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管就業,不管居住。這是很多早期建成的科技園區共有的弊病。白天,人群如潮水一般涌入,晚上又如潮水一般退去。每天往返的潮汐運動,讓人倍感疲憊不説,還大大增加了城市交通的負擔。
這樣的現象,在北京海淀北部不會出現。這座在建的科技新城,設計之初就秉承了“産城融合”的理念,佈局産業的同時,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努力實現區域的“職住平衡”。
經過3年多的建設,海淀北部新城已初具規模。海淀區區委書記隋振江在該區“兩會”上表示,北部開發走的是一條産城融合、城鄉統籌、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用創新驅動城鎮化建設,而城鎮的完備功能又反過來促進創新的更大發展。”預計到明年,海淀北部“宜居宜業”的目標將初步實現。
40平方公里聚集高新産業
海淀北部,即百望山以北區域,由蘇家坨、上莊、西北旺、溫泉四鎮組成,面積佔海淀總區域的一半。
2010年,海淀對北部地區控制性規劃進行了戰略性調整,其238平方公里的面積全部納入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地區的大開發大建設也由此展開。
在産業格局上,北部地區重點打造“稻香湖、上莊、永豐”三大建設組團,發展“軟體與信息服務、新材料、新能源與環保、信息通信、生物工程與新醫藥”五大産業板塊。規劃建設的園區包括中關村軟體城、永豐基地、翠湖科技園等。
目前,中關村軟體城一期已建設完成,二期用地全部實現企業落戶;翠湖科技園的創新園和環保園部分一級開發完成大半;永豐基地一期基本完成。未來幾年,以“北清路—七北路”為軸線,海淀北部將形成約40平方公里的研髮型高新技術産業聚集帶。
地區開發建設的同時,大項目、大企業接踵而至。據統計,截止到去年底,落戶海淀北部的科技企業已有700多家,從業人口達8萬餘人。而按北部的産業規劃,到2020年,就業人口規模將在40萬到60萬之間。
醫院學校商場緊著建
這麼多人來了,生活怎麼辦?海淀區區長孫文鍇介紹,北部開發充分考慮了區域內的“職住平衡”。以居住為例,園區周邊配套建設了一部分商品住宅。另外,北部已有165萬平方米的農民回遷房交付使用,預計今年還要竣工44萬平方米。從農民手裏躉租富餘的回遷房,作為園區的人才公租房,也是滿足企業員工居住需求的一個路徑。
學校、醫院、公交場站、文體中心……這些和居住需求相關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海淀這幾年正緊著建。
到去年底,海淀北部規劃中的主次幹道,包括六環路、北清路、溫陽路、稻香湖路等大部分道路已經建成。溫泉體育中心、清華附中永豐校區、中關村二小西北旺分校等已投入使用;溫泉文化中心、101中學溫泉校區、北醫三院分院、各鎮商業配套設施等正在加緊建設。由檔案館、文化館、圖書館和溫泉中心四大部分組成的海淀區北部文化中心也于去年正式動工。
今年,北部還將推進人大附中愛文國際學校等12個公共服務設施、翠湖再生水廠等9個基礎設施建設。隨著優質教育、醫療、文體資源逐漸向北部傾斜,海淀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的實現指日可待。
森林水系環繞工作居住區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前不久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這句頗具文藝范兒的表述,讓很多人耳目一新。
3年前就啟動的海淀北部新城建設,也滲透著這樣的理念。
“説出來可能會讓很多人吃驚,海淀北部有238平方公里,但被規劃為建設用地的只有32%,剩餘近七成的面積全部是綠色空間,由林地、濕地、農田、生態廊道組成。”海淀區北部辦負責人表示。
蜿蜒而臥的大西山,穿境而過的南沙河、北沙河以及京密引水渠,這些海淀北部寶貴的生態資源在開發中受到了格外的保護。以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為核心,海淀區還在北部規劃了一個面積近30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心”。“綠心”區域以涵養水源和林地為主,不僅不會搞開發建設,還會將重點保護區內的現有村莊人口陸續遷出,給北部新城留下一片綠色的凈土。
西北旺、上莊、溫泉、蘇家坨等城鎮組團,散落在森林和水系之間,無論是建科技園區,還是建配套住宅,一律是低密度的。“繁華城區高樓鱗次櫛比的場面,在海淀北部是看不到的。”這位負責人表示。
不僅預留了大片的綠色空間,北部新城建設過程中,一批世界領先的節能、低碳技術也得到廣泛應用。
“既是科技城,又是宜居城,”海淀區負責人表示,未來幾年,海淀北部新城的建設速度會進一步加快,力爭到2020年,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典範地區和生態環境一流城市新區。(記者 王海燕 通訊員 孟凡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