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規律科學決策做好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
在第四次全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環境保護部部長 周生賢
(2011年12月26日)
第四次全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會議是一次很重要的會議。這是在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和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勝利閉幕之後,召開的第一個環保專業領域的工作會議,充分説明了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的重要性,展現了全國環保系統全力保障核與輻射安全的堅定決心。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環境保護“兩會”精神
國務院剛剛召開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同志出席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十一五”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的顯著成績,深刻闡述了加強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強調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切實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努力開創環保工作新局面。會前,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和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明確了“十二五”時期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閉幕後,我們緊接著召開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環保大會原則上5年一次,全國環保工作會議是年度工作會議,一般在每年的年初召開。這兩個會議在時間上銜接得天衣無縫,在我國環境保護史上是不多見的,我們可把這兩個會議稱作全國環保的“兩會”。
李克強副總理的重要講話、《意見》和《規劃》為全面推進環保事業大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描繪了美好前景。明年是第七次環保大會精神的貫徹落實年。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全面把握和貫徹落實好環保“兩會”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上來。環保“兩會”精神非常豐富,集中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創新發展了全面推進環保事業的戰略思想。李克強副總理在講話中強調,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這是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係的深刻闡述,是做好環保工作必須堅持的戰略思想。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把握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度”,始終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大難題。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如果只搞經濟發展,不保護環境,很簡單,想怎麼發展就怎麼發展;如果只保護環境,不搞經濟發展,也簡單,想怎樣保護就怎樣保護。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一方面,我們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不足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絕不能動搖。另一方面,我國發展也存在轉型不夠的問題,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十分突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經濟發展決定人們的生活狀況,環境保護決定人們的生存條件。發展經濟是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護環境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在環境保護實踐中,我們必須大力推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融合,把優化産業結構與推進節能減排結合起來,把企業增效與節約環保結合起來,把擴大內需與發展環保産業結合起來,把生産力空間佈局與生態環保要求結合起來,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國民經濟體系,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多贏,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進步。
第二,科學認識新時期環保工作的基本定位。李克強副總理的重要講話,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了環保工作的基本定位,這就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他指出,加強環境保護是轉方式的內在要求,也是轉方式的重要推動力量,是穩增長的重要引擎;通過推進環保,可以培育新的增長領域、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他強調,要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對經濟增長的優化和保障作用,對經濟轉型的倒逼作用,把節約環保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環保部門要增強宏觀意識,立足服務轉型發展、服務民生改善的需要,用全局視野和戰略思維考慮環保工作,在宏觀經濟政策制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結構優化佈局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李克強副總理的重要講話,賦予了環境保護事業新的時代使命、新的拓展領域和新的工作內涵。環保部門要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做以環境保護優化和實現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參與者、推動者,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佈局,以環境管理優化産業結構,以環境成本優化增長方式,以環境標準推動産業升級,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
