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京滬高速鐵路建設掠影——和諧之美的圓滿表達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6月30日   來源:鐵道部網站

    快速的工業化進程常以高消耗為代價。但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次投資規模最大的建設項目,京滬高速鐵路卻延續了節約型交通工具的優良傳統,在起步之初便傳承了和諧、節約、環保的調子,認真扮演著鐵路作為國之命脈的角色。

    6月的濟南已經初顯火爐本色。濟南西站南廣場兩側的集中安置小區正在熱火朝天地加緊施工,幾十棟高層建築鱗次櫛比,規劃圖上的美景讓前來圍觀的村民笑得合不攏嘴,畢竟這裡很快就會成為百姓的新家。

    回顧以往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社會和諧是重要任務,徵地拆遷則是首樁難題。

    京滬高鐵連接7省市,徵地拆遷面臨人口稠密、涉及面廣、程序複雜帶來的巨大挑戰,但最終卻在沿線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空前高漲的支持熱情中順利開展直至完美收官,原計劃用6個月完成的任務僅用3個月就完成了98%。

    究其原因,實現利益共享與情感共鳴是關鍵。

    對於地方政府而言,京滬高鐵開啟了國家決策、地方參與、集中力量建設的新模式,地方政府以土地折價入股從設想變為現實。正因對高速鐵路美好願景的期望與篤信,地方政府才對京滬高鐵全力配合。

    同樣,實現人民滿意,也需要有效的利益導向機制。

    回想徵地拆遷任務剛落實時,江蘇省交通廳副廳長、省鐵路辦公室副主任張曉鈴對徵地1.3萬畝、拆遷220萬平方米的重任頗感頭疼:南京、鎮江、無錫等城市經濟水平不一,遵循統一補償價的做法難以讓全省6市24縣區群眾全部滿意。

    經過幾番協調,京滬高鐵徵地拆遷賠付一改以往平均分配的原則,根據各市縣區不同的經濟水平,區別實施補償政策,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沿線群眾的認可。同時,鐵路部門認真吸納地方意見的做法,也為陽光徵地、和諧拆遷打開了大門,並在日後遭遇阻礙時不遺餘力地協調、善後。南京南站便是例證。

    走進如今的南京南站,每個人都會折服於 “亞洲最大火車站”的宏偉結構和華美的香檳色調。很難想象3年前,這裡還是有著數萬座墓穴的黃金山公墓。為保證工程如期開工,南京市政府將遷移補償較此前標準提高了3倍以上,對在規定期限內積極遷移者予以獎勵,為其再購墓穴提供優惠,最終在4個月內完成了整體遷移。

    “不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京滬高鐵用實際行動兌現了對社會的承諾,社會也給予其相應的回報:

    沿線市縣為建設工程大開綠燈,讓參建單位無償使用鄉村道路、水電就近取用、適當減免費用。

    在棗莊,當地群眾 “像支援解放戰爭一樣支持京滬高鐵建設”,本著“一切為高鐵服務,一切為高鐵讓路”的原則,在經濟補償到位之前便讓施工單位進場。

    在濟南,黨家莊村民為施工技術人員帶路堅決不收報酬: “你們是來給俺們修路的,道謝還來不及,哪能收錢呢?”

    在宿州,大廟村黨支部書記盧學儉道出了百姓的心聲: “這是我們的幸福路、發展路,傾心投入是天經地義的!”

    2008年4月18日,京滬高鐵在和諧氛圍中盛大開工,很多沿線村民也加入了京滬高鐵的建設大軍。施工高峰時,有10萬農民工奮戰在京滬高鐵的工地上。參建單位在保證按時發放工資、改善生産生活條件的同時,還為他們創造了學習技能的機會。專家型技術工人竇鐵成、新時期農民工的楷模巨曉林都曾到施工現場給大家上課。

    鼓了腰包、變了觀念、學了技能的農民工,沿著京滬高鐵走上了向技術型工人邁進的道路。

    在京滬高鐵的和諧交響曲中,環境友好也是不容忽略的樂章,先進的環保理念滲透了從設計到建設、從源頭控制到末端治理的每個環節。

    設計階段, “以橋代路”的決定和“去彎取直”的線路規劃,讓京滬高鐵跨過良田,繞過古跡,使土地和城市免遭分割。參建單位在臨時徵用耕地時無一例外地封存了表層30厘米厚的熟土,同時備份原始地貌的圖像資料,在施工結束後依照原貌進行復墾。當將信將疑的村民親眼看到一塊塊土地由混凝土變回熟土,茂盛的麥苗、玉米替代了曾經的鋼材砂石、機械廠房,不禁感嘆:“京滬高鐵果真是綠色工程!”

    黃河岸邊,長江浪裏,淮河水畔,陽澄湖上,凡有京滬高鐵施工的地方,就有專業環保機構檢測監控環境人員的身影。其中,京滬高鐵在陽澄湖上完成了7次跨越,創造了修建181個墩臺、1858根樁基卻保持周邊水質土壤 “零污染”、70多種水産品無減産的奇跡。

    此外,從覆蓋站房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到地源熱泵採暖技術,再到新型動車組列車的動力提供,京滬高鐵用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實現了節能減排。以減少污染物的産生量和排放量、節約能源、降低消耗為基本宗旨的 “綠色施工”,也讓京滬高鐵在減小生態破壞、控制噪聲粉塵、避免水污染、加強大氣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從1968年到2011年,從老京滬鐵路到京滬高鐵,鐵路的發展將繼續加快沿線人員、物資、信息的流通,提供打造新城區、建設新農村的絕佳契機;其發展的形式則彰顯了鐵路低能耗、少污染、高效率的優勢。

    京滬高鐵已不僅僅是一條鐵路,它代表了一種著眼長遠的理念與堅持,是中國乃至全世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典範,是一幅在綠色經濟時代描繪大和諧的美麗畫卷。(本報記者 欒丹丹 王天軍)

 
 
 相關鏈結
· 京滬高鐵第一橋—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創多項第一
· 中國北車將承擔京滬高鐵“G字頭”列車58%的運能
· 京滬高鐵南京南站完成最後一次運前“全面體檢”
· 京滬高鐵新聞通氣會在京召開 回應社會關切問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