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黃全權)備受關注的國家體育場“鳥巢”由瑞士和中國設計師共同完成、大幅房地産廣告中衝你躬身微笑的英籍管家……一幅幅看似割裂的景象,映射出的卻是中國建設行業正向世界開放的事實。
在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第143個成員5年後,來自權威部門的一組最新統計數據引人注目:截至目前,外商投資設立一級房地産開發企業13家、設立一級物業管理企業20家;在全國範圍內設立外商投資設計、建築企業近1500家。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在中國境內設立了企業。
“全球最大的225家承包商,絕大多數已在中國開展業務。”建設部人士説。
和這一説明相呼應的現實是,上海、江蘇、北京已成為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最為集中的地區。外資企業的業務範圍已經廣泛分佈在中國的各個城市。更為直觀的事例是,在包括2008年奧運項目以及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設計建設中,隨處可見“老外”們的業務痕跡。
“按照國民待遇原則,外資建築業企業在中國享有自主經營權。”建設部人士説。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直接牽動了整個中國建設業的神經。5年中,在認真履行承諾的同時,部分行業提前對外開放。建設部、原外經貿部頒布了《外商投資建築業企業管理規定》、《外商投資建設工程設計企業管理規定》、《外商投資城市規劃服務企業管理規定》,允許外商成立獨資、合資、合作企業,在中國境內從事建設活動。
為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增強國際競爭力,國內工程建設標準的制訂、修訂速度空前加快。目前,我國已發佈工程建設標準4100余項。積極開放市政公用市場,鼓勵社會資金、外國資本採取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
而在建築市場管理方面,有關方面已出臺了4部行政法規、22部部門規章。“這些法規的出臺,使我國建築業對外開放的相關政策得以平穩過渡。”一位建築業人士説。
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也直接帶來了國內相關行業的“強健”。統計顯示,2005年,我國對外工程承包進展迅速,完成海外營業額216.7億美元。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積極探索EPC、BOT、PMC等經營方式,打破單一的經營模式,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2005年分別進入世界500強。近年來,中國建築企業國際工程承包的地域範圍不斷拓展,業務已擴大到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但不可忽略的事實是,加入世貿組織帶給中國建設業的挑戰和壓力並沒有隨著5年的時間走向消失。“到2006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建設領域獲得的過渡期即將結束,建設行業將進一步面臨市場競爭的壓力,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也將逐漸顯現。”建設部政策研究人士説。
一方面,我國建設行業立法滯後的問題依然存在,部分法律法規尚不完善,與市場經濟發展和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要求不相適應,一些市場經濟活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缺乏法律規範和法律保障。
同時,在工程建設標準體系方面,工程建設標準管理體制尚未理順,缺乏統一協調的機制。一些領域標準覆蓋率低、技術落後。工程建設標準預警與快速反應系統尚未建立。
即使是在本土化特徵非常明顯的房地産業方面,國外資本的進入正在對房地産市場供求關係産生一定影響,並有可能波及到住宅建設市場。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外商融資能力較強,將給我國房地産企業發展帶來壓力。而房地産仲介服務業也將面臨激烈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