域綜合生産能力的提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主要農産品基本供給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3.優勢農産品産業化水平明顯提高。五年來,《規劃》有效地引導了各類生産要素向優勢區域聚集,一些龍頭企業紛紛進入優勢區域,帶動了優質種子種苗供應、農機作業服務、標準化生産、貯藏加工、農産品批發市場建設等生産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加快了産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生産經營進程。玉米優勢區域內精深加工企業的聚集度不斷提高,2007年玉米訂單生産面積達到7940萬畝,比2002年增長124%。蔗糖工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全國90%以上的甘蔗制糖企業位於優勢區域內。2007年優勢區域內鮮蘋果機械冷藏量比2003年上升7個百分點,氣調貯藏量上升3個百分點,果品貯藏加工企業超過2200家,年處理量佔蘋果産量的15%。乳品加工業快速發展,優勢區域內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乳製品加工企業達到256家,年銷售額近630億元,年均增長31.2%。深加工出口水産品貿易額佔到了出口總額的46%,二、三産業産值佔漁業經濟總産值的比重達到50%。農業産業化經營呈現出的蓬勃發展強勁勢頭,促進了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建設向縱深挺進。

    4.優勢農産品競爭力不斷增強。五年來,優勢農産品比較優勢逐步顯現。一是優勢農産品品種品質結構不斷優化。2007年,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品種優質化率分別達到72.3%、61.6%、47.1%、70.3%,分別比2002年提高了21個、31.2個、23個和24.4個百分點;蘋果、柑橘優質化率由30%分別提高到55%和50%;牛肉、羊肉優質化率分別達到35%、30%。二是優勢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持續提高。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産品穩步發展,“三品”大米生産面積分別達到5000萬畝、3000萬畝、50萬畝,無公害大米認證品牌近500個;生豬“瘦肉精”污染檢測合格率達98.4%,比2002年提高了5.6個百分點;水産品産地藥殘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三是優勢農産品應對國際競爭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優質專用糧食品種的加快發展,有效替代了高品質糧食及産品的進口,小麥進口量穩中有降;2002~2007年我國年均進口食糖119萬噸,僅為加入世貿組織時承諾數的61%;兩大蘋果優勢區鮮蘋果出口量、出口額達到55萬噸和3.6億美元,分別佔全國出口的54%和70%;東南沿海、黃渤海及長江中下游六大優勢水産品品種出口量83萬噸,佔全國同類産品出口總量的98%,出口額34.7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了1.5倍以上;對日鰻鱺出口量已佔日本鰻鱺進口的90%以上,對美羅非魚出口量佔據美國60%的羅非魚進口市場。優勢區域佈局的不斷優化,提升了優勢農産品競爭力,有效拓展了國內國際市場。

    5.優勢區域農民收入快速增長。五年來,通過《規劃》的實施,推進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勢農産品生産效益穩步提升,農民在優質化、科技化、産業化、品牌化和市場化等多個環節中獲得的收益不斷增多。據對八個優勢區域的監測,2006年優勢農産品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比2002年提高了1.2~12個百分點。據對吉林玉米、河南小麥優勢區的典型調研,2006年吉林種植玉米每畝實際純收入235.13元,比上年增加136.51元,增長138.4%;河南種植優質小麥比一般小麥的畝均收益凈增40多元。2007年,甘蔗優勢區蔗農、優勢出口水産品“兩帶一區”內漁民人均收入比2002年分別增加500元以上和1100元以上。優勢農産品生産的發展,進一步挖掘了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對促進區域內農民增收的作用日益顯現。

    實踐證明,《規劃》的實施,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順應現代農業的發展潮流,優化了全國農業生産力佈局,促進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向縱深發展,提高了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為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保障主要農産品基本供給、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貢獻,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入推進。

    (二)主要問題

    雖然《規劃》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受體制機制、經濟利益、地方政府重視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規劃》的引導功能尚未充分展現,區域佈局仍不盡合理,基礎設施薄弱、社會化服務相對滯後、産業化組織化水平不高等問題在優勢區域依然突出。

    1.區域佈局仍待進一步優化。《規劃》佈局仍然存在品種少、範圍小,部分優勢品種區域主導地位不突出、上下游各産業之間相互銜接不夠緊密等問題,原有的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已不完全適應新時期農業發展需要。同時,隨著優勢品種日趨向優勢區域集中,同一區域內同一時期優勢産品之間競爭水土資源的矛盾逐步顯現,增加了主要農産品結構平衡的壓力。

    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農田節水剛剛起步,耕地質量下降,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不強。畜禽圈舍建設落後,糞污處理設施不完善。農業機械化總體水平不高,棉花、油菜、甘蔗收穫機械化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農産品交易、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滯後於生産發展。

    3.農業社會化服務相對滯後。公益性服務體系運行舉步維艱,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不到位,農業技術推廣手段單一,且單項技術多,集成配套少,成果轉化率低。經營性服務組織發育程度低、現代化程度不高,服務能力有限,特別是專業化營銷組織不發達,産銷銜接不緊密,品牌多亂雜,運銷服務、質量標準、標識包裝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4.産業化、組織化水平不高。優勢區域內産業化企業規模小、帶動能力弱,與農民資本連接、服務支持、利益共享等一體化關係尚不完善,帶動農戶增收能力有限。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數量少、規模小、不穩定的發展格局仍未根本改變,在政策傳遞、科技服務、信息溝通、産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農業小生産與大市場的矛盾依然突出,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仍然較弱。

    5.扶持政策尚不完善。現有投向優勢區域的支農資金總量仍然不足,而且缺少支持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建設的專項投資,難以滿足發展需要。優勢區域産業發展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夠,合作金融、民間金融發展滯後,農村金融體系功能不健全、服務不到位;農業政策性保險制度還不完善,農業風險分擔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引導、農民主體、多方參與的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建設長效機制尚未形成。

    二、繼續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的重大意義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了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時期。繼續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對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作用和長遠意義。

    (一)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是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戰略選擇

    區域化佈局是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徵之一。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必須突破人均資源緊缺、生産規模狹小、組織化程度不高的制約瓶頸。上一輪規劃實施的實踐表明,優化農業區域佈局,實行相對集中連片的規模化生産、專業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能夠強化産前、産中、産後各環節的社會化服務,提升生産的組織化水平,促進産業鏈條延伸,有利於形成小農戶大基地、小規模大區域的發展格局,實現小生産與大市場有效對接,促進農業發展方式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轉變,推動農業節能減排,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積極貢獻。因此,繼續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仍將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發展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有效實現形式。

    (二)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是優化資源配置、保障農産品基本供給的重大舉措

    在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人增地減和農産品需求剛性增長的趨勢不可逆轉。據統計,1997~2007年我國耕地面積凈減少1.23億畝,人口凈增了9000多萬,人均糧食佔有量從412公斤下降到381公斤,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同時,部分農産品産需缺口越來越大,供求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今後一個時期,確保農産品總量平衡的壓力和結構平衡的難度將越來越大。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在最適宜的地區生産最適宜的農産品,合理安排種養業制度,配套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有利於充分挖掘資源、品種、技術和現代物質裝備的增産潛能,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土地産出率和勞動生産率,增強主要農産品基本供給能力。這是在我國現實情況下,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必然選擇。

    (三)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是發揮比較優勢、增強農産品競爭力的客觀要求

    目前,國際農産品市場對我國農業的影響日益加深。我國大豆、棉花進口量已分別佔國內消費的2/3和1/3,市場風險不斷增大。同時,國內外市場對農産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一些農産品質量安全事件不僅影響國內生産和消費,而且影響農産品出口。繼續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有利於把優勢區域率先建成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生産基地和示範基地,實現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産,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産品質量和檔次,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增強我國農産品整體競爭力,使有競爭力的優勢農産品保持出口的良好勢頭,需要長期進口的農産品保持必要的自給率。

