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嫦娥一號發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各系統狀態良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2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西昌10月23日電(記