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沙子滿地跑,沙丘比房高。”這是寧夏遭受風沙危害最嚴重的鹽池縣以前生態狀況的寫照。如今,沙害在該縣已得到有效治理,沙化最嚴重的北部地區實現了沙漠化逆轉。鹽池縣的變化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加大防沙治沙力度、有效遏制生態惡化趨勢的縮影。
為防沙治沙,寧夏先後投資40多億元,建成了寧夏扶貧揚黃等大型水利工程,新建沙漠綠洲20多萬公頃,搬遷移民20多萬人,並於2003年5月在全國率先實施封牧禁育,使林草植被較快恢復,草原生態得到改善。
為充分調動防沙治沙者的積極性,寧夏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推行草原承包到戶,並將拍賣、租賃承包以及無償劃撥宜林沙荒地治理開發的使用年限放寬到30年至50年,流動半流動沙地延長到70年,允許繼承、轉讓和抵押,並在稅收、信貸、貼息等方面給予優惠扶持。
在防沙治沙中,寧夏積極探索和創新生態建設機制,鼓勵、引導和支持社會各界參與沙化治理。靈武市白芨灘防沙林場職工艱苦奮鬥20多年,在毛烏素沙漠深處累計治沙造林40多萬畝,成功地實現了人進沙退。中冶美利紙業集團經過7年奮戰,在騰格裏沙漠邊緣地帶完成治沙造林50多萬畝,讓沙漠後退了10多公里,使30多萬畝農田得到保護。目前,寧夏治沙面積在100公頃以上的企業有60多家,個體造林治沙戶14.7萬戶,涌現出王有德等一批常年堅持防沙治沙、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全國治沙勞模。
依靠科技作支撐,寧夏的防沙治沙水平不斷提高。寧夏在引黃、揚黃灌區腹地應用了“一水、二林、三田”辦法,發展節水高效經濟作物,營造沙漠綠洲;在乾旱流動沙丘、半固定沙地實行生物固沙造林技術;在平鋪沙地重點保持中草藥資源,加快甘草、麻黃、肉蓯蓉等人工種植,目前已種植2.7萬公頃。與此同時,寧夏還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立地類型,採取封育造林、飛播造林、人工造林相結合,喬灌草相結合,農林牧相結合,旱治與水治相結合,農牧民脫貧致富與生態條件改善相結合的綜合措施,加快了防沙治沙進度。
第三次全國荒漠化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寧夏已累計治理沙化土地46.7萬公頃,實現了治理速度大於擴展速度的轉變。(記者 杜峻曉)
發動群眾科學治沙(短評)
在被騰格裏、烏蘭布和、毛烏素三大沙漠包圍的寧夏,防沙治沙難度之大超過一般人的想象。寧夏回族自治區之所以能由沙逼人退變為人進沙退,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發動群眾科學治沙。
寧夏率先在全國實施禁牧封育時,首先取得群眾支持。雖然寧夏農民祖祖輩輩習慣了羊只放養,但他們克服困難,把羊只關進圈裏;防沙治沙需要移民搬遷時,寧夏農民響應號召,離開生活了幾代的故土。他們身上,體現出為防沙治沙而甘願奉獻的可貴品質。
防沙治沙需要科學的決策和科學的治理手段。在這些方面,寧夏都做出了富於成效的探索。當一批先行者在防沙治沙中闖出一條條成功之路後,各地積極推廣應用綜合防治措施。數十萬群眾在沙地裏扎草方格,種植沙生植物……昔日沙化土地變成良田,不僅改善了生態,還增加了收入。
實踐證明,科學的決策和機制是調動群眾防沙治沙積極性的前提,而科學的手段則是治理沙害的根本途徑。要打贏持久的防沙治沙之戰,需要把更多的群眾發動起來,不斷創新推廣科學手段和治沙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