    (四)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主産區新農村建設産業基礎的有效手段

    繼續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勢頭,努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當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統籌城鄉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大宗農産品生産的優勢區大多處於傳統農業主産區,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導産業,打牢産業基礎,擴大市場份額,提升産業發展的綜合效益,依然是增加農業主産區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繼續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在進一步提高主産區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同時,有利於帶動農産品加工、儲藏、運輸、營銷等相關産業的發展,延長優勢農産品的産業鏈條,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良性互動,不斷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産業基礎,逐步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

    三、新時期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總體要求,準確把握我國農産品供需的階段性特徵,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按照“因地制宜、突出優勢、強化基礎、壯大産業”的總體思路,明確優勢産品和優勢區域發展定位與主攻方向,推動産品空間集聚和産業升級整合,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形成更加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産力佈局,加速農産品産業帶發展進程,把優勢區域建設成為保障主要農産品基本供給的骨幹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先行區、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示範區,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建設,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從區域資源優勢出發,面向國內國際市場,瞄準現實和潛在需求,進一步優化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引導標準化、專業化生産,促進優勢農産品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同時,圍繞保障主要農産品基本供給,切實加強政府宏觀調控,通過科學調整佈局,政策扶持引導,強化科技支撐,全面增強優勢農産品産出能力,促進農産品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質量提升。

    2.堅持區域合理分工。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有關要求,以發揮比較優勢為出發點,立足區域資源稟賦,綜合考慮産業基礎、市場條件以及生態環境等方面因素,打破行政區域界限,根據不同農業地區的主體功能定位,進一步明確農産品優勢區域的佈局和産業發展目標,在嚴格保護耕地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基礎上,促進生産要素在空間和産業上的優化配置,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向有利於保護耕地的方向進行,加快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産業分工合理、産業體系完備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3.堅持産業整體構建。立足優勢品種和優勢區域基礎,促進産業集聚和提升,促使優勢區域資源稟賦與優勢品種佈局相匹配,優勢區域種養業與加工、流通等環節相銜接,主導産業與農村服務業等相關産業相協調,加快優勢産業生産、加工、流通一體化進程,著力培育專業合作組織,加速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和優勢産業集群,不斷提高産業整體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4.堅持統籌協調推進。借鑒發達國家的建設經驗,充分認識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建設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切實發揮規劃和政策的引導、調控作用,加強部門間、區域間聯合協作,調動各方積極性,統籌利用資金、技術、人才等各類資源,建立分工明確、行動協調、持之以恒的良好機制,努力形成推動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工作的合力。

    5.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始終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係,充分尊重農民生産經營自主權,保障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通過政策引導、市場帶動、信息服務等途徑,調動農民自覺自願發展優勢農産品生産的積極性,不搞違背農民意願的強迫命令和“一刀切”。

    (三)總體目標

    力爭經過八年的努力,使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更加優化,優勢農産品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高,優勢區域對保障農産品基本供給、促進農民增收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到2015年,重點培育16個關係國計民生、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對農民增收帶動作用明顯的優勢農産品,形成一批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建設一大批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優勢農産品生産重點縣(市、區、旗、團、場,以下簡稱縣),形成一批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品牌化的現代農業産業示範區。通過區域佈局的優化,推動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建設在5個方面得到強化:———區域農業功能得到強化。優勢農産品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産水平顯著提升,一批新的優勢産業帶穩步崛起,區域資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比較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基本形成,有效應對國內外市場競爭。

    ———農産品基本供給能力得到強化。優勢區域內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綜合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農産品單産水平不斷提升。優勢區域糧食在全國總産量中的比重保持在90%左右,棉油糖比重分別達到99%、95%、84%,柑橘和蘋果比重分別達到80%左右,牛羊肉比重分別達到45%和48%以上,牛奶達到83%,水産品達到85%以上。

    ———農産品質量安全得到強化。優勢農産品質量標準體系日益完善,標準化生産水平顯著提高,質量安全檢測能力整體提升,質量追溯制度基本建立,全程監管能力不斷加強,市場法規更加健全,市場秩序更加規範,市場美譽度、知名度穩步提高,確保人民群眾吃上、用上健康營養、質量安全的放心農産品,滿足市場消費升級換代的新需求。

    ———資源高效利用得到強化。優勢區域內農村沼氣、秸稈利用、農漁機具節能、農業主要投入品有效利用等農業節能減排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化肥、農藥、水資源、農用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農産品加工企業節能減排技改步伐不斷加快。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初步形成,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現代農業産業體系構建得到強化。優勢區域內現代經營理念深入人心,主導産業不斷壯大,農産品加工業規模化、集團化水平顯著提升,現代農業農村服務業加速發展,優勢農産品産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村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實現跨越發展,聚集各類生産要素能力明顯增強。

    四、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與發展重點

    (一)優勢産品與優勢區域的確定

    1.優勢品種的確定。堅持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立足國內實現主要農産品的基本自給,努力擴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農産品出口份額,全面提升農業産業的發展質量,不斷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是新時期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建設的根本任務和優勢農産品品種確定的基本依據。為此,在上一輪規劃選定的品種基礎上,按照總體佈局、重點建設的思路和既繼承又發展的原則,本規劃選擇確定16個品種。

    ———保留的品種。包括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甘蔗、蘋果、柑橘、生豬、奶牛等11個品種。這些品種國內消費需求量大,生産有潛力,是確保國內基本供給或具備較強出口優勢的主要農産品。

    ———調整的品種。包括肉牛、肉羊、出口水産品3個品種。其中,考慮到肉牛、肉羊2個品種在發展思路、重點和相關扶持政策上存在一定差異,本規劃將上一輪規劃中肉牛肉羊品種分開,作為兩個品種。針對斑點叉尾鮰和藻類出口勢頭強勁的實際情況,將其納入優勢出口水産品之列。

    ———新增的品種。包括馬鈴薯、天然橡膠2個品種。馬鈴薯既是增糧作物,又是增收作物,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天然橡膠是我國重要戰略物資,供需缺口逐年增大。考慮到這2個品種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本規劃將這2個品種納入規劃範圍。

    2.優勢區域的確定。經過五年的發展建設,絕大多數優勢區域生産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生産規模進一步擴大,但也確有少部分縣的生産優勢有所減弱,有的甚至喪失。本規劃對上一輪規劃品種,根據其生産發展變化的實際情況,按照“大穩定、小調整和相對集中連片”的原則,對優勢區域重新進行確認和劃定,並細化到縣;對新增品種,按生産優勢選擇重點縣,劃定優勢區域。

    (二)16個優勢品種區域佈局與發展重點

    1.水稻。水稻是我國口糧消費的主體,依靠國際市場調劑國內需求的餘地極為有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我國水稻已連續四年持續增産,目前産需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矛盾突出。未來稻米消費將呈增長趨勢,受比較效益低、“雙改單”趨勢明顯、水田面積減少以及機械化水平低、良種良法不配套等因素制約,播種面積增加有限,單産提高難度較大,穩定供給壓力將長期存在。

    區域佈局:著力建設東北平原、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3個優勢區。其中,東北平原水稻優勢區主要位於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主要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3個省的82個重點縣,著力發展優質粳稻;長江流域水稻優勢區主要位於四川盆地、雲貴高原丘陵平壩地區、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河南南部地區、鄱陽湖平原、沿淮和沿江平原與丘陵地區,主要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蘇10個省(市)的449個重點縣,著力穩定雙季稻面積,逐步擴大江淮粳稻生産,提高單季稻産量水平;東南沿海水稻優勢區主要位於杭嘉湖平原、閩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廣西及海南的平原地區,主要包括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6個省(區、市)的208個重點縣,穩定水稻面積,著力發展優質高檔秈稻。

