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3月11日   來源:統計局網站

“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
——“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五

    “十一五”時期,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著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産業結構升級加快,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得到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紮實推進,需求結構不斷改善,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收入分配結構出現積極變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

    一、三次産業協同性增強,結構優化升級取得新進展

    “十一五”時期,我國三次産業全面快速發展,服務業水平及比重明顯提高,結構優化升級取得新進展,農業基礎穩固、工業生産能力全面提升,服務業全面發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三次産業全面發展,服務業比重提高。“十一五”時期,三次産業均保持較快的發展態勢,2006-2010年第一産業年均增長4.5%,第二産業年均增長12.1%,第三産業年均增長11.9%。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向三次産業協同帶動轉變。從三次産業結構看,第一産業所佔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産業所佔比重略有下降,第三産業所佔比重上升。其中,第一産業所佔的比重從2005年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10.2%,下降了1.9個百分點;第二産業所佔比重由47.4%下降為46.8%,下降了0.6個百分點;第三産業所佔比重由40.5上升為43.0%,上升2.5個百分點。三次産業就業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2005-2009年,第一産業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由44.8%下降到38.1%,下降了6.7個百分點;第二産業就業人口所佔比重由23.8%上升至27.8%,上升了4.0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就業人口所佔比重由31.4%上升至34.1%,上升了2.7個百分點。

    農業基礎地位持續穩固,內部結構不斷調整。“十一五”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直接推動下,我國農業戰勝了頻發的嚴重自然災害,保持了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糧食生産實現了“七連增”,2007-2010年連續4年保持在1萬億斤以上,2010年創造了新的歷史記錄,其他主要農産品也穩中有增。與此同時,農業生産堅持把優化調整農業結構作為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2010年與2006年相比,農林牧漁業增加值中,種植業的主業地位得到進一步增強,農業所佔比重由56.4%上升到58.2%,提高了1.8個百分點;牧業所佔比重由26.6%下降到24.9%,下降了1.7個百分點;漁業、林業比重略有下降,分別下降了0.7和0.1個百分點。農業區域化佈局進一步優化,主要農産品生産集中度明顯提高,水稻、小麥、玉米、大豆以及棉花、甘蔗、蘋果、柑橘等的集中度都超過了50%。“十一五”時期,糧食主産區糧食生産能力進一步提高,産銷平衡區和需要外調的地區糧食生産能力有所強化。優質農産品比重擴大,2010年,全國優質稻面積達到2200萬公頃(3.3億畝),優質率達到75%;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發展勢頭進一步加快。畜産品構成中,豬肉佔肉類總産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65.6%下降到2010年的64.0%;牛羊肉則由13.2%上升到13.3%;禽肉也由19.2%上升到20.9%。禽蛋、牛奶等的産量快速增長,在畜産品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工業生産能力全面提升,産品結構不斷優化。“十一五”時期,通過實施促進傳統産業升級和重點産業振興,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實施重點産業調整和技術改造專項,兼併重組、淘汰落後産能力度加大,工業整體素質明顯提高,生産能力全面提升。“十一五”期間全國共淘汰落後煉鐵産能1.1億噸,煉鋼6800多萬噸,水泥3.3億噸,焦炭1億噸,造紙1030萬噸,玻璃3800萬重量箱,佔全部落後産能的50%左右。産品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如寶鋼、武鋼自主研發的高磁感取向硅鋼已基本替代進口,2009年新型幹法水泥佔全部水泥産能的比重達76.9%,比2005年提高36個百分點。浮法玻璃工藝比例提高到86%,比2005年提高7個百分點。重點産業繼續快速增長。2010年,我國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9.6%,比2005年提升0.9個百分點。裝備製造業總量規模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等重大技術裝備實現自主製造,大型露天礦及大型施工機械基本實現自主化;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的鍋爐、汽輪機和發電機設計製造技術,自主化率達到85%以上。部分領域裝備産品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前列。日産5000噸大型水泥生産成套設備工藝、電解鋁新型異型陰極槽製造工藝等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我國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能夠研製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國家。