第三,正式確立了探索環保新道路的歷史地位。當前,我們面臨新的時期、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探索環保新道路是實踐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戰略思想的根本路徑,這就是環保新道路的歷史地位。探索環保新道路源於環保系統30多年的生動實踐,自環保機構成立之日起,就開始了不懈努力。環保系統離退休老同志都是探索環保新道路的先行者,在職的廣大幹部職工都是探索環保新道路的實踐者。2008年,環保系統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過程中形成共識。同時,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又對其進行了理論上的闡釋、提煉和歸納。今年,國務院出臺的《意見》第十二條明確提出,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國務院發佈的環保“十二五”規劃,也是繼續探索環保新道路的規劃。李克強副總理在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上對探索環保新道路再次予以強調和闡述。
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積極探索環保新道路已不僅是環保系統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而且已經上升為國家意志和人民意志。在今年10月25日召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受國務院委託,環保部作關於環境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指出,“十一五”時期,國家將主要污染物減排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提出建設生態文明、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環境保護是重大民生問題、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道路等戰略思想。受到人大常委會的一致認可。各地環保部門要緊密結合實際,以更加昂揚的鬥志,在探索環保新道路的偉大征程中闊步前進,切實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第四,著重把握環保工作的目標任務。《意見》和《規劃》已對“十二五”環保工作的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進行全面部署。我們要按照要求,不折不扣地抓好貫徹落實,其中有兩個重點,我再強調一下。一是環境質量改善是環境保護的永恒主題,也是環保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李克強副總理指出,基本的環境質量、不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産品,是一條底線,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的目的就是要實現水清天藍地乾淨,環保成效的關鍵在於環境質量的改善。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改善環境質量,要善於“接地氣”。人民群眾是攻堅克難的生力軍,充分了解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和訴求,廣泛調動群眾的力量,做到群防群控,環境保護事業必將無往而不勝。我們一定要牢固樹立環保為民的理念,努力不欠新賬,儘量多還舊賬,加大水、空氣等污染的治理力度,堅持城鄉統籌、梯次推進,加強城鄉污染防治和農村環境整治,滿足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讓廣大人民群眾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二是節能減排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節能減排是推動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的根本措施。“十二五”污染減排指標由兩項擴大到四項,領域由工業和城鎮延伸到交通和農村,完成減排任務的難度和壓力更大,也是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我們要迎難而上,化挑戰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繼續強化三大減排措施,向結構減排要空間,向工程減排要潛力,向管理減排要效益,堅決完成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
第五,發揚光大作為環保人核心價值取向的中國環保精神。中國環保精神就是新時期環保人的核心價值取向。在積極應對松花江水污染等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中,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災害的搶險救災中,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的環境質量保障工作中,我們凝煉出“忠於職守、造福人民,科學嚴謹、求實創新,不畏艱難、無私奉獻,團結協作、眾志成城”的中國環保精神,為推動“十一五”環保工作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和堅實作風保證。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表彰了全國環保系統110個先進集體和56名先進個人,他們的感人事跡,集中展現了中國環保精神。隨著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深入,32字環保精神得到進一步昇華,已成為全體環保人的核心價值取向和自覺精神追求。中國環保精神是我們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的重要立足點,也是全體環保人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園。為進一步宣傳環保精神,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期間,我部與解放軍環保綠化委聯合舉辦“環保惠民·綠色跨越”大型中國環保主題文藝晚會。晚會既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又有濃郁的生活情景,既有聲光電的融合,又有輕歌曼舞的美妙,是環境保護軍民融合的力作。李克強副總理、劉延東國務委員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專程觀看晚會,對演出予以充分肯定,對晚會集中詮釋的當代環保人探索前行、優化發展、心繫民生、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給予高度評價。我們要將環保精神熔鑄在環保系統積極探索環保新道路的進程中,勇於開拓,敢於創新,奮發有為,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
