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百姓生活十事談:聚焦百姓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26日   來源:工人日報

    ●關注民工權益● 別讓農民工流汗又流淚

近日,來自南寧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消息稱,南寧市的農民進城務工者將與城鎮職工享受同等待遇:在就業形式和制度上,原先的“農民工”“臨時工”等歧視性規定將被取消,農村勞動者進城從事勞務工作,其身份與城鎮職工一樣,都是勞動合同制職工;企業用工“先城鎮、後農村”等歧視性規定將被禁止。城鎮各用人單位招用農民工必須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參加養老、基本醫療、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常住人口登記不再分農業和非農業戶口,允許有相對穩定職業和收入來源,以及有一定勞動技能的務工人員在城鎮定居,實現城鄉居民身份平等。

無疑,南寧市的這項政策讓農民工和所有關心農民工的人們感到欣慰。這些年來,人們經常能聽到農民工發出這樣的嘆息:“我們見證這個城市的日新月異,但這萬家燈火卻離我們很遠。”

毋庸諱言,農民工的權益受到損害,在許多地方已成了一道令人黯然神傷的景象。他們每天工作12小時甚至更長,工資微薄(有時還得通過暴力討薪方式取得),他們沒有醫療保險,沒有娛樂活動,也得不到家庭溫暖……他們辛勤服務的繁華都市對他們而言,就如同一座冷寂的孤島。

農民工將在南寧等城市得到“身份認同”的政策,給農民工權益保障問題的解決帶來了一縷陽光。然而,在現實中,農民工與城鎮職工的種種落差,要從制度層面得到解決,顯然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據統計,當前我國進城農民工約為1億人,跨省流動就業的農民工約為6000萬。農民工所從事的領域主要集中在建築、餐飲、服裝等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在這些崗位上,他們的工資不僅極易被拖欠,工傷事故也時有發生,一旦生病就只能“大病拖、小病扛”,他們的失業保險也近乎空白。

面對這些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一些專家正在呼籲,將農民工納入基本社會保險體系是解決問題的重中之重。但當前的現實證明,這又是一個兩難選擇。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所長何平表示,當前城市裏運行的社會保險制度成本太高。如果僱主開出的工資是500元,把全部保險上齊了還要再支付200多元,這樣農民工的就業優勢就沒有了,很可能就找不到工作。

於是,直到今天,不僅企業參保意識薄弱,就連農民工自身參保的積極性也不高。在農民工集中的廣東省,有的地區農民工的退保率甚至高達95%以上。伴隨著企業和農民工對養老險和失業險的消極對待,不少地方連工傷保險這道關乎農民工生命安全的最低屏障也未能建立。

面對現實的窘境,專家們建議,應建立由國家、集體、農民三方負擔的農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並在經濟發展快的地區推進城鄉協調的社會保險制度,實現農村社會保險與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制度的接軌和社會保險關係的接續。

事實上,中國只有建立起平等的統一的勞動關係,進城務工者才不必頂著農民工的頭銜尋求社會各方的援助。當農民工不再是游離于城市邊緣的特殊群體,他們在城裏的生存成本才能和城裏人一樣,租得起房,看得起病,孩子上得起學,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才有比較可靠的保障。(記者 龐慧敏)

●關注公共價格●願公共價格風波不再起

2006年元旦剛過,廣東省的居民們就發現,瓶裝液化氣的價格漲得更厲害了。2005年上半年還是每瓶60多元的15公斤瓶裝液化氣,到2005年12月底最高就已經漲到了每瓶97元。雖然到2005年12月20日,廣州市四大燃氣供應商曾承諾將聯手把氣價控制在95元以內;但僅僅才過了十幾天,廣東的燃氣價格就全部突破了百元大關,一些地區的瓶裝氣價格超過了110元,甚至突破了120元。