    服務業穩步發展,服務業態日漸豐富。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是“十一五”時期我國産業結構調整的突出特徵。交通運輸、批零貿易、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增加就業、方便群眾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2005-2010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3%,佔GDP的比重由14.2%下降至11.1%。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5%,佔第三産業增加值的比重由18.6%上升至20.1%。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5%,佔GDP的比重由5.6%下降至4.7%。為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信息化、國際化等的需要,金融保險、房地産、信息諮詢、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旅遊等一大批現代服務業呈加速發展態勢,大大提高了服務業的整體質量和水平。2005-2010年,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7%,在第三産業增加值中所佔比重由8.1%上升為12.0%,提高了3.9個百分點。房地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3%,所佔比重由11.4%上升為13.0%,提高了1.6個百分點。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減少,節能降耗進展順利

    “十一五”時期,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明顯加大,“十一五”規劃確定的能源消費和污染物排放等相關約束性目標基本如期實現,節能降耗工作進展順利。

    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大幅下降。隨著國家和各地區節能降耗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政策措施逐步深入落實,節能降耗取得明顯成效。2006-201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9.06%,基本完成“十一五”節能降耗目標。主要耗能産品的單位産品能耗明顯下降。“十一五”期間,單位銅冶煉綜合能耗下降35.9%,單位燒鹼生産綜合能耗下降34.8%,噸水泥綜合能耗下降28.6%,原油加工單位綜合能耗下降28.4%,電廠火力發電標準煤耗下降16.1%,噸鋼綜合能耗下降12.1%,單位電解鋁綜合能耗下降12.0%,單位乙烯生産綜合能耗下降11.5%。

    高耗能行業得到抑制。為抑制高耗能行業盲目擴張,“十一五”時期,我國對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燒鹼、水泥、鋼鐵、黃磷、鋅冶煉等8個高耗能行業淘汰類、限制類企業實行差別電價,並不斷提高加價標準。出臺支持節能的稅收優惠政策,對貸款實行差別定價,嚴控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信貸投入;加大對環保企業和項目的信貸支持,改善環保領域的直接融資服務;大幅增加對節能減排的投入。“十一五”時期,六大高耗能行業工業增加值發展速度明顯減緩。2006-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中,六大高耗能行業平均增長14.0%。

    污染物排放總量逐步得到控制。據初步測算,2010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雙雙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減排任務。淘汰高排放的落後産能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間,全國累計淘汰煉鐵落後産能約11172萬噸,煉鋼落後産能約6683萬噸,焦炭落後産能約10538萬噸,鐵合金落後産能約663萬噸。

    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0年,七大水系的水質監測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佔59.6%,比2005年提高18.6個百分點。在監測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含二級)標準的城市佔監測城市數的82.7%,比2005年提高22.4個百分點。2010年末,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10262萬立方米,比2005年末增長79.2%;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6.9%,提高24.9個百分點。

    三、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升,需求結構的協調性增強

    “十一五”時期,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擴大,外需穩定發展,內、外需求結構的協調性顯著增強。基礎設施和基礎産業投入快速增加,消費結構升級加快,貿易結構不斷優化,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大需求快速增長。

    內需貢獻逐步擴大,內外需結構漸趨均衡。“十一五”時期,黨和政府啟動了一系列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政策,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高,特別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擴大內需政策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2006-2010年,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3.9%、81.9%、91.0%、138.9%和92.1%。2005-2010年,內需在總需求中所佔的比重由94.5%提高到97.4%,提高了2.9個百分點。凈出口在總需求中所佔的比重由5.5%下降到2.6%,降低了2.9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和基礎産業建設明顯加強,投資結構繼續改善。“十一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力調整投資結構,把基礎設施投資和有助於改善民生的社會事業投資作為投入的重點。2005-2010年,城鎮基礎設施累計完成投資220648億元,年均增長21.8%。2010年城鎮基礎設施行業完成投資64826億元,比上年增長16.7%,佔城鎮投資的比重為26.9%。農、林牧漁業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中所佔比重由2005年的2.6%上升到2009年的3.1%,提高了0.5個百分點;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中所佔比重由10.8%上升到11.1%,提高了0.3個百分點;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中所佔比重由7.0%上升到8.8%,提高了1.8個百分點。

