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科學發展觀生動實踐述評:2005年中國發展新起點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02日   來源:光明日報

    編者按 “發展”這兩個字,是目前出現頻率、點擊率最高的詞彙之一。通過發展,我們走上了讓百姓富裕起來的道路;通過堅持發展,我們克服了前進道路上一個個的困難;通過科學發展,我們實現了又快又好的發展。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 展觀,堅持發展這個硬道理,我們取得了“十五”期間輝煌的成就,更有信心實現“十一五”規劃的戰略目標。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總結了今年的經濟工作,深入分析了“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成就及取得的重要認識和經驗,明確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光明日報從12月2日起推出系列述評,介紹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全國人民在各項事業大發展中的生動實踐和經驗總結,以及對“十一五”時期發展開好局、起好步的堅強決心和必勝的信心。

  2005年,隨著和諧社會、節約型社會、集約經濟、萬元能耗比、循環經濟等新詞彙頻頻進入我們的視聽領域,這些發展觀念不斷從一個個新的思想、理念的高度,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的走向;

  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在歷經了前一段經濟增長期的高速增長後,中國經濟開始理性轉折,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提高、發展的協調性改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突破;

  2005年還是“十五”的最後一年,在畫下圓滿句號的同時,全社會也在反思如何解決經濟高增長的後遺症,彌補粗放發展的短板,緩解資源能源的制約。

  回首走過的路,我們感到無比自豪;放眼未來的目標,我們信心百倍。我們是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瞄準著方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經濟發展的新起點

  11月22日,記者來到青島黃島採訪,在歡慶的禮炮聲中又一個世界級的造船基地破土動工了,昔日的荒島即將變成優良造船基地。其實造船事業的突飛猛進只是中國經濟成就中的一部分。

  今年,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良好勢頭,國內生産總值將超過15萬億元,綜合國力與美國的相對差距由2000年的2.5倍縮小為2.0倍。這是2004年國內生産總值突破了12.5萬億元、人均GDP達到9600元、提前一年實現“十五”計劃目標後,經濟總量再次跨上的一個新臺階。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許憲春司長如此評價中國經濟總量取得的新成績。他認為,經濟總量的擴大,積累了必要的社會財富,邁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堅實的第一步,為“十一五”的發展謀得了一個最佳的起跑點。

  同時,我們在經濟發展的質量上也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上。從2002年開始的新一輪經濟增長週期,在今年順利進入穩定期,這種良好的經濟運行態勢得益於正確的發展思想和宏觀經濟政策。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堅持“雙穩健”基調,著力擴大消費需求,嚴格控制投資增速,努力調整國際收支狀況。一整套有擴有控、有張有弛的宏觀調控措施扭轉了經濟從偏熱狀態向過熱狀態加速的勢頭,使國民經濟在高位平臺上繼續穩定增長。

  具體説來,2005年金融運行健康平穩,貿易順差繼續保持,投資、消費、出口、外資和工業增長均延續了去年的高速發展態勢,而固定資産投資、貨幣供應、中長期貸款和工業生産、物價指數、信貸規模等各項指標增速卻比去年有所回落。2005年最喜人的數字是中國經濟“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態勢:前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106275億元,同比增長9.4%;而物價漲幅明顯降低,漲幅為2%,與去年3.9%的漲幅相比下降明顯。

  在經濟結構調整上,由於我們堅定不移地落實各項措施,使經濟發展能夠在一個堅實、可靠的基礎結構上進行。2000年—2004年,我國石油、煤炭、鋼、鐵礦石産量分別增長了7.4%、95.8%、130.2%、39.7%,而消費量分別增長29.5%、50.2%、141.8%、94.2%,消費增長速度遠遠超過開採生産能力的增長。針對這種情況,今年以來,為進一步優化工業結構,一批不符合産業政策的電石、煉焦、鐵合金和小水泥項目被依法關閉和取締。在能源開發、安全生産、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等重點領域,一批重大産業關鍵技術開發項目已經組織、實施。經濟健康和諧發展的因素開始顯現。

  群眾看得見的變化是房價漲幅回落,糧價平穩,消費旺盛,社會穩定……

    和諧發展的新起點

  “東莞模式”在中國城市經濟發展史上堪稱奇跡。通過吸引300億美元的外資,東莞從農業縣走上了現代城市的快車道,外貿出口額從1996年開始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然而,這種以外源帶動為主、以來料加工和勞務消耗為主、以外延擴張為主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擺脫不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歷史局限。考慮到更為持久的發展,東莞提出推進發展模式的轉型與創新,以科技進步、人才集聚、結構調整、優化配置和加強管理為突破口,努力創建“現代製造業名城、生態綠城、文化新城”。東莞面臨的問題是我國城市發展中的普遍性問題,東莞的轉型之路也是我國社會和諧發展的有益探索。

  過去20年,我們一直處於巨大的發展變化中,境過時遷,到了現在這樣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再次審視發展之路是必要的:原來追求快、大、高的發展模式並沒有錯,有其歷史背景,只是現在經濟總量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全社會積累了更多的經濟財富和發展經驗,新的歷史時期發展也有了新的內涵。

  原來的發展是為發展而發展,發展的代價是高昂的,甚至不惜破壞資源、犧牲環境,還可以淩駕於人的生活質量上;而現在是為了人而發展,以人的現實需求和未來發展作為發展的基礎,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發展是速度和效益的結合,是數量和質量的並重,是和諧前進。構成我們社會的各方、參與我們社會發展的各方,都能獲得雙贏互利,而不是通過犧牲一方來使另一方得益獲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張卓元研究員認為,2005年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圍繞構建和諧社會,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出現許多新氣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産出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開始得到糾正;轉變增長方式出現可喜轉變,原來的“三高一低”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産出“三低一高”轉變;綠色生産、循環經濟開始大行其道;雙贏互利的和諧理念滲透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不論專家學者,還是普通百姓,都充分認識到,和諧社會是經濟和社會、城市和鄉村、東中西部不同區域、人和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些關係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的社會。

    謀劃“十一五”的起點

    今年還是謀劃“十一五”的起點。

  “十一五”是承前啟後的五年,它將延續前十個五年計劃的發展,但這五年對於中國未來的現代化進程來説又極為重要,它決定了中國經濟社會能否進入科學發展的軌道,能否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到本世紀中葉能否基本實現現代化。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一五”發展規劃的建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十一五”發展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具體途徑是把目前主要依靠資金和自然資源支撐經濟增長,向主要依靠人力資本投入勞動力素質提高和技術進步支撐經濟轉變,使中國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些都是關係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分析,“十一五”規劃中還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這一升一降兩大發展硬指標,預示著“十一五”期間發展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一五”規劃特別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家學者都認為,這是加快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有利於擴大內需,消化近幾年形成的過剩生産能力。這也是具體落實農業重中之重的新起點,是改變千年農村老面貌的新機遇。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當數億農民也過上現代化生活,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不會太遠了,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也不會太遠了。(記者 張玉玲) 

 
 
 相關鏈結
· 浙江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力遏制經濟發展"三高"之勢
· 解讀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決定
· 落實科學發展觀:山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降耗增效
· “十一五”: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 科學發展觀成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根本指導思想
·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發展實踐的結晶與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