    主攻方向:立足國內生産,滿足消費需求,穩步發展粳稻,大力發展優質稻,不斷優化品種和品質結構,提升産業發展水平。一是穩定和擴大種植面積,加強稻田保護,穩定和增加雙季稻生産;二是加強優質水稻品種選育與推廣,規範發展輕簡栽培技術,加大病蟲害綜合防治力度,加快全程機械化進程,提高水稻單産和品質;三是加強大中型骨幹水利工程和田間配套設施建設,增強防災減災能力,穩定提升生産能力;四是扶持龍頭企業,加快優勢區域稻米産業化步伐,打造世界稻米名優品牌,提高經濟效益。

    發展目標:到2015年,優勢區水稻面積穩定在4.4億畝左右,佔全國的98%;産量佔全國的比重達到99%。優質率達到80%,比2007年提高8個百分點。綠色、有機認證基地面積分別達到5000萬畝、500萬畝。發展水稻訂單種植1億畝以上,培育國家級稻米精品名牌20個左右。

    2.小麥。小麥是我國的基本口糧作物,在糧食安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突出。2004年以來,我國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播種面積恢復增加,單産和總産持續快速增長,産需總體平衡。但是,我國優質專用品種比例偏低,高檔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仍需從國際市場進口。隨著消費需求的剛性增長,加之受資源約束趨緊影響,確保小麥基本自給、滿足優質化需求難度依然較大。

    區域佈局:著力建設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南、西北、東北5個優勢區。其中,黃淮海小麥優勢區包括河北、山東、北京、天津全部,河南中北部、江蘇和安徽北部、山西中南部以及陜西關中地區,主要包括336個重點縣,著力發展優質強筋、中強筋和中筋小麥;長江中下游小麥優勢區包括江蘇、安徽兩省淮河以南、湖北北部、河南南部等地區,主要包括73個重點縣,著力發展優質弱筋和中筋小麥;西南小麥優勢區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省(市),主要包括59個重點縣,著力發展優質中筋小麥;西北小麥優勢區包括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陜西北部及內蒙古河套土默川地區,主要包括74個重點縣,著力發展優質強筋、中筋小麥;東北小麥優勢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全部及內蒙古東部,主要包括16個重點縣,著力發展優質強筋、中筋小麥。

    主攻方向:圍繞小麥基本自給、滿足市場需求,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不斷優化品種結構,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品種,著力提高小麥種植效益和加工製品質量。一是千方百計穩定種植面積,進一步鞏固、提升小麥生産機械化水平,大力推行規模化種植,形成穩定的商品生産能力;二是實行標準化生産和管理,大力推行節水灌溉、精量半精量播種、覆蓋栽培、科學施肥等先進適用技術,著力降低生産成本,提高小麥單産水平;三是優化品種結構,積極發展強筋、中強筋、中筋和弱筋小麥,改善品質,提升質量;四是大力發展産業化經營,促進生産和流通協調發展,打造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優勢産業帶,全面增強小麥綜合生産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發展目標:到2015年,優勢區種植面積3.18億畝,佔全國總面積的93.6%以上;産量達到10523萬噸,佔全國的比重達到95.2%;優質率達到85%以上。優勢區專用小麥播種面積明顯擴大,小麥加工邁上新臺階,産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

    3.玉米。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飼料和工業原料兼用作物。近年來,我國玉米麵積、産量逐年增加,發展勢頭良好,供求基本平衡。但由於玉米功能用途的拓展,在飼用玉米平穩增長的同時,工業消費特別是用於生産燃料乙醇的玉米數量增長迅猛,需求增長趨快。目前我國玉米生産仍受優良品種相對較少、區域性適用技術普及率低、機械化收穫技術尚未普及以及農田基礎設施落後等因素的制約,增産幅度難以跟上消費增長速度,實現玉米供求平衡任務艱巨。

    區域佈局:著力建設北方、黃淮海和西南3個優勢區。其中,北方玉米優勢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陜西北部、山西中北部、北京和河北北部及太行山沿線的玉米種植區,主要包括233個重點縣,著力發展籽粒與青貯兼用型玉米;黃淮海玉米優勢區包括河南、山東、天津,河北、北京大部,山西、陜西中南部和江蘇、安徽淮河以北的玉米種植區,主要包括275個重點縣,著力發展籽粒玉米,積極發展籽粒與青貯兼用和青貯專用玉米,適度發展鮮食玉米;西南玉米優勢區包括重慶、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及湖北、湖南西部的玉米種植區,主要包括67個重點縣,著力發展青貯專用和籽粒與青貯兼用玉米。

    主攻方向:以滿足國內需求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堅持食用消費優先為原則,在發展玉米生産的基礎上調節好消費需求。一是充分挖掘復種指數潛力,穩定增加玉米播種面積。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質量建設,提高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改善玉米生産條件。二是大力推廣以“一增四改”(合理增加種植密度、改種耐密品種、改套種為平播、改粗放用肥為配方施肥、改人工播種收穫為機械化作業)為重點的高産配套技術,著力提高玉米單産水平。三是鞏固並加強北方玉米優勢區和黃淮海玉米優勢區的地位,積極挖掘西南玉米優勢區生産潛力,著力扶持和發展青貯玉米。四是堅持“不與人爭糧”的方針,嚴格控制玉米燃料乙醇等工業消費增長速度,合理調節玉米深加工産品的生産及出口,適當增加玉米儲備,不斷提高宏觀調控能力。

    發展目標:到2015年,優勢區玉米麵積穩定在3.1億畝以上,佔全國玉米總面積的70%左右;産量達到1.4億噸,佔全國的比重達到80%,在滿足國內玉米需求方面發揮骨幹作用。玉米精深加工附加值大幅提高,專用玉米訂單生産比例達到30%。

    4.大豆。大豆是我國進口量最大的農産品。2004年以來,我國大豆産量連年下降,進口急劇增加,目前對外依存度已超過60%。由於“兩低一高”(單産水平低、含油率低、生産成本高)問題尚未從根本上解決,加之基礎設施薄弱、科技水平低、生産裝備落後、組織化程度低,國産大豆競爭力弱的狀況難以在短期內改變,生産供給不足、主要依靠進口的態勢將長期存在,亟需明確市場定位,提高比較效益和單産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

    區域佈局:著力建設東北高油大豆、東北中南部兼用大豆和黃淮海高蛋白大豆3個優勢區,其中,東北高油大豆優勢區包括內蒙古東四盟和黑龍江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第二積溫帶以北地區,主要包括59個重點縣;東北中南部兼用大豆優勢區包括黑龍江南部、內蒙古的通遼赤峰及吉林遼寧大部,主要包括22個重點縣;黃淮海高蛋白大豆優勢區包括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和安徽兩省的沿淮及淮河以北、山西西南地區,主要包括36個重點縣。

    主攻方向:統籌油用、糧用大豆生産協調發展,努力保證食用大豆供給,著力提高高油大豆自給率。一是積極恢復和擴大種植面積。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恢復油料生産的各項政策措施,充分發揮我國大豆非轉基因、綠色、無污染的優勢,重點擴大東北大豆玉米輪作面積,發展黃淮海間套復種面積。二是著力提高單産水平。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優良新品種的選育推廣,普及應用機械化栽培和收穫技術,努力提高大豆綜合生産能力。三是提升組織化和社會化服務水平。發展壯大大豆産銷組織,引導加工企業與原料生産基地建立密切聯絡,努力發展訂單生産,逐步改變大豆加工企業和産區脫節的狀況。

    發展目標:到2015年,優勢區大豆種植面積達到9776萬畝,佔我國大豆總種植面積的67.4%,比2005~2007年3年平均增加800萬畝,其中,含油率21%以上的高油大豆面積達到60%以上,蛋白質含量45%以上的高蛋白大豆面積達到30%;産量達到1579萬噸,佔全國的比重達到72.6%;平均單産達到161公斤/畝,比2007年提高64公斤。

