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大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2月28日,經國務院同意,財政部、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財教〔2013〕19號,以下簡稱《意見》),從財政撥款制度、獎助政策體系、收費制度三個方面完善了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針對近期中國網等媒體的有關提問,現答覆如下:
1.新的收費制度何時執行?適用哪些對象?對學校和學生有何影響?
這次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提出了“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包括完善財政撥款制度、完善獎助政策體系、建立健全收費制度。按照《意見》要求,新的收費制度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實行,向所有納入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的新入學研究生收取學費,原則是“新生新辦法、老生老辦法”,2014年秋季學期前招收的研究生仍執行原收費政策。
各項政策措施實施以後,對學校來説,收入比改革前將大幅增加,一是國家財政撥款增加,國家對所有納入國家計劃的全日制研究生均安排定額撥款,且大幅度提高撥款標準。二是學費收入增加,所有納入國家計劃的全日制研究生都要繳納學費。同時,學校用於研究生獎勵資助的投入也會隨之增加。對學生來説,得到的獎補收入總體來看將明顯增加,而且獎補結構更加優化。一是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從2014年秋季起,將現有的研究生普通獎學金調整為國家助學金,用於補助研究生基本生活費用,補助範圍覆蓋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內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二是設立了國家獎學金和學業獎學金,加大對優秀研究生的獎勵。三是鼓勵研究生積極參與教學、科研、管理。高校要按規定統籌多渠道資金,建立健全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加大對“三助”崗位的津貼資助力度,根據研究生參與教學、科研、管理的實績給予相應資助。四是保證家庭經濟困難研究生就學。家庭經濟困難研究生除按規定享受上述政策外,《意見》還要求高校綜合採取減免學費、發放特殊困難補助、開闢入學“綠色通道”、開展國家助學貸款等方式,確保家庭經濟困難研究生就學。
2.對於碩博連讀的學生,研究生國家助學金如何發放?
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現有的研究生普通獎學金將被調整為研究生國家助學金。對於碩博連讀學生的助學金髮放,基本思路是:碩博連讀研究生在註冊為博士研究生之前,或通過攻讀博士學位資格考試前,按照碩士研究生身份發放國家助學金;註冊為博士研究生後,或已經通過攻讀博士學位資格考試後,按照博士研究生身份發放國家助學金。直博生和招生簡章中註明不授予中間學位的本碩博、碩博連讀學生,由學校根據當年所修課程的階段,確定學生國家助學金髮放的層次。在選修碩士課程階段按照碩士研究生身份發放國家助學金;進入選修博士研究生課程階段按照博士研究生身份發放國家助學金。目前,教育部正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訂研究生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今年將印發。
3.研究生國家助學金制度是否適用於專業碩士研究生?
按照《意見》規定,研究生國家助學金覆蓋國家研究生招生計劃內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包括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
4.實行新的收費制度後,各方進行了諸多猜測,有人認為是效倣歐美做法但不符合中國國情,也有人認為是為了給考研熱降溫!請問對此是如何考慮?
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一個基本的指導思想就是“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我國普通高校各類本專科學生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實行了收費制度,但研究生處於收費與免費並存的階段。按照2006年印發的《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於進一步規範高校收費管理若干問題的通知》(教財〔2006〕2號),允許收取學費的研究生範圍僅包括專業學位研究生、在職攻讀學位研究生、申請學位的同等學力人員、示範性軟體學院工程碩士研究生、委託培養和自籌經費研究生、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生等。國家招生計劃內的學術學位研究生並不在收取學費範圍內。因此,我國研究生教育原收費制度並不健全。
研究生教育屬於非義務教育,應實行以政府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培養成本、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投入機制。從國際經驗看,對研究生收取學費也是國際通行做法。我國研究生教育原收費制度不健全,既不利於非義務教育成本分擔機制的建立,也阻礙了研究生獎助政策的完善和研究生財政撥款的增加,不利於激勵研究生珍惜機會潛心學習、促進研究生教育健康發展。為此,《教育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意見》落實了這一要求。綜合考慮研究生經濟承受能力、現行本科生學費標準和研究生培養實際情況,研究生學費標準實行適度從低確定,總體上按照碩士生高於本科生、博士生高於碩士生、不同專業有所差異的原則來把握。《意見》規定:現階段全日制學術學位研究生學費標準,原則上碩士生每生每年不超過8000元、博士生不超過10000元。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以及其他已實行收費政策的研究生,暫執行原收費政策。
健全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是推進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為此,這次改革,一是堅持了系統設計原則,通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化解深層次矛盾,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全面激發研究生教育的活力,促進研究生教育持續健康發展。二是遵循了教育規律,立足研究生教育的特點,遵循研究生成長成才規律,通過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三是堅持了以人為本原則,通過完善研究生獎助政策體系,改善研究生學習、科研和生活條件,切實提高了研究生待遇水平。四是進行了統籌謀劃,充分調動各類研究生培養機構的積極性,加強中央和地方政策銜接,積極穩妥推進改革。
5.實行新的收費制度後,有教育界人士擔心會影響研究生培養總體水平,影響教育公平,還有可能不利於寒門學子?