為了節省開支,除了安裝太陽能設備外,廣東一些居民甚至還將閒置多年的蜂窩煤爐重新請了出來。在深圳市,一些街頭餐館更是直接把蜂窩煤爐擺在了街上,店主告訴記者,儘管蜂窩煤火勢不旺,又不乾淨,但現在煤氣太貴了。

不只是廣東,很多城市的液化氣都漲了價。據統計,自2005年12月以來,湖南、海南、廣西、福建、上海、江蘇、山東、河南、遼寧、陜西、重慶、西藏等眾多省市、自治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液化氣價格上漲,個別地區甚至曾一度出現供應緊張。

 為了抑制燃氣價格的猛漲,廣東省物價局從今年就出臺了四項價格監管措施,其中規定:從進貨到銷售給用戶的進銷價格差不得超過7%。每次價格調整的時間間隔原則上不少於7天;派駐價格監察員到煉廠、進口商等企業重點關注源頭價格;另外,送氣費也被納入監管範圍。

廣東省物價局副局長馬壯昌宣佈:“要根據送氣距離遠近、樓層高低、送氣的形式等具體實際,從嚴核定送氣費標準,不允許燃氣經營企業通過提高送氣費標準來變相提高氣價。”廣東的燃氣價格總算回到了百元以內的價位。

自去年底開始的這場波及全國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燃氣漲價風潮”,再一次引起了人們對於城市公共物品價格監管的關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監管如何定位,直到目前,人們的意見還是不盡一致。

所謂公共價格,就是公眾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物品或者服務品種的價格。我國在經過價格改革後,相當部分的公共物品的價格已經市場化後,對這些已經歸屬到市場化範圍的公共物品諸如燃氣、電力、自來水乃至房子、藥品,政府要不要實行適度的監管呢?應該説在實踐過程中尚未取得共識。

    有人認為搞市場經濟,價格放開了,政府就不要再去干預,聽任市場調節不是很省心嗎?

    而在中國的現實生活中,諸多公共物品比如燃氣、電力、自來水等物品仍然屬於壟斷性行業,其格局並不是充分市場競爭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公共價格很難及時準確地反映市場的供求信息,而且壟斷性行業很容易受超額利潤的驅使,抬高價格。

    在這次燃氣漲價風波中,廣東省的物價部門就公共價格監管則明確亮出了自己的觀點:既要保障市場供應,又要保持價格基本平衡;既要尊重市場供求規律,又要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

    正是由於價格監管部門的強力介入,廣東等地的燃氣價格才慢慢趨於平穩。

    燃氣價格調控的成功,老百姓普遍高興,政府也放下了心頭的一塊石頭。這就説明,對於當前的公共物品市場,政府的監管不能缺位。

    公共價格涉及到每個居民的切身利益,它的監管水平如何,很能體現政府的執政理念,也是檢驗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指標。(記者 周興旺) 

    ●關注醫療改革●讓患者告別看病難和貴

5年前,在貴州月亮山區大塘村,一位年輕的鄉村衛生員在自己家裏開設了一間衛生室。在這間簡陋的衛生室裏,她救治了2000多名村民。鄉親們來看病,沒錢就記賬賒欠。幾年來,她得到的只是一堆欠條。但是,她堅持在這間賠本經營的衛生室裏為鄉親們繼續服務。她就是被中央電視臺評選為2005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鄉村衛生員李春燕。

    主持人的頒獎詞説:“她是大山裏最後的赤腳醫生,提著籃子在田壟裏行醫。一間四壁透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溫暖的醫院。”李春燕的事跡,就是貴州山區乃至西部地區農村衛生室的一個真實寫照。由於工作環境差、經營入不敷出,許多鄉村衛生員紛紛改行。因此,人員稀缺、設備簡陋就成了西部農村衛生室的一個通病。

    “強烈的責任感和愛心讓李春燕留了下來,可僅僅依靠一個弱女子的力量和一間設施簡陋的衛生室,村民們的健康能夠得到長久保障,看病難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嗎?病人付不起錢,沒有收入來源,像這樣的衛生室又能留住多少個‘李春燕’?”2月21日,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政協副主席李嘉琥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表示。

