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中國大洋礦産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理事長、“蛟龍”號試驗性應用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王飛以及中國大洋協會、中船重工集團、中國科學院等單位負責人登上“向陽紅09”船,慰問“蛟龍”號2013年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第31航次)科考隊員代表。
在我國南海冷泉區與蛟龍海山區、中國大洋協會東北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和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勘探區圓滿完成科考任務的“蛟龍”號搭乘母船“向陽紅09”船于9月19日上午11時順利返航,抵達江蘇省江陰市蘇南國際碼頭。
在“向陽紅09”船會議室,王飛向現場的隊員代表道了一聲辛苦。他説,“蛟龍”號2013年試驗性應用航次設計務實、有效,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生物、岩石、結核等樣品以及視像資料,成果豐碩,成績巨大,中國載人深潛精神也得到了進一步發揚和光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他要求,中國大洋協會要及時總結本航次的經驗和不足,對“蛟龍”號今後在大洋科學考察中如何能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工作提出建議和意見。
在慰問活動現場,播放了本航次的科考彙報片,“蛟龍”號現場總指揮劉峰和臨時黨委書記滕祖文分別彙報了航次科考情況和思想政治、後勤保障等工作情況。中船重工集團702所研究員胡震彙報了潛水器保障情況,參加科考並下潛的同濟大學教授周懷陽和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春生介紹了3個航段的科學成果。王春生説,“蛟龍”號本航次所取得的生物樣品和視頻的數量比大洋科學考察20年取得的都多。
據悉,本航次共有10位中國科學家和2名工程技術人員首次乘“蛟龍”下潛。從海底世界帶回了71種共390隻生物、161枚結核、8塊結殼、32塊岩石和180公斤沉積物等樣品,實現了“蛟龍”號從海試走向科學應用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