    5.馬鈴薯。馬鈴薯是我國第五大糧食作物,糧菜飼兼用,加工用途多,産業鏈條長,增産增收潛力大,因其營養豐富,被譽為“地下蘋果”和“第二麵包”。近年來,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産量穩步提高,在增加食品營養源、豐富市場食品種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未來發展空間十分廣闊。但是,我國馬鈴薯生産也面臨著優質高産品種缺乏、脫毒種薯供應不足、耕作方式粗放、機械化水平低、貯藏技術和加工增值程度低等因素的制約,亟需提升生産、加工、貯藏、流通水平,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區域佈局:著力建設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南方5個優勢區。其中,東北馬鈴薯優勢區包括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和吉林2省、遼寧北部和西部、內蒙古東部地區,主要包括34個重點縣,著力發展種用、加工用和鮮食用馬鈴薯;華北馬鈴薯優勢區包括內蒙古中西部、河北北部、山西中北部和山東西南部地區,主要包括44個重點縣,著力發展種用、加工用和鮮食用馬鈴薯;西北馬鈴薯優勢區包括甘肅、寧夏、陜西西北部和青海東部地區,主要包括51個重點縣,著力發展鮮食用、加工用和種用馬鈴薯;西南馬鈴薯優勢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4省(市)和湖北、湖南2省的西部山區、陜西的安康地區,主要包括182個重點縣,著力發展鮮食用、加工用和種用馬鈴薯;南方馬鈴薯優勢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3省,江西南部、湖北和湖南中東部地區,主要包括82個重點縣,著力發展鮮食用薯和出口鮮薯品種。

    主攻方向:圍繞做大做強馬鈴薯産業,推進脫毒種薯、加工專用薯和鮮食用商品薯協調發展,堅持種薯先行、科技興薯和産業帶動的戰略方向,主攻單産,提高品質,提升生産、加工、儲藏、流通水平。一是積極開發和選育優質專用高産品種。建立新型的馬鈴薯種薯繁育和推廣體系,引進、選育和推廣馬鈴薯高産優質多抗專用新品種,擴大脫毒種薯供種能力。二是加快節本高效栽培技術的集成推廣。組裝集成推廣脫毒專用品種、少(免)耕栽培、覆膜栽培、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機械化生産等關鍵技術,強化科技支撐。三是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和貯藏能力建設。改善市場流通條件,促進産銷銜接;研究開發、示範推廣適合不同生態區設施和農戶的貯藏保鮮與管理技術,增強貯藏能力,減少貯藏損失,提高商品質量。四是積極扶持馬鈴薯加工業發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實施標準化、規模化生産,培育名牌産品。

    發展目標:到2015年,優勢區馬鈴薯播種面積達到1.1億畝,佔全國總面積的91.7%;産量達到1.39億噸,佔全國的比重達到92.7%。建成高産高效的良種繁育體系和完善的種薯質量控制體系,脫毒種薯面積佔總種植面積的50%以上,專用薯面積和訂單面積分別佔20%和30%以上,加工比例達到25%。貯藏損失率控制在10%以下。

    6.棉花。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紡織品出口快速增長,帶動紡織工業迅速發展和紡織用棉需求大幅增加,棉花供求關係已由基本平衡進入到産不足需階段,未來依靠大量進口滿足國內紡織工業需求的市場風險進一步增大。我國棉花生産長期面臨著價格大起大落、面積大增大減的突出問題。同時,品種“多亂雜”、基礎設施條件差、病蟲危害嚴重、機械化水平低等因素也制約著棉花生産的穩定發展,需要採取綜合措施加以解決。

    區域佈局:著力建設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西北內陸3個優勢區。其中,黃河流域棉花優勢區包括天津、冀東、冀中、冀南、魯西南、魯西北、魯北、蘇北、豫東、豫北、皖北、晉南、陜西關中東部地區,主要包括146個重點縣;長江流域棉花優勢區包括江漢平原、洞庭湖、鄱陽湖、南襄盆地、安徽沿江棉區、蘇北灌溉總渠以南地區,主要包括60個重點縣。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優勢區著力提高棉花品質一致性,有效控制異性纖維混入。西北內陸棉花優勢區包括南疆、東疆、北疆和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主要包括98個重點縣,穩定發展海島棉,著重提高纖維強力和原棉一致性,擴大異性纖維治理成效。

    主攻方向:立足提高國內自給率,穩定面積、優化佈局、主攻單産、改善品質、創新機制、提高效益。一是加強棉田水利設施和基礎地力建設,提高抗災保豐收能力;二是加快品種創新和良種推廣,提高品種的抗病蟲、耐鹽鹼、耐乾旱和高産穩産等能力,突出抓好節水、節肥、節藥等省工節本技術研發應用;三是加快推廣採棉機具,減輕勞動強度,緩解用工緊張矛盾,降低生産成本,穩定植棉收益;四是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生産組織化、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水平。

    發展目標:到2015年,3大優勢區棉花綜合生産能力明顯提升,植棉面積穩定在8500萬畝左右,單産水平提高到95公斤/畝左右,皮棉總産達到810萬噸左右,力爭滿足國內需求量的50%以上。品種品質結構明顯改善,陸地長絨棉、中長絨棉、中短絨棉之比由2:93:5調整為5:85:10。

    7.油菜。油菜是我國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菜籽油佔國産植物油總量的40%以上。2004年以來,我國油菜生産持續下滑,到2007年油菜總産比歷史最好年份減少19.8%。隨著植物油需求的增長,未來油菜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亟需突破勞動力成本高、機械化程度低、良種良法不配套、生産效益差等制約瓶頸,恢復和擴大綜合生産能力,增加油菜籽市場供給。

    區域佈局:著力建設長江上遊、中游、下游和北方4個優勢區。其中,長江上遊油菜優勢區包括四川、貴州、雲南、重慶和陜西5省(市),主要包括101個重點縣,著力發展高産、高含油量、耐濕、抗病“雙低”油菜;長江中游油菜優勢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及河南信陽地區,主要包括166個重點縣,著力發展早熟、多抗、高含油量的“雙低”優質油菜;長江下游油菜優勢區包括江蘇、浙江兩省,主要包括24個重點縣,著力發展高含油量、抗病、中早熟、耐裂角和耐漬優質油菜;北方油菜優勢區包括青海、內蒙、甘肅3省(區),主要包括27個重點縣,著力發展抗旱、抗凍的優質甘藍型特早熟春油菜。

    主攻方向:增加油菜籽供給、減少國內食用油進口。一是積極開發冬閒耕地,擴大種植面積;二是依靠科技創新,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研究力度,努力提升油菜生産技術水平,加快油菜機械化生産進程,著力提高單産、改善品質;三是加強標準化、良種化、産業化、機械化生産示範基地建設,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綜合生産能力;四是鼓勵、扶持一批有規模、上檔次的國內龍頭企業,培育相關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完善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提高生産組織化、産業化水平。

    發展目標:到2015年,優勢區油菜播種面積達到1.39億畝,約佔全國油菜總面積的95%;平均單産138公斤,産量達到1912萬噸;優勢區適合直播和機械化收穫新品種得到廣泛應用,“雙低”油菜普及率達到90%以上;商品油菜籽芥酸和硫甙含量達到農業部部頒標準,含油量達到43%以上。

    8.甘蔗。甘蔗是我國主要的糖料作物,面積、産糖量分別佔常年糖料面積、食糖總産量的85%和90%以上。2007年,我國甘蔗總産量和産糖量均創歷史新高,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變化和新型能源開發步伐加快,甘蔗作為重要的糖能兼用作物,戰略地位將更加凸顯,亟需解決品種單一退化、病蟲危害嚴重、肥水管理不合理、機械化發展滯後等問題,切實提高單産水平和含糖率,持續穩定保障食糖安全。

