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圓滿謝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6月29日   來源:林業局網站

磨劍10年 濕地保護啟後承前
——“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圓滿謝幕
   

    6月3日,由全球環境基金(GEF)通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援助、國家林業局執行的“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總結會在江蘇召開,標誌著這一贈款資金總額達1200萬美元的項目在經過近10年的實施後圓滿謝幕。

    項目指導委員會成員單位財政部、水利部、環保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中國科學院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代表,黑龍江、江蘇、湖南、四川和甘肅5個項目省林業廳(局)和相關保護區的代表以及濕地國際、GEF白鶴項目、中歐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的代表共5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印紅髮來賀信,信中指出:“9年前項目啟動之初,正值我國濕地保護工作起步不久,項目的啟動實施不僅給我國濕地保護工作帶來了資金,更重要的是給我們帶來了國際上濕地保護與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技術和理念。項目的實施對中國濕地保護工作産生了積極良好的影響。”

    項目應時而出 力促濕地保護

    我國濕地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濕地面積達3620萬公頃。根據《濕地公約》定義的標準,在亞洲947塊國際重要濕地中中國就佔有192塊。

    在這些遼闊的濕地上,有2200多種野生植物、1700多種野生動物,很多屬於珍稀、瀕危或特有種。

    但是,長期以來,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和價值沒有被充分認識,各種不合理的濕地開發利用活動導致中國的濕地面積急劇減少。中國政府對濕地保護工作十分重視,尤其是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後加大了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力度。在此背景下,“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應運而生。

    2000年7月,項目啟動,這是我國濕地保護領域執行的最大國際合作項目,涉及黑龍江三江平原內陸淡水沼澤、江蘇鹽城沿海灘塗、湖南省洞庭湖以及四川和甘肅交界處的若爾蓋高原沼澤等4個濕地區。項目在國家、省和項目點層面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示範活動,將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貫徹落實于生産領域,使保護生物多樣性成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決策與行動的常規考慮內容,為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了貢獻。

    為保證項目順利實施,國家林業局專門成立了GEF濕地項目辦公室,從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院抽調8名人員組成,負責項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項目啟動後,從黑龍江之濱到洞庭湖畔、從黃海岸邊到海拔3500米以上的若爾蓋高原濕地,處處可以看到各級項目工作人員10年如一日、為我國濕地保護與利用所做的不懈努力。

    推動制定法規政策 為濕地生物多樣性提供保障

    保護生物多樣性,法規政策是根本。項目在推動制定相關法規政策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促成31部有關濕地保護的法規、政策及規範性文件出臺。

    項目實施期間,黑龍江、甘肅和湖南3省率先頒布了省級濕地保護條例,湖南省政府頒發了《關於加強洞庭湖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3個重要文件。這些條例和文件均有力推動了各地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使濕地保護制度化、主流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 加強濕地保護利用

    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涉及領域廣泛、部門眾多,因此建立跨部門的協調機制十分必要。雖然項目由國家林業局牽頭執行,但是項目指導委員會成員包括了UNDP、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財政部、水利部、農業部、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海洋局等多個部門,每年定期召開項目指導委員會會議,對項目執行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進行磋商和解決;在各項目區,也分別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領導牽頭、相關部門領導參加的項目領導小組。這種協調機制為解決濕地保護管理過程中的跨部門問題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2007年,黑龍江省建立了濕地認證制度和開發利用許可制度,使全省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邁上了新臺階,這正是黑龍江省林業、水利、農業、環保等多部門積極參與協調的結果。同年7月,湖南省岳陽縣協調漁政局、岳陽縣葦業公司等多部門與東洞庭湖保護區確定了核心區封閉管理、禁漁管理、漁民轉産安置等政策,解決了保護與利用的傳統矛盾。

    跟進現代化 濕地數據信息交流共享

    在信息時代,信息交流與共享十分重要。項目支持開發了14個濕地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和網站,為濕地保護管理工作提供了方便的數據支持。

    在法律法規允許範圍內,項目還將部分濕地數據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使用,為社會公眾了解濕地基本信息、保護管理現狀、科學研究進展創造了可能,促進了濕地保護方面的信息交流。

    加大宣傳教育 提高濕地保護意識

    濕地保護工作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與努力。項目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濕地保護宣傳教育活動,得到社會認可,喚起人們共鳴。

    2008年,項目會同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舉辦濕地科普攝影展,展期28天,約有4.5萬人前來參觀;製作了長達30秒的“健康的濕地、健康的人類”公益宣傳片,在中國中央電視臺播出了40次……此外,還有環濕地自行車賽、中小學生濕地知識競賽和夏令營活動等等。

    這些活動寓教于樂,有效提高了廣大公眾尤其是項目區群眾的濕地保護意識。

    跨學科科學研究 創先進濕地管理模式

    濕地保護管理過程中面臨許多具體問題,如生物多樣性監測、水資源恢復、農業生産和草場管理等,這些均為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熱點與難點。

    對此,項目邀請了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形成研究團隊,開展跨學科的交叉研究,創建了先進的濕地管理模式。

    例如,項目支持的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水資源恢復與管理研究,其成果已于2005年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立項,並於2006年付諸實施。此成果將成為洪河保護區管理局今後實施濕地補水的重要技術指南,其相關技術、方法等可供三江平原其他退化濕地(如珍寶島等)自然保護區水資源恢復與管理提供借鑒。

    此外,各項目區還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社區參與濕地保護管理模式,這些帶有啟示意義的示範模式將啟發人們因地制宜、創造性地解決濕地保護管理中遇到的問題。

    緊抓能力建設 推動可持續發展

    濕地保護與利用是長期過程,離不開人員培養、設施建設等能力建設。

    項目自啟動以來,共舉辦了74期國內培訓和考察,有2283人次參加;組織召開了108次研討會,參會人員3467人;此外還有各類國內短期進修和國外考察。相關人員通過培訓活動,從事濕地管理的專業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項目還聘請了國際、國內多名專家完成了125份各類諮詢報告,公開出版了13部專著、工具書和鄉土教材……這些成果都將在更廣的範圍、更長的時間內發揮作用。

    濕地保護主流化 10年項目載史冊

    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馬廣仁説,“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在為期近10年的漫長實施歷程中,開展了大量的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該項目“時間之長、資金規模之大、成果之豐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必將載入我國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史冊。”

    如今,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深入人心,良好氛圍初步形成,濕地保護日益成為社會、媒體、群眾關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這些都為我國今後推動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創造了良好條件。

    由於主流化這一理念在中國引入不久,尚不為人熟知,因此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流化工作仍處於起步階段。但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政府有關部門的主導下,在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下,主流化工作將會繼續推進,為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事業提供堅強保障。(記者 張一諾)

 
 
 相關鏈結
· 第二屆中國盤錦國際濕地旅遊周將於8月隆重舉行
· 林業局副局長:合理利用是保護濕地的科學方法
· 賈治邦:我國已有約49%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
· 1790萬公頃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 佔全國濕地49%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