二、深刻認識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的重要意義
李克強副總理在第七次環保大會上專門強調了核安全問題。他指出,一樁大的核事故,不僅會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甚至會毀掉整個核事業。今年3月發生的日本福島核事故,對我們是一個警示。我們一定要慎之又慎,絲毫不能放鬆警惕,堅持安全至上,組織力量對我國核電進行全方位評估和論證,抓緊編制核安全規劃,確保核電安全萬無一失。同時,要切實加強放射源管理,避免發生公共事件、禍及人民群眾。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深刻領會做好核與輻射安全工作的重大意義。
第一,確保核與輻射安全,是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的重要保障。人類利用核能不過短短幾十年,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不過匆匆一瞬。但就在這幾十年裏,已經留下了十分深刻的教訓。1986年發生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給前蘇聯帶來沉重災難;2011年發生的福島核事故,對日本政局産生較大影響。迄今僅有的兩起7級核事故,都引發了世界大國的政治風波。前車之覆,後車之鑒,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核事故之所以能夠引起如此強烈的政局動蕩,主要在於核與輻射安全體現了國家機器的掌控能力,牽動了公眾對國家安全的信心。儘管我國的體制具有獨特的優勢,但同樣難以承受核與輻射安全事故帶來的嚴重衝擊。尤其當前,我國正處於加速轉型的歷史階段,更需要杜絕一切可能的安全隱患,在穩定中謀求發展。
第二,確保核與輻射安全,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力支撐。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進程,穩定可靠的能源供應必不可少,同時又面臨著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基本國情和現實問題,這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出發點。核能作為目前唯一可大規模發展的替代能源,對於確保我國能源供應安全、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任何技術的開發和利用,都不能明顯增加公眾的風險,核能與核技術的開發利用也必須以安全為基礎和前提。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加強監管,並妥善處理處置放射性廢物,促進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事業安全、健康發展,既為當前和未來的能源供應增添保障,又使得生態環境安全免受放射性的危害。
第三,確保核與輻射安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近年來,人民群眾對核安全問題越來越關注,對輻射環境質量也越來越關心。總體而言,群眾對我國核與輻射安全狀況是放心的,對我們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是滿意的。但必須看到,一起核事故就可能導致數百平方公里土地變成荒墳;一罐放射性廢物的泄漏可能污染一條江河,斷絕無數人的水源;一枚放射源的丟失可能引起若干人員遭受輻照傷害甚至死亡。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管,這些威脅群眾健康的潛在風險,就有可能變成現實的危害。2009年7月,河南杞縣發生鈷-60放射源卡源事件,導致許多群眾拖家帶口外出避難。福島核事故不僅引發日本民眾的極大恐慌,甚至導致我國一些地方出現了“搶鹽風潮”。這些就是例證。如果不能切實維護核與輻射安全,進而使廣大群眾的健康受到威脅,我們將無法向人民交代。
第四,確保核與輻射安全,是樹立良好國際形象的有效舉措。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優秀成果,成為少數有核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當前國際社會博弈的焦點之一。對內提升核與輻射安全水平,對外積極穩妥參與國際合作,既有助於提升有核國家的形象,也牽扯到一些核心利益。正因為如此,福島核事故發生後,日本政府曾在國際舞臺的多個場合頻繁道歉,反映了該國尋求諒解的迫切願望。我國是核能與核技術利用大國,總機組數量和總裝機容量均為世界第四,在建機組數量則是世界第一。我國核與輻射安全水平的高低,關係我國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事業的發展空間,關係國家形象及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三、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黨中央、國務院一貫高度重視核與輻射安全,中央領導同志曾多次作出批示,也多次叮囑我,一定要做好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和支持下,廣大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者不辭勞苦、不計得失、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向黨和人民交出了滿意答卷。
一是核設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我們始終將保障運行核電廠安全作為監管的重中之重和首要任務。正在運行的15台核電機組保持良好安全記錄,在建的26台核電機組建造質量處於受控狀態,各研究堆總體情況良好,未發生過重大運行事件。
二是輻射環境質量保持良好水平。環境電離輻射水平基本保持穩定,環境電磁輻射水平總體情況較好,核設施、核技術利用項目、電磁輻射設施周圍輻射水平未見明顯變化。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以來,我國輻射環境實時監測值一直處於本底水平。
三是監管投入和能力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中央財政投入逐年增加,近三年來總投入近3.6億元,重點支持建立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健全核與輻射事故應急組織體系,提高監測與應急能力。特別是,汶川地震後,積極爭取資金3.12億元,支持川甘陜三省災後重建。
四是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機構編制取得重大突破。在我部原有核與輻射安全司的基礎上,今年9月中編辦批准設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一司、二司、三司,人員編制由2008年的38個增加到85個,增幅達1.2倍。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派出機構編制由100個增加到331個,增幅達2.3倍。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編制由162個增加到600個,增幅達2.7倍。
這些成績來之不易,在此,我代表部黨組,並以我個人的名義,向廣大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者表示誠摯的慰問和衷心的感謝!