    當前,貧困人群“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已經凸顯,衛生部近一年來的一系列相關表態也從正面回應了群眾的呼聲。

    值得高興的是,近年來,在貴州省衛生部門的號召下,貴州不少醫院推出“廉價就醫服務”,城市低保戶、農村特困戶等經濟困難的就醫患者可以享受到免掛號費,治療、檢查費用降低20%以上的優惠。同時,省市各級醫院都在院本部設立廉價門診。但是,這些醫院打出的“平價牌”,也僅能暫時從一定程度上緩解醫患矛盾,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怎樣才能根除看病貴、看病難這塊令老百姓苦嘆連天的心病?

    業內有關人士表示,國家應該把農村、城市基層醫療機構作為國有事業單位,財政投入興建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同時,加強這一方面的人才培養和硬體投入。

    以貴州省的情況為例,貴州省18551個村衛生室中,私人辦的就佔62.5%;該省共有鄉村醫務人員27435人,其中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僅佔4.15%。就貴州之現狀也可窺見,國家在基層醫療機構建設方面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而這一方面的人力資源也十分不足。要改變這一現狀,政府就得出錢興建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等非營利性機構,給醫務人員發工資,讓更多“李春燕”毫無顧忌地參與到基層醫療隊伍當中來。

據統計,2005年我國門診病人人均醫療費用如下:衛生部屬綜合醫院234.8元,省屬綜合醫院125.2元。而貴陽市村衛生室門診病人的人均醫療費僅為15.66元。從10幾塊錢到兩三百塊錢,這是怎樣一個差距?

    為此,相關專家的建議值得認真考慮: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建立培訓基地、建立健全醫生的晉陞機制、在醫學院設立全科醫學專業等途徑,加大全科醫師的培養力度,推進社區醫療機構、鄉村衛生室人才隊伍培養和建設。

    從現實情況來看,要解決百姓看病難問題,加強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是當務之急。(記者 趙福中 實習生 崔曉飛) 

    ●關注就業壓力●民生之本期待固本強身

2月19日,在中國農業展覽館舉行的人才招聘會上,面對著洶湧的人潮,來自湖北中醫學院醫學檢驗專業的張怡(化名)幾乎擠不到招聘臺前遞簡歷。

    “我的薪水期望值不是很高,如果單位提供住房的話,每月基本工資1000至1500元我都可以接受。我的專業技術是過關的。現在培養出一個大學生那要花多少錢啊,這個薪水期望值跟我父母的教育投入是不成比例的。但是我想通過我的努力最終讓家庭教育投入和産出達到基本平衡。”擠出人群的張怡此時已經累得直喘氣。

    “先找個工作把自己安頓下來,同時積累點經驗,然後有機會的話再找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工作。這叫做‘先就業,再擇業’,用我們老家的話來説,就是‘騎著驢找馬’。但是如果我連驢都找不到,或者很久時間找不到馬,那我就真的很鬱悶。”張怡對就業前景感到迷茫。

    張怡的就業壓力不是個別現象。據了解,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13萬人,比上年增加75萬人,就業壓力比前些年進一步加大。

    事實上,不只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存在困難,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民工同樣面臨著就業難題。國家發改委官方網站日前發表名為《2006年就業面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的文章,對今年就業形勢難題進行了分析。文章稱,今年中國將有1400萬人面臨就業難題,多數新增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層次將趨於下降,薪酬、福利會減少。

    據統計,2006年中國16歲以上人口增長達到高峰,預計全年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總量約2500萬人,而在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下,預計今年城鎮可新增就業人員只有1100萬人,將有1400萬人的職位需求難以滿足。