    區域佈局:著力建設桂中南、滇西南、粵西瓊北3個優勢區。其中,桂中南甘蔗優勢區包括33個縣,著力發展高産高糖品種;滇西南甘蔗優勢區包括18個縣,著力發展耐旱高産高糖品種;粵西瓊北甘蔗優勢區包括9個縣,著力發展高糖高抗性品種。

    主攻方向:圍繞確保食糖基本自給、保障食糖安全的任務,穩定甘蔗生産面積,切實提高甘蔗單産和蔗糖分。突出抓好甘蔗生産能力、科技支撐能力和産業化發展3項重點,加強蔗田基礎設施、良種科研和繁育體系、産業支撐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等建設,大力發展甘蔗機械化深耕深松與收穫,完善甘蔗與食糖價格聯動機制,全面提高我國甘蔗綜合生産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種蔗農民增收。

    發展目標:到2015年,優勢區甘蔗種植面積達到1780萬畝,佔全國甘蔗總面積的74%;平均畝産提高到5.4噸,蔗糖分達到15%;甘蔗産量達到9600萬噸,産糖量增加到1140萬噸,優勢區域甘蔗産量和産糖量分別佔全國的84%和88%以上。

    9.蘋果。蘋果是我國最具競爭力的農産品之一。近年來,在優勢區帶動下,我國鮮蘋果出口量和濃縮汁出口量穩定增長,出口創匯能力明顯提升。目前,我國蘋果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居世界第一、第五位,正由世界蘋果生産大國向産業強國邁進,亟需在優良品種培育、栽培技術配套、老果園更新、産後處理、組織化經營等方面縮小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鞏固提高國際競爭力,擴大出口。

    區域佈局:著力建設渤海灣和黃土高原2個優勢區。其中,渤海灣蘋果優勢區位於膠東半島、泰沂山區、遼南及遼西部分地區、燕山、太行山淺山丘陵區,包括山東、遼寧、河北3省的53個縣,著力發展鮮食品種;黃土高原蘋果優勢區位於陜西渭北和陜北南部地區、山西晉南和晉中、河南三門峽地區和甘肅的隴東及隴南地區,包括陜西、甘肅、山西、河南4省的69個縣,著力發展鮮食品種,加快發展加工鮮食兼用品種。

    主攻方向:圍繞促進蘋果出口和深加工,穩定面積,提高單産,提高優質果率,增強貯藏加工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一是改革苗木繁育體系和現有栽培技術體系,實施病蟲害綜合防治,強化對有害生物的檢疫;二是建立標準化生産示範基地,加強果園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施可追溯制度,建立中國的良好農業生産規範(GAP);三是提高産業化經營水平,大力扶持加工貯藏龍頭企業,加快發展社會化服務,開發保鮮技術和完善冷鏈系統,提高蘋果産業整體素質和産品附加值。

    發展目標:到2015年,優勢區蘋果種植面積達到2000萬畝左右,總産量達到2800萬噸,佔全國的比重達到82%左右。平均單産達到1400公斤/畝,優質果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産後加工處理能力達到優勢區內總産量的40%,鮮蘋果和濃縮汁出口分別佔全國出口份額的70%、99%。

    10.柑橘。柑橘是世界上産量最大的水果種類,是我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果品。近年來,我國柑橘産業發展迅速,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總産量穩步提升,鮮食柑橘出口量逐年遞增,橘瓣罐頭産量和出口量均已超過世界的70%,柑橘産業正成為産區農民增收的支柱産業。未來柑橘市場需求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為柑橘産業持續較快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但也面臨著科技支撐不足、基礎設施薄弱、生産管理粗放落後、採後處理能力弱等問題,亟需加以解決。

    區域佈局:著力建設長江上中游、贛南—湘南—桂北、浙—閩—粵、鄂西—湘西、特色柑橘生産基地5個優勢區。其中,長江上中游柑橘優勢區位於湖北秭歸以西、四川宜賓以東、以重慶三峽庫區為核心的長江上中游沿江區域,主要包括38個重點縣,著力發展鮮食加工兼用柑橘、橙汁原料柑橘和早、晚熟柑橘;贛南—湘南—桂北柑橘優勢區位於江西贛州、湖南郴州、永州、邵陽和廣西桂林、賀州等地,主要包括44個重點縣,著力發展優質鮮食臍橙;浙—閩—粵柑橘優勢區位於東南沿海地區,主要包括50個重點縣,著力發展寬皮柑橘、柚類和雜柑類;鄂西—湘西柑橘優勢區包括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地區,主要包括24個重點縣,著力發展早熟、極早熟寬皮柑橘;特色柑橘生産基地包括南豐蜜橘基地、嶺南晚熟寬皮橘基地、雲南特早熟柑橘基地、丹江庫區北緣柑橘基地和雲南、四川檸檬基地,主要包括20個重點縣,著力發展極早熟、早熟寬皮柑橘等特色品種。

    主攻方向:以提高我國柑橘産業的整體競爭力、擴大出口、減少進口為主攻任務,按照鮮食、加工並舉的發展思路,重點開發鮮食柑橘和柑橘加工品兩大類,寬皮柑橘、甜橙、檸檬、柚類和其他特色産品以及橘瓣罐頭、柑橘汁6種主導産品。一是努力優化産業結構、品種結構、熟期結構,構建與現代柑橘生産相適應的育、繁、推一體化生産技術體系;二是加強鮮果商品化處理和高效安全貯藏能力建設,開發示範深加工工藝,提升果實綜合利用水平;三是促進品牌整合,推進規模化經營,大力發展果業合作經濟組織、産業化經營及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生産與大市場的對接。

    發展目標:到2015年,培育形成3~5個特色鮮明、世界知名的優勢柑橘區,8~10種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柑橘産品以及一批有實力的知名品牌。優勢區柑橘栽培面積達到2100萬畝,佔全國70%;産量達到2430萬噸,佔全國的比重達到80%;平均單産達到1噸/畝以上,加工原料單産2噸/畝左右;等級(商品)果比例達到75%,其中優質果率提高到60%以上;鮮果出口量超過140萬噸,橘瓣罐頭産量達70萬噸左右,繼續保持出口優勢。

    11.天然橡膠。天然橡膠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和工業原料。2007年我國天然橡膠的産量居世界第六位。隨著國內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加,目前我國天然橡膠自給率不足1/4,缺口巨大,亟需解決生産中存在的優質種苗供給嚴重不足,低産膠園比例高、更新速度慢,加工標準化程度較低,産品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優化橡膠生産佈局,挖掘生産潛力,增強國內供給能力。

    區域佈局:著力建設海南、雲南、廣東3個優勢區。其中,海南天然橡膠優勢區包括18個縣,著力發展高産抗風優良品種;雲南天然橡膠優勢區包括29個縣,著力發展抗寒高産新品種;廣東天然橡膠優勢區包括13個縣,著力發展抗風、抗寒高産速生品種。

    主攻方向:以增加我國天然橡膠總産量、促進膠農增收、提高産業整體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力為主要任務,依靠科技進步,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産業集約化水平。一是在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加快膠園更新改造,強化撫育管理,穩步擴大植膠面積;二是加強良種苗木基地建設和關鍵技術攻關,加快優良品種和配套技術推廣,全面提高生産技術水平;三是調整優化加工佈局,在優勢區新建或改建一批符合國家節能減排標準、年産量萬噸以上的加工廠,優化産品結構,增加專用膠比重,提高産品質量,實現天然橡膠産業向技術效益型轉變。

    發展目標:到2015年,優勢區橡膠樹種植面積達到1320萬畝,新膠園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平均單産達到96公斤/畝,年産幹膠80萬噸以上,佔全國的比重穩定在99%左右。建成達到國家節能減排要求的標準化大型天然橡膠加工廠46家,完善産品質量監控體系,全面提高天然橡膠質量。