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根本目的是推動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提高我國研究生培養質量。在完善投入機制的同時,教育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還將在改革招生選拔制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健全導師權責機制、改革評價監督機制、深化開放合作等方面採取措施,大力推動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突出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強化科教結合、産學結合,加快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切實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通過改革,努力實現研究生教育的四個轉變:一是研究生教育發展方式從注重規模發展轉變為注重質量提升;二是培養類型結構以學術學位為主轉變為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協調發展;三是培養模式從注重知識學習轉變為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並重;四是人才質量評價方式從注重在學培養質量轉變為培養質量與職業發展質量並重。
在實行收費制度、健全成本分擔機制的同時,這次改革更加注重財政撥款制度和獎助政策體系的完善。新的政策措施實施後,研究生所獲資助總體上超過其應繳納的學費,資助水平得到提高。為確保研究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研究生入學後能夠順利完成學業,《意見》提出了六種主要資助渠道:一是研究生國家助學金。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凡是國家招生計劃內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都可享受國家助學金。博士生資助標準不低於每生每年1萬元,碩士生資助標準不低於每生每年6000元,可以滿足基本生活費的需求。二是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中央財政就已經設立了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每年獎勵4.5萬名高校研究生,其中:博士生1萬名,每生每年3萬元;碩士生3.5萬名,每生每年2萬元。三是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還將設立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用於獎勵支持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學業。高等學校根據研究生學業成績、科研成果、社會服務以及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確定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的覆蓋面、等級、具體標準和評定辦法,並負責組織實施。總體上,博士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的標準要高於碩士研究生。學業獎學金所需資金由各級財政給予支持;高校要按規定統籌利用財政資金、學費收入、社會捐助等資金,加大獎助力度。四是“三助”(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崗位)津貼資助。由高等學校按規定統籌利用科研經費、學費收入、社會捐助等資金,設置研究生“三助”崗位,並提供“三助”津貼。五是研究生國家助學貸款。研究生國家助學貸款年度最高限額進一步提高,原則上不超過年度學費和住宿費標準總和。凡是符合條件的研究生都可以申請並及時獲得國家助學貸款,可享受國家助學貸款貼息和風險補償金。到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以及應徵入伍服義務兵役研究生還可以享受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六是其他資助。除可以享受以上獎助政策外,家庭經濟困難研究生還可以通過減免學費、發放特殊困難補助、開闢入學“綠色通道”以及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面向高等學校設立的研究生獎助學金、專題研究項目,或提供的實踐實習崗位、就職鍛鍊機會等方式得到資助。因此,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各項新政策措施實施後,研究生的待遇和資助水平總體上將大幅提高,從制度上根本保證家庭經濟困難研究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將有力促進教育公平。
6.有媒體報道,實行新的收費制度後,部分院校會因為助學金額度不多而致其招生優勢下降,生源減少?
按照《意見》要求,通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各項政策措施,研究生國家助學金適用範圍將覆蓋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內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具體資助標準由各級財政部門會同高等學校主管部門確定,並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建立資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研究生國家助學金所需資金根據高等學校隸屬關係,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參照普通本專科生國家助學金分擔辦法共同承擔。新的研究生獎助制度實施後,一方面,所有培養研究生的高校獲得財政撥款總量都有較大增長;另一方面,不管是中央高校還是地方高校,都要從事業收入包括新增學費收入裏提取4-6%的經費用於學生獎助工作,可以獲得研究生助學金的學生人數將增加,標准將較大提升。因此,不管是中央高校,還是地方高校,研究生助學金額度都比原先有較大幅度的增加,為全面落實國家資助政策提供了資金保障。另外,為了認真落實新的研究生國家助學金政策,進一步強化政策的約束性,對於不重視研究生資助工作,不按要求落實投入責任,不按要求計提併發放研究生助學金的省份和學校,教育部將減少該省份的下一年度研究生招生計劃,建立獎懲機制。這同時也要求高校通過辦出特色、提高培養水平,增強自身綜合競爭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