四、科學把握核與輻射安全的基本規律,轉變傳統理念、理清監管思路、創新工作方法
相對於環境保護其他領域的工作,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必須深刻把握其特有規律,才能實施有效監管,收到良好成效。
第一,正確認識安全規律的可知性,樹立確保核與輻射安全的堅定信心。今天是12月26日,113年前的這一天,居裏夫人宣告發現了“鐳”元素,標誌著人類認識自然規律的歷史性跨越,再度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一條普遍真理,即自然規律是可以被認知和利用的。但時至今日,傳統的觀念在認識上仍然存在兩個誤區:一是認為核安全固若金湯、萬無一失,不會出現問題,從而盲目樂觀。抱有這種思想,工作就會麻痹大意,遲早會出問題。二是福島核事故後,有人認為人類的道德水平和認知手段不能夠有效駕馭核能,安全沒有保障,這就犯了虛無主義的錯誤,導致對核事業前途沒有信心,過於悲觀。這兩種思想都是不正確的,更是有害的,都應當摒棄。實際上,“核”並不可怕,按規律辦事,核就是綿羊,可以為我所用;不按規律辦事,它就是出籠猛虎,必然會傷人。對待核安全,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因噎廢食。要樹立信心,堅持以科學的方式、謹慎的態度開展工作,核與輻射安全就能夠得到確保。
第二,正確處理安全保障與核事業發展的關係,努力除弊興利。人類社會的任何一項文明成果,都是利弊共存。就核能與核技術利用而言,生産活動與安全問題總是如影隨形、不可分割。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享受“核”帶來的福利和便利的同時,又努力避免不可接受的安全風險。安全是商品,既有價值,又有使用價值,這就需要付出一定經濟代價才能獲得。在核安全方面,一定要舍得投入,千方百計提高安全水平。我們必須看到,隨著公眾對安全的要求更加嚴格,特別是福島核事故後,社會輿論普遍認為“安全大於天”,要以壓倒一切的態度予以重視。因此,在安全保障與核事業發展的矛盾中,必須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理清工作思路,確保實現安全發展。
第三,正確對待人類認知的局限性,遵循縱深防禦的根本原則。人類認知存在局限性,對於自然現象、規律乃至人類自身的行為,還有很多空白。必須採取縱深防禦的原則和多重保護的手段,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安全問題。具體來説,在安全問題上,一定要做到有事沒事,要當有事準備;一事多事,要當多事準備;小事大事,要當大事準備,只有這樣才能有備無患。要把細節考慮得更多一些,把情況設想得更複雜一些,把防禦措施設計得更完善一些,把安全裕量打得更充足一些,這樣做儘管會提高一定的成本,但從全局、從長遠來看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第四,正確把握必然與偶然的關係,採取預防與緩解並重的應對措施。安全問題具有或然性,就是安全事故發生與否是概率問題,可高可低,但總會大於零。任何安全措施都只能降低事故發生的概率,而無法徹底消除事故發生的可能。這就要求我們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面要做好源頭防範,進一步提高安全功能的保障能力和可靠性,盡一切可能降低事故發生的概率;另一方面要做好應急處置,一旦發生事故,要有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有效緩解事故的負面影響,尤其是要讓群眾健康免受侵害、讓社會穩定免受干擾、讓資源環境免受污染、讓公私財産免受損失。
第五,正確理解安全問題的短板效應,推動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向全過程延伸。安全問題具有系統性和普遍性,任何活動、任何環節都有可能産生安全問題。安全事故無孔不入,即使其他安全措施做得再好,一個細微不足都將成為短板,降低整個系統的安全水平。過去發生的許多震驚世界的安全事故,往往是一個螺絲、一個閥門上的疏忽或缺陷引發的。因此,必須從相關行業生産經營活動的全過程著手,做好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採用系統性的方法,在設計、製造、建造、運行、退役的“全生命週期”加強監管,在技術研發、生産管理、建造監理、質量控制等所有領域與環節,彌補安全不足,強化安全保障。
總而言之,解決核與輻射安全問題,要在了解問題本質的前提下,把握其基本規律,採用科學的方法,在管理和技術兩個層面上加強。所採取的措施既要符合宏觀社會經濟條件,又要滿足技術標準的要求,既要具備科學性,又要具備系統性。只有多管齊下,才能做好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
五、創新開展核與輻射安全工作,為探索環境保護新道路提供有力支撐
