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尹蔚民: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歷程等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21日   來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歷程、主要成就和形勢任務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 尹蔚民

2009年8月20日

    第一部分 就業工作

    一、我國就業制度的改革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五個階段:(一)1949年—1978年:這一階段主要特點是,與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實施由政府“統包統配”、高度計劃與集中的勞動就業體制。(二)1979年—1985年:這一階段主要特點是,實施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就業方針,改革統包統配就業制度。(三)1986年—1994年:這一階段主要特點是,結合國有企業改革,有步驟地推行勞動合同制度,初步確立勞動者與用工單位的市場主體地位和雙向選擇機制。(四)1995年—2001年:這一階段主要特點是,在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配合國企改革的深化,實施再就業工程,實現國有企業富餘勞動力的平穩轉移,進一步推進我國就業制度改革。(五)2002年—現在:這一階段主要特點是,制定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全面落實《就業促進法》,在解決好國有企業改革遺留的下崗失業問題的同時,建立起面向城鄉所有勞動者的促進就業體制機制。

    二、建國以來我國就業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城鄉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就業局勢保持穩定。我國全部就業人員由1952年的2.07億增加2008年的7.75億,三次産業就業人員比重分別由1978年70.5%、17.3%和12.2%調整為39.6%、27.2%、33.2%。二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作為人力資源市場供需主體的地位基本確立,多種靈活就業形式加快發展,市場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得以發揮。三是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逐步健全,面向城鄉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不斷完善。四是促進就業的法律體系初步形成,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日益健全。

    三、我國就業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面臨的就業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一是從總量看,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進一步加劇。2009年全年需要就業的人員總數超過2400萬人。如果按照8%的經濟增長速度測算,全年能夠提供的新增就業崗位總數僅約為1200萬個,供求缺口與2008年相比將進一步加大。二是從群體看,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城鎮困難人員三個群體的就業問題更加突出。三是從産業結構看,對就業的影響問題進一步顯現。因受金融危機影響,外向型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顯著下降。産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使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受到影響。第三産業發展滯後,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不足。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就業工作,將重點採取以下六個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緊密結合擴大內需發展經濟,更多拉動就業。二是幫扶企業克服困難,努力穩定就業。三是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勞動者多渠道創業和就業。四是針對重點人群特點,統籌安排就業。五是推行特別職業培訓計劃,提高就業能力。六是加強公共就業服務,改善就業環境。

    第二部分 社會保障工作

    一、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發展歷程。大體可劃分為三個階段:(一)建國初期至改革開放初期:以勞動保險為主的社會保障形成階段。(二)改革開放初期到黨的十六大召開之前:以社會保險為重點的社會保障改革探索階段。(三)黨的十六大以來:以統籌城鄉為目標的制度創新階段。

    二、我國社會保障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突出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體系框架初步形成,基本完成了制度轉型。二是覆蓋範圍不斷擴大,待遇水平穩步提高。2008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2.19億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達到3.18億人,8.15億農民參加了新農合,1000多萬被徵地農民納入基本保障制度,6600多萬居民享受城鄉低保。三是一批體制轉軌的歷史遺留問題得到解決,有力支持了國有企業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四是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初步建立,減輕了企事業單位的社會事務負擔。

    三、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當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面臨諸多新要求和新挑戰,主要表現在:工業化加速,對社會保障形成空前壓力;城鄉結構急劇變化,農村社會保障問題凸顯;人口老齡化來勢迅猛,社會保障長期資金平衡壓力巨大;市場化和就業方式多樣化,社會保障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影響加深,社會保障面臨多重挑戰。同時,當前加快推進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有許多有利條件:科學發展觀日益深入人心,全社會的社會保障意識大大提高;經過30年經濟快速增長,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為社會保障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多年以來的改革探索實踐,為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必要的工作基礎。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按照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和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著力在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上下功夫,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一)關於增強公平性的重點是:儘快彌補老年保障的制度缺失,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各項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努力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基本保障整體水平。(二)關於適應流動性的重點是: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以信息化為抓手全面提升社會保障管理服務能力。(三)關於保證可持續性的重點是:做大社會保障基金的盤子。加快社會保障立法步伐。發展補充性保障,建立多層次保障體系。

    第三部分 人才工作

    一、我國人才工作的改革發展歷程。主要分為四個階段:(一)1949年—1978年:這一階段主要特點是,建國伊始,百業待興,人才工作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起步前進。(二)1978年—1992年:這一階段主要特點是,解放思想,打破束縛,人才工作在改革開放中恢復發展。(三)1992年—2002年:這一階段主要特點是,與時俱進,深化改革,人才工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破浪前行。(四)2002年—現在:這一階段主要特點是,科學發展,人才強國,人才工作在服務科學發展中開創嶄新局面。

    二、人才工作的主要成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才隊伍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各類人才的總量穩步增長,素質不斷提高,結構得到改善。二是人才作用更加凸顯,各類人才積極投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事業中,在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等各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人才工作的體制機制不斷優化,基本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三、當前人才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雖然我國的人才隊伍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從整體來看,人才隊伍的整體規模、素質能力、結構分佈還很不適應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人才的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基層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人才工作的體制機制障礙需要進一步突破。面對國際人才競爭的新趨勢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適應實施加強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需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促進科學發展,更加具有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和科學發展的第一要素,以能力建設為主題,緊緊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發展,把我國由人口大國建設為人力資源強國。實現這個目標,將重點採取以下措施:一是造就高層次高技能創新型人才。二是大力實施人才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三是全面提升人才隊伍素質。四是改革創新人才工作的體制機制。五是實施更加開放的海外人才引進戰略。

 
 
 相關鏈結
·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妥善解決居民生育醫療費用
·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推進社會保險經辦管理規範化
·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介紹上半年就業情況並答問
·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通報上半年主要工作進展情況
·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社保基金專項治理取得成效
·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做好新聞宣傳工作推進發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