    必須承認,當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需要政府職能部門更加關注就業問題,切實把就業問題作為民生之本來認識。同時,還需要有關部門拓寬思路,以更加宏觀的視野來對待就業難題,用創新的手法緩解人們的就業壓力。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勞動與人力資本室主任都陽指出:農業部門雖然不會創造出很多的就業機會,但城鄉勞動力市場的聯動,仍然會對整體的就業形勢産生影響。“十一五”初期,要繼續保持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將有利於減輕非農部門就業的壓力。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則指出:英國、德國、美國等國家的經驗顯示,65%至80%的從業者在中小企業就業。2004年我國就業率最大的一項是私營企業,其次是有限責任公司,第三就是個體戶,它們佔到全部新增就業的80%。這説明勞動力往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往國有企業裏擠,用大企業解決就業的思路實際上是不對的,不符合就業的規律。解決中國就業問題重要的出路是發展自由職業、微型企業和中小企業,中國不可能違背這一條規律。(實習生 王蘭敏) 

    ●關注公共安全●打造大安全網治本為先

 新春伊始,過年的歡笑聲還沒有完全散盡,在山東、吉林、安徽等地連續出現的煤氣中毒事件就給人們再一次敲響了安全警鐘。從2月10日至14日,這些地區發生了多起居民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造成數百人中毒住院,多人死亡。對此,中國室內環境監測委員會特地發佈了“室內環境污染警示”,提醒居民在冬季取暖時嚴防一氧化碳中毒。

    從“非典”到“禽流感”,從礦山事故到食品安全,從松花江水污染到北京東三環塌陷事件……一次次關乎廣大普通百姓生命財産安全的突發事件扯緊了人們的神經,考驗著社會的承受力,也考驗著各級政府部門的應對能力。如何更好的確保公共安全,開始成為全社會公眾普遍的公共需求。

公共安全,顧名思義,是指關係到廣大群眾生命健康和公私財産的安全問題。從我國現階段來看,公共安全涵蓋的範圍很廣,既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等“大安全”概念,也有食品衛生、出行安全等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安全問題。有數據表明,中國每年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6500億元,佔中國GDP的6%,而公共安全事件所造成的無形損失更是難以估量。

    作為國內對於社會公共需求研究較早的專家之一,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兼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對於公共安全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認為,從國際經驗和中國的實際來看,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過渡時期,是社會利益關係及其公共需求深刻變化的關鍵時期。人們對於公共安全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強烈、更為迫切。由於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欠賬,公共安全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並未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隨著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人們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為他們提供公共安全方面的保障。

    遲福林表示,與以往相比,我國目前的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已經初具規模,對於各種突發事件的應對處理也有了大幅提高。從2002年5月,廣西南寧市應急聯動系統正式運行到國務院在今年1月8日發佈《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省級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均已編制完成。我國對於公共安全的關注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零散到整體的發展過程。

    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提高,並不意味著我國的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已經無懈可擊。去年今春各地頻發的礦難事故,屢見曝光的各種假冒偽劣商品,還有尚未完全平息的“禽流感”,都給我們的公共安全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某些地方在應對突發危機時的漠然和倉促也是屢見不鮮,有時化解危機甚至變成了掩蓋危機。

    公共安全問題集中反映了政府的行為責任能力。有學者指出,政府職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政府需要提供公共服務,供給公共物品;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承擔公共風險,提供公共安全。因此,從政府的角度來説,應該將公共安全作為其最主要的職能,根據公共安全的屬性重新設計公共政策,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建立各種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安全生産領導負責制上面。

    從這個意義上説,儘快建立健全國家公共安全法規體系,將是推動政府公共安全建設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熱點之一。(記者 李元浩)

    1 2  
 
 
 相關鏈結
· 財政部2005年“兩會”建議、提案全部答覆完畢
· 為“兩會”交通安全通暢 交警下基層做細緻工作
· 06年“兩會”3月開幕 新聞中心設在西直門賓館
· 兩會前夕回顧“十五” 指標盤點透出三大信號
· 兩會特稿:“十五”時期我們跨越的步伐有多大
· 從2001到2005——10位普通中國人眼中的歷史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