    消費結構全面升級,熱點消費成新增長點。“十一五”時期,政府消費支出和居民消費支出同步增長,二者在最終消費中所佔的比重保持穩定。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居民消費結構實現了全面升級。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從2005年的5.58億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0.43億平方米;汽車銷售量從576萬輛上升到2010年的1806萬輛;國內旅遊人數從12億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21億人次。食品類支出在總支出中所佔比重由2005年的33.6%下降到2009年的32.1%,衣著類支出所佔比重由7.5%上升到7.8%,居住類支出所佔比重由17.6%下降到17.4%,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類支出所佔比重由4.5%上升到5.2%,醫療保健類支出所佔比重由8.2%上升到9.3%,交通和通信類支出所佔比重由10.0%上升到10.9%。

    貿易結構持續升級,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進一步提高。“十一五”時期,我國在保持進出口規模穩定擴大的同時,商品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出口看,工業製成品出口額在出口商品總額中所佔比重由2005年的93.6%上升到2010年的94.8%,初級産品出口額在出口商品總額中所佔的比重則由6.4%下降到了5.2%。而從進口看,工業製成品進口額在進口商品總額中所佔比重由77.6%下降到69.0%,初級産品進口額在進口商品總額中所佔比重則由22.4%提高到31.0%。

    四、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統籌發展成效顯著

    “十一五”時期,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發展區域總體戰略進一步向縱深推進,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新農村建設進展明顯,區域間、城鄉間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

    中、西部、東北地區快速發展,區域間的協調性明顯改善。“十一五”時期,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後勁勃發,呈現出沿海與內陸各具優勢,協調發展的勢頭。從生産總值看,“十一五”時期,東部地區GDP平均增長速度比“十五”時期加快0.1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加快2.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加快2.4個百分點,東北地區加快2.6個百分點。2010年,東部地區生産總值佔全國的比重為53.0%,比2005年降低了2.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生産總值佔全國的比重為19.7%,比2005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生産總值佔全國的比重為18.7%,比2005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東北地區生産總值佔全國的比重為8.6%,與2005年持平。從投資情況看,隨著各項區域性政策的逐步落實,中部、西部和東北三省投資增長加快,比重提高,區域投資結構呈現了東、中、西、東北地區投資協同發展的局面。西部地區固定資産投資快速增長,5年累計完成投資197758億元,年均增長28.2%,比同期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速高2.7個百分點。2010年,西部地區固定資産投資佔全國的比重為22.2%,比“十五”末期提高2.3個百分點。中部地區5年累計完成投資198084億元,年均增長31.6%,增速比“十五”時期高10.2個百分點,比同期全國投資增速高6.1個百分點。2010年,中部地區投資佔全國投資的比重為22.6%,比“十五”末期提高4.4個百分點。東北地區5年累計完成投資97613億元,年均增長32.9%,增速比“十五”時期平均增速高13.1個百分點,比同期全國投資增速高7.4個百分點;2010年,東北地區投資佔全國投資的比重為11%,比“十五”末期提高2.4個百分點。東部地區5年累計完成投資408767億元,年均增長20.1%,增速比“十五”時期高0.3個百分點,比同期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速低5.4個百分點;2010年,東部地區完成投資佔全國投資的比重為41.7%,比“十五”末期回落9.7個百分點。