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是環境保護的重要領域,必須緊緊圍繞探索環保新道路的目標體系,努力健全我國核與輻射安全保障的長效機制,促進核能和核技術利用事業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一,以建立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為目標,進一步增強核安全監管的獨立性、權威性和有效性。應當從宏觀戰略層面入手,使核與輻射安全切實成為相關行業發展的約束性指標,以安全保障優化經濟發展。福島核事故後,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在核安全規劃批准前,暫停審批新的核電項目。這為我們從宏觀戰略層面推動建立“安全優先”的決策機制打下基礎。今年完成的民用核設施綜合安全檢查,以及近期上報的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規劃,成為國家能源戰略決策的重要參考,為今後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服務宏觀決策創造了先機。我們要抓住機遇,落實好民用核設施綜合安全檢查提出的各項整改要求,實施好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規劃,推動解決體制機制問題,進一步樹立權威,增強監管的獨立性和有效性。
第二,以建立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體系為指引,加大放射性污染防治力度。放射性污染既有沉重的歷史遺留問題,又面臨新污染不斷增加的壓力。要按照第七次環保大會的要求,處理好預防與治理、新賬與舊賬的關係,努力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核工業多年發展過程中留下的放射性廢物風險很大,有的還在流域上遊或生態敏感區域,成為威脅環境安全的隱患。要下定決心,積極推動解決這些問題,努力減少歷史遺留放射性廢物的安全風險,完成部分早期核設施退役;基本完成鈾礦冶環境綜合治理。同時,要大力建設與核工業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先進高效的廢物處理體系,基本建成與核工業發展配套的中、低放廢物處置場。
第三,以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政策和科技標準體系為核心,健全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制度。從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所涉及的領域來看,完備的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首先需要《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兩部法律和《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八個條例。經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法制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目前僅剩下《核安全法》和《電磁輻射管理條例》尚未出臺,還要繼續加大力度,高水平制訂這一部法律和一個條例,並推動早日出臺。核與輻射安全監管作為一項技術性強的工作,其制度體系還需要大量技術性、程序性和規範性的文件作為支撐保障。要加快制修訂核安全部門規章和標準,力爭到“十二五”末建成比較完善的核與輻射安全法規標準體系。
第四,以構建完備的環境管理和執法監督體系為保障,改進核與輻射安全管理措施。進一步完善核安全許可證管理,明確核電集團公司、業主公司、專業化公司的核安全責任。完善核燃料循環、核設施退役和放射性廢物處置的管理政策。建立健全相關準入和執業資格制度,加強“三廢”處置經費籌措和使用的管理,制定核設施退役管理辦法。研究並制定廢舊放射源和核技術利用廢物處理處置相關管理辦法。推動核電集團研究建立核賠償基金,設立第三方核責任險。研究建立高危放射源退役保證金制度。建立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等各個層面間的經驗交流和反饋制度。建立並完善良好核安全實踐的激勵制度。同時,要加強核與輻射安全基礎能力建設。特別是加快各級政府應急指揮、應急響應、應急監測、應急技術支持能力建設,建立統一調度的核事故應急工程搶險隊伍,充實應急物資及裝備配置。
第五,以形成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為導向,加強公眾宣傳和公眾科普教育。讓公眾理解和支持核與輻射監管十分重要,在這方面我們既有經驗也有教訓。要構建公開透明的信息交流平臺,增加行業透明度。制定核設施信息公開制度,明確政府部門和營運單位信息發佈的範圍、責任。提高公眾在核設施選址、建造、運行和退役等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在基礎教育中增加核與輻射安全科普知識。建立長效的核安全教育宣傳機制,滿足公眾對核安全相關信息的需求,增強公眾對核能與核技術利用安全的了解和信心,避免出現類似“搶鹽風潮”、“杞人憂鈷”等非理性的社會現象。完善核安全突發事件公共關係應對體系,及時權威發佈相關信息,釋疑解惑,消除不實信息的誤導,維護社會穩定。
同志們,確保核與輻射安全任務艱巨、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機遇難得。過去幾年裏,我們的隊伍經受住了考驗,思想品質更加堅定,業務能力顯著提高,工作成績有目共睹。未來的一段時間,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將會進一步受到全社會的重視,人民群眾也對核與輻射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精神,為確保核與輻射安全、保護環境和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