    12.肉牛。近年來,我國肉牛業持續快速發展,區域佈局不斷優化,肉牛飼養的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牛肉産量持續增長,産品質量不斷提高,屠宰加工能力顯著增強,為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肉類需求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城鄉居民對牛肉的消費將不斷增加,肉食結構中牛肉的比重將不斷上升,對肉牛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肉牛業基礎母牛存欄量下降、專用肉牛品種缺乏、投入水平低、産業鏈條短等問題比較突出,亟需進一步提升肉牛業綜合生産能力,確保基本供給。

    區域佈局:著力建設中原、東北、西北、西南4個優勢區。其中,中原肉牛優勢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安徽4省的51個縣,著力滿足京津冀都市圈、環渤海經濟圈和長三角地區優質牛肉需求;東北肉牛優勢區包括吉林、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河北5省(區)的60個縣,在滿足本區域優質牛肉需求同時,著力開拓東北亞市場;西北肉牛優勢區包括新疆、甘肅、陜西、寧夏4省(區)的29個縣,在滿足本區域優質牛肉需求同時,著力開拓中亞、中東市場;西南肉牛優勢區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廣西5省(區、市)的67個縣,著力滿足本區域和華南地區優質牛肉需求。

    主攻方向:以滿足城鄉居民對牛肉産品的基本需求為主要任務,鼓勵規模育肥,實行集中屠宰,強化品牌銷售,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肉牛産業綜合生産能力。一是新建及擴建一批種公牛站、肉牛良種繁育場和鄉鎮人工授精站,完善良種繁育體系;二是扶持養牛大戶和肉牛養殖小區牛舍標準化改造,配套建設化糞池或沼氣池,推行標準化飼養;三是鼓勵和支持發展糧、經、飼三元結構種植,配套建設青貯和氨化設施,建設優質安全飼草料供應體系;四是加強飼喂、飼草料生産加工、疫病綜合防治等先進適用技術推廣,不斷提高養殖效益和質量安全水平;五是制定活牛出欄、胴體質量和牛肉質量評價體系,扶持龍頭企業,完善加工和流通體系,努力形成中國特色現代肉牛産業體系。

    發展目標:到2015年,優勢區肉牛綜合生産能力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牛肉産量達到320萬噸,年均增長達到3.6%以上,滿足國內牛肉需求的45%以上。建立完善的地方良種保護體系,良種覆蓋率達到70%,牛肉優質率達到50%以上,平均胴體重達到200公斤左右。優勢區50%的規模養殖戶參與肉牛産業相關的專業合作組織,組織化和規模化程度顯著提高。優勢區已有品牌不斷發展壯大,採用部位分割和冷鏈運輸的牛肉市場佔有率達到60%以上。

    13.肉羊。隨著肉羊區域化生産格局逐步形成,我國繼續保持了世界第一羊肉生産大國的地位,生産方式轉變加快,雜交改良推廣面積不斷擴大,羊肉産量持續增長,質量顯著提高。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觀念逐步轉變,未來羊肉消費量將呈上升趨勢。但是,肉羊業仍然面臨良種覆蓋率低、專用飼料供應不足、養殖方式落後、加工流通企業規模偏小等制約因素,必須加快改造和發展步伐。

    區域佈局:著力建設中原、中東部農牧交錯帶、西北和西南4個優勢區。其中,中原肉羊優勢區包括山東、河北南部、湖北、山西東部、河南、江蘇和安徽7省的56個縣,著力發展秸稈舍飼肉羊養殖;中東部農牧交錯帶肉羊優勢區包括山西、河北北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6省(區)的32個縣,著力發展高檔肉羊養殖;西北肉羊優勢區包括甘肅、寧夏、新疆、陜西4省(區)的44個縣,著力發展無污染優質肉羊養殖;西南肉羊優勢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重慶、湖南5省的21個縣,著力發展山羊養殖。

    主攻方向:以良種繁育體系和加工體系建設為突破口,加速改造傳統養殖方式,大力培育優勢品牌,提高肉羊養殖效益,增加農牧民收入。一是新建和擴建一批省級原種場、縣級繁育場和鄉鎮改良站,構建良種繁育體系;二是建設標準化生産示範基地,支持標準化羊舍、青貯窖及其相關設施建設,提高舍飼規模化養殖水平;三是推行秸稈飼用技術,積極開發利用菜餅粕和單細胞蛋白等非常規飼料資源;四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完善加工流通市場體系,提高肉羊産業化水平。

    發展目標:到2015年,建設4個具有飼草資源、品種資源、市場資源優勢的肉羊優勢區,優勢區羊肉産量達到240萬噸,年均增長5.5%,滿足國內家庭羊肉消費需求的48%以上;良種覆蓋率達到60%,出欄肉羊平均胴體重達到16.5公斤左右,優質羊肉的比重達到50%以上;50%的規模養殖戶參與肉羊産業相關的專業合作組織;品牌肉銷售量佔到優勢區羊肉産量的60%以上。

    14.奶牛。近年來,在奶牛優勢區的帶動下,我國奶業持續高速發展,涌現出一批明星企業和知名品牌,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我國人均奶製品消費量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4、發達國家的1/12,發展空間廣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必須妥善解決奶牛飼養方式落後、良種化程度不高、奶業産業化組織化程度低、乳及乳製品市場不規範、標準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促進奶牛養殖業健康發展。

    區域佈局:著力建設京津滬郊區、東北內蒙、中原、西北4個奶牛優勢區。其中,京津滬郊區奶牛優勢區包括北京、上海、天津3市的17個郊縣,著力提高奶業現代化水平,加快産加銷一體化進程,保障市場供給;東北內蒙奶牛優勢區包括黑龍江、遼寧和內蒙古3省(區)的117個縣,著力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奶牛養殖;中原奶牛優勢區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東4省的111個縣,著力發展專業化養殖場和規模化小區,大力提高奶牛單産;西北奶牛優勢區包括新疆、陜西、寧夏3省(區)的68個縣,著力發展舍飼、半舍飼規模化養殖,大力提高飼養管理水平。

    主攻方向:以提高奶牛單産水平和養殖比較效益為主要任務,著力提高優勢區奶業集約化、標準化、優質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示範帶動全國奶業發展。一是加強奶牛良種繁育,建設奶牛原良種場、種公牛站、改良中心、配種站、生産性能測定和良種登記信息中心;二是加強奶源基地建設,扶持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場),大力發展奶農專業合作社,建設機械擠奶站;三是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積極推進奶牛群體改良、高效繁殖、標準化規模飼養、青貯和優質牧草生産加工、疫病防治和原料奶質量控制技術;四是完善乳品質量標準、檢測體系,加強奶業預警信息體系建設,促進奶牛優勢區持續健康發展。

    發展目標:到2015年,優勢區內奶牛存欄量達到1700萬頭,牛奶産量達到5400萬噸,佔全國奶類産量的比重提高到83%以上。機械化擠奶普及率不斷提高,原料奶質量進一步改善。良種繁育、疫病防治、飼草飼料生産、技術推廣、原料奶收購等支持與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標準化規模生産水平明顯提高。

    15.生豬。豬肉是我國城鄉居民最重要的肉食品來源,佔我國肉類總消費量的62.5%,在飲食結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養豬業是保障我國食物安全的基礎産業,具有“豬糧安天下”的戰略意義。近年來,我國生豬規模化養殖發展迅速,生産水平不斷提高。未來我國豬肉需求總量仍將繼續剛性增長,但受資源環境約束、基礎設施與服務體系不健全、産業化程度低、生豬疫病防控形勢嚴峻和産業保護機制不完善等多種因素影響,確保生豬生産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區域佈局:著力建設沿海、東北、中部和西南4個生豬優勢區。其中,沿海生豬優勢區包括江蘇、浙江、廣東、福建4省的55個縣,著力發展現代化養殖,確保一定的自給率;東北生豬優勢區包括吉林、遼寧、黑龍江3省的30個縣,著力發展規模化養殖,確保京、津等大中城市市場供應;中部生豬優勢區包括河北、山東、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7省的226個縣,著力發展健康養殖,穩定提高調出能力;西南生豬優勢區包括廣西、四川、重慶、雲南、貴州5省(區、市)的126個縣,著力發展各種類型的生態養殖,提高規模化養殖水平,拓寬市場空間。