    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新農村建設進展明顯。“十一五”時期,我國城市體系和功能不斷完善,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大量鄉村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2005至2009年,城鎮總人口增長了10.6%,鄉村總人口減少了4.4%。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由2005年的43.0%上升到2009年的46.6%,提高了3.6百分點。鄉村人口所佔比重由57.0%下降到53.4%。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不斷增強。2005-2009年,城鎮就業人員從27331萬人增加到31120萬人,年均增加947萬人;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國就業總量的比重從2005年的36.0%上升到2009年的39.9%。城鎮就業崗位的快速增加,帶動了鄉村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使鄉村就業人員佔全國就業總量的比重從2005年的64.0%下降到2009年的60.1%。新農村建設進展明顯。“十一五”時期,農村水、電、燃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生産生活環境大大改善。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從2006年的3397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8183億元,佔財政支出的比重由14.5%提高到17.5%。農村飲水解困和飲水安全工程陸續實施,“十一五”時期,國家累計投資1009億元,比“十五”時期增長了3.5倍,解決了2.1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全國縣鄉公路里程從2005年的147.6萬公里增加到2010年153.9萬公里。“十一五”末期,全國已基本實現公路“村村通”。

    五、收入較快增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成效顯著

    “十一五”時期,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財政收入高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社會保障取得突破性進展,收入分配結構積極調整。

    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所得均呈大幅增長態勢。國家財政收入從2005年的31649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83080億元,增長了1.63倍,年均增長21.3%,國家宏觀管理和應對各種衝擊的能力大大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從2005年的14803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34542億元,增長了1.33倍,年均增長23.6%,企業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10493元提高到2010年的19109元,年平均實際增長9.7%,比“十五”時期加快0.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3255元提高到2010年的5919元,年平均實際增長8.9%,比“十五”時期高3.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均有長足增加。

    多種分配方式協調發展,居民收入趨向多元化。在城鎮地區,隨著經濟體制、企業制度、就業渠道等多方面的改革和變化,城市居民家庭經營收入、財産性收入增長進一步加快。2010年,在城鎮居民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資性收入佔65.2%,比2005年下降了3.7個百分點。經營性收入佔8.1%,比2005年提高了2.1個百分點。財産性收入佔2.5%,比2005年提高0.8個百分點。轉移性收入佔24.2%,比2005年提高0.8個百分點。在農村地區,農村居民收入結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由於農村經濟中第二、三産業比重的提高,以及大量外出務工的增加,工資性收入增長較快,經營性收入增長有所減緩。2010年工資性收入佔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41.1%,比2005年提高了5.0個百分點。家庭經營性收入所佔比重由2005年的56.7%降為2010年的47.9%,下降了8.8個百分點。同時,財産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也有所增長。財産性收入由2005年的2.7%上升為2010年的3.4%,提高了0.7個百分點。轉移性收入由2005年的4.5%上升為2010年的7.7%,提高了3.1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十一五”時期,我國出臺了多項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框架日益健全。城鎮居民養老、醫療等各項保障都有所加強,農村居民的各項保障也逐步納入了社會保障體系中。2010年末,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25673萬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8186萬人,年平均增長8.0%;參加城鎮失業保險人數為13376.0萬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728萬人,年平均增長4.7%;參加城鎮工傷保險人數為16173萬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7695萬人,年平均增長13.8%。特別是,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是中央“十一五”時期繼免除農業稅實行農業補貼和新農村合作醫療之後的又一重大政策,是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又一重大實踐。2010年末,2678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6.3%。全國列入國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地區參保人數10277萬人。

    事非經過不知難。“十一五”時期,由於國際國內環境的複雜性和重大風險挑戰的嚴峻性歷史罕見,在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的情況下,調結構面臨的阻力和難度異常巨大,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結構調整依然邁出令人欣喜的步伐。但必須認識到,我國發展中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係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産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等結構性問題還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還要看到,國際經濟環境的新變化,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破解資源環境制約,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等,對經濟結構調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明確提出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未來五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這意味著經濟結構調整將向更深更廣領域進軍,同時,也表明中國經濟未來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將從結構調整中獲得更加強大和持久的動力。

 
 
 相關鏈結
· 統計局發佈2011年1-2月份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數據
· 統計局: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 結構調整成效明顯
· 統計局:“十一五”期間郵電通信業取得顯著成就
· 統計局:“十一五”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躍上新臺階
· 統計局:“十一五”期間我國交通運輸業成就卓著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