    主攻方向:以確保生豬生産平穩增長、保障基本供給、滿足國內需求為主要任務,大力推行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産、組織化管理。一是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完善現有種豬場,配套建設原種場、擴繁場、種公豬站,提高種豬質量;二是加強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養殖大戶,推行規範化、標準化生産,實現糞便排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三是加強質量監控體系建設,加快質量標準的制修訂和推廣應用,完善種豬、飼料、獸藥等投入品使用的監控手段,建立産品質量追溯制度;四是扶持龍頭企業技術改造和升級,擴大加工能力,提高産品質量;五是建立監測預警體系。

    發展目標:到2015年,4個優勢區生豬年出欄達到4億頭,出欄率達到150%以上;生豬調出量達到2.4億頭,佔出欄總量的比例達到60%;每頭存欄豬年産肉量提高到120公斤,豬肉總産量達到3240萬噸;規模養殖的比重達到65%以上,良種繁育體系進一步完善;豬肉品質明顯改善,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基本完善,生豬生産逐步實現無公害化;生豬産品出口增加到80萬噸。

    16.出口水産品。近年來,我國繼續保持了世界第一水産養殖大國和水産品貿易大國地位。2007年,水産品出口額達97.4億美元,佔農産品出口額的26.3%。出口水産品優勢養殖區域産業結構不斷優化,組織化程度逐步提高,發展方式明顯轉變,産業發展進入相對集中、規模化、産業化開發階段。當前,影響我國出口水産品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是産品質量安全問題尚未根治、出口企業創新能力弱、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對繼續鞏固我國出口水産品在國際市場的地位,擴大水産品出口形成了更大的壓力。

    區域佈局:著力建設黃渤海出口水産品優勢養殖帶、東南沿海出口水産品優勢養殖帶、長江流域出口水産品優勢養殖區3個優勢區。其中,黃渤海出口水産品優勢養殖帶包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4省(市)的62個縣,著力發展對蝦、貝類、河蟹、海藻;東南沿海出口水産品優勢養殖帶包括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5省(區)的121個縣,著力發展鰻鱺、對蝦、貝類、大黃魚、羅非魚、海藻;長江流域出口水産品優勢養殖區包括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7省(市)的102個縣,著力發展河蟹、斑點叉尾鮰、鰻鱺、海藻。

    主攻方向:圍繞培育主導産業優勢明顯、産業集群日益壯大、競爭力顯著增強的3大出口水産品優勢産業帶,加快構建現代漁業産業體系,鞏固和強化水産品在我國大宗農産品出口中的重要地位。一是大力推行健康養殖模式,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繼續實施“水産健康養殖推進行動”,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水産養殖業;二是切實抓好全過程質量安全監管,從源頭治理、生産自律、市場準入、科技創新和保障體系等方面加強水産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設;三是加快培育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充分調動和發揮行業自我協調、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作用,規範養殖和經營行為,加快漁業組織化、産業化進程。

    發展目標:到2015年,出口水産品優勢養殖區域內水産原良種體系較為完善、運轉高效;水生動物防疫體系基本建成,重大水生動物疫病得到有效預防和控制;養殖水産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初步建立,産品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升;優勢品種出口量達到107萬噸,出口額達到44億美元;水産健康養殖基地達到300個。

    (三)複合産業帶發展方向

    由於生態系統的複雜性、生物的多樣性和我國耕作制度的歷史悠久性,同一區域往往具備適宜多種優勢農産品生産的資源條件。在目前16個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中,許多重要的農業生産區域適合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優勢農産品生産,從而使部分品種的優勢區在空間上出現重疊,形成複合産業帶。受區域內資源、環境、技術、市場等因素影響,複合産業帶面臨著處理多種農産品生産協調發展問題,需要根據産業要素的成熟程度及不同産品疊加的相互影響,合理確定發展方向,採取適宜的技術路線和發展途徑,推進産業帶科學發展。

    在種養業産品疊加的複合産業帶內,種植業産品為畜牧業生産提供飼料來源,畜牧業生産副産品為種植業生産提供肥料來源,二者之間存在互補關係,産業發展具有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的特點。該類複合産業帶應以強化上下游産業有機銜接、注重關聯産業有效聚集、推進種養加全面協調發展為主攻方向,著力優化糧經飼種植結構,積極推廣優質專用品種,穩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積極發展過腹還田、稻田養殖等循環農業,充分開發農業副産品資源;大力發展農畜産品精深加工,延伸産業鏈條,提升區域産業發展整體水平,逐步建立起農牧有機結合、良性循環的現代産業體系。該類複合産業帶涉及751個縣,主要分佈在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江漢及洞庭湖平原、四川盆地等。

    在農作物復種多熟的複合産業帶內,通過合理安排茬口、實行間作套種等種植制度,不同作物之間可以協調利用光熱水土資源、趨利避害,産業間呈現協調共進、協同發展的互存關係。該類複合産業帶應根據耕地高負荷利用的現狀,以推進耕地用養結合、水資源高效節約利用、技術替代資源為主攻方向,大力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等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和旱作節水農業,強化以土地平整、地力培肥、溝渠配套、農田節水、地力監測等為主要內容的標準農田建設;改革傳統耕作制度和栽培體系,合理搭配農作物品種,推行新型種植模式,加強輕簡栽培、保護性耕作、免耕覆蓋等新型耕作栽培技術推廣應用;全面推進農業生産機械化,加快機具和技術研發,提高農機裝備數量,促進農機農藝結合,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産率,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體系。該類複合産業帶涉及631個縣,主要分佈在黃淮海、長江流域等。

    在農産品競爭水土資源矛盾突出的複合産業帶內,多種農作物在同一生長季節內競爭光熱水土資源,多種牲畜競爭飼料、場地等資源,産品之間存在互競關係,資源利用協調難度大。該類複合産業帶應根據區域資源優勢變化趨勢和生産發展目標,明確區域發展定位,堅持趨利避害,以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合理安排種植、養殖結構為主攻方向,加強糧食生産主體地位,統籌安排耕地和其它農用地,不斷優化相關優勢農産品生産規模及其關聯産業佈局和結構;以提高土地産出率為中心,積極推廣輪作、間作、套作等栽培技術,克服連作障礙;統籌協調和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高抗災減災、保收增效的現代設施裝備水平。該類複合産業帶涉及579個縣,主要分佈在北方“一作區”、黃淮海平原、西南丘陵旱作區等。

    (四)環境影響分析

    上述區域佈局和發展重點在強調生産發展的同時,注重了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體現了生産、生活、生態和諧的理念,總體上有利於促進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有利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對各個優勢品種的適宜和最適宜生産區域進行佈局,體現了遵循自然規律、發揮比較優勢的原則,有利於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二是在優勢區域大力發展農田水利設施和節水灌溉,加大測土配方施肥、沃土工程、保護性耕作、旱作節水農業等工程實施力度,推進農業機械化,有利於提高耕地質量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三是在優勢區域大力推廣應用農村沼氣、秸稈利用、農漁機具節能、農業投入品有效利用等農業節能減排技術,並積極推進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有利於促進循環農業發展;四是針對部分區域出現的多産品疊加、資源利用矛盾突出等問題,強調通過合理安排農作制度、推進種養加有機結合,大力發展集約農業,建設複合産業帶,有利於資源節約高效利用;五是引導優勢農産品實行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生産,有利於減少農藥、化肥等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減輕農業面源污染,促進農業發展方式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轉變。

    同時,也可能對局部地區帶來一些不利環境影響:一是優勢農産品集中度提高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區域生物多樣性,增加農業生物災害發生的風險;二是優勢區域産業集聚度的提高,部分優勢農畜産品在少數地區高強度生産,可能對當地資源環境造成一定壓力。針對這些問題,要嚴格落實各項環境保護措施,加強科學規劃和引導,正確處理專業化和多元化生産的關係,加大動植物保護力度。同時,加強優勢區域生態資源環境的動態監測和管理,及時掌握資源環境質量變動情況,採取有效措施,統籌做好優勢農産品生産和環境保護工作。

    五、主要政策措施

    繼續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必須立足國情,統籌謀劃,注重實效。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農産品區域佈局工作,在制定有關政策、編制相關規劃時,注重與本規劃銜接,把優勢農産品的優勢區域作為新時期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平臺,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組織領導和宏觀指導,採取切實有力措施,培育優勢品種,做強優勢區域,加快建設優勢農産品産業帶。

    (一)加強科學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提高優勢農産品科技含量

    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道路。優先在優勢區域建設産業技術研發中心、功能研究室、綜合試驗站,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加大優勢農産品科研經費投入,圍繞優勢農産品産業發展需要,建立有效聚集長期追蹤優勢農産品技術需求的研發力量,組織相關部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依託重大工程和國家科技計劃,在動植物育種、疫病防控、農業機械化、農田節水、科學施肥、質量安全、農産品加工儲藏等重點領域加強科研攻關,力爭在一些關鍵環節、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儘快形成適應不同優勢品種、不同優勢區域要求的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針對産業技術體系構建過程中的瓶頸問題和關鍵環節,優先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一批核心技術。深化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改革,不斷充實優勢區域基層技術推廣力量,完善技術推廣運行機制,確保公益性推廣機構履行職能所需經費,積極扶持社會化技術服務組織。啟動實施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工程,重點建設和完善縣及縣以下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使之具備必要的辦公場所、儀器設備和試驗示範基地,增強生産指導、技術服務和科技服務等服務功能。

    建立健全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擴大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範圍,推進重大植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加大種子工程、畜禽水産良種工程、科技入戶工程、測土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等重大工程項目對優勢區域的傾斜力度,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力度,努力提高優質高産品種和集成配套技術的普及率和到位率。針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農業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的現狀,加大優勢區域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等培訓項目的實施力度,抓好先進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知識素養和務農技能,培養一大批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民。

    (二)完善農業設施裝備,強化優勢農産品生産基礎支撐

    突出抓好優勢區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田水利設施和節水灌溉,加強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大植物保護、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漁政漁港等現有工程建設力度,加快實施沃土工程、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工程,改善耕地質量,防止水土流失,全面增強各類優勢農産品基礎産出能力。在實施好現有糧食生産各項工程的基礎上,啟動實施糧食戰略工程,以糧食優勢區域為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發重點省區的糧食核心區和後備區,全面提升優勢區域總體糧食産出能力。以經濟作物、園藝作物和養殖業為重點,推進標準化生産,強化科技集成應用能力,完善綜合服務設施,積極推進現代物流設施與手段建設,打造一批優勢農産品的出口基地、名牌産品的生産基地和現代農業的示範基地。加大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和機具的開發應用,優化裝備結構,加快推進糧食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穩步發展經濟作物和養殖業機械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農墾企業在推進農業機械化方面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三)推行標準化生産,提升優勢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

    按照標準化生産和管理的要求,以種養業良種、投入品安全使用、農産品生産操作規範、農獸藥殘留限量、産地環境質量、産品等級規格、包裝儲運等為重點,加快制修訂一批與優勢農産品相關的標準。率先在優勢區域實施農業標準國際化戰略,加強國際標準的跟蹤、研究和轉化,推動與國際標準接軌。擴大優勢農産品標準化示範縣專項資金規模,扶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示範戶和種養大戶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産,並示範帶動標準化生産和管理技術進村入戶,大力發展無公害優質農産品、綠色食品,因地制宜地發展有機農産品,積極發展名牌産品,加強認證監管,健全淘汰機制,推行地理標識制度。加大優勢區域農産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力度,加強部級專業性、地方綜合性和優勢區域重點縣質檢中心建設。深入實施無公害農産品行動計劃,建立農産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大力推廣清潔生産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發展循環農業,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切實保護産地生態環境。加強優勢農産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工作,突出産地環境監控、投入品質量監管、生産技術規範、市場準入、市場監測等關鍵環節,建立從田間到市場全過程控制、運轉高效、反應迅速的農産品質量安全管理體制,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不斷提高優勢農産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四)加快優勢區域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産業化經營發展步伐,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積極發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産業鏈條長、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強、符合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要求的優勢農産品精深加工業,強化優勢産業間的銜接。突出龍頭企業與優勢區域之間的“血緣關係”和“地緣關係”,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向優勢區域內集聚,通過“公司+合作組織+農戶”、“公司+基地+農戶”、“訂單農業”等模式,與農民結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讓農民更多地分享産業化經營成果。扶持發展以專業合作組織為主體的互助服務,積極倡導以社會化仲介組織為主體的市場服務。認真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制定財政扶持政策,在優勢區域,重點鼓勵、引導和支持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激發農民發展優勢産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承擔國家有關涉農項目,鼓勵其興辦農産品加工業或參股龍頭企業。積極發展農業生産經營性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代耕代種、用水管理和倉儲運輸等專業化服務,不斷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和産業化水平。

    (五)加大市場和信息體系建設力度,促進優勢區域農産品産銷連接

    健全農産品市場和服務體系,支持優勢區域實施農産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等工程,提升市場産品集散能力。加快建設農産品冷藏保鮮設施,提高優勢農産品的市場均衡供應能力。大力培育農産品市場經營主體,鼓勵農民創辦運銷組織,發展民間經紀人隊伍,扶持壯大各類農産品營銷龍頭企業。加強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網上銷售、直銷配送等新型營銷模式,完善和落實好鮮活農産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鼓勵各類優勢農産品品牌參加國內外的展覽展示和評選活動,擴大宣傳範圍,營造良好的品牌發展氛圍,逐步形成培育品牌、品牌促進的良性循環。推進“金農”、“三電合一”、農村信息化示範等工程建設,擴大農産品信息網絡覆蓋範圍,在優勢區域建立監測體系,及時發佈相關信息,提高優勢區域農産品生産信息化程度,為科學制定産業發展政策提供決策依據。

    (六)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體系,加大優勢區域扶持力度

    繼續加大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力度,逐步增加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全面落實對糧食、油料、生豬、奶牛等生産的各項扶持政策,加大對生産大縣的獎勵補助,逐步形成穩定規範的制度。完善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生豬、奶牛等現有農産品補貼政策,地方政府也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地方性補貼品種,增加補貼額度。鞏固完善農民收入補貼政策,加大技術應用補貼和生産性服務補貼力度。切實增加農業投資總量,各級財政要加大對優勢區域建設的扶持力度,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研究和制定扶持農業發展的信貸政策,加大對優勢區域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及農戶等經營主體生産性貸款的金融扶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擔保基金、擔保公司,為優勢區域龍頭企業融資提供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上市或向社會發行企業債券,募集發展資金;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優勢區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資機制,打造各類生産要素集聚平臺,形成全社會各行業共同推進優勢産業帶發展的格局。優先將優勢農産品納入農業政策性保險範疇,不斷發揮農業保險在穩定優勢農産品生産方面的積極作用。跟蹤分析國內國外兩個市場變化情況,加強優勢農産品進出口的調控,完善優勢農産品進口管理和貿易救濟預警制度。 

 
 
 相關鏈結
· 農業部:9月1日—9月5日有158個農産品價格上漲
· 農業部就全國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8年規劃答問
· 農業部副部長解讀全國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
· 農業部:未來8年我國重點培育16個優勢農産品品種
· 農業部五措施全力保障北京殘奧會農産品質量安全
· 商務部:食用農産品和生産資料價格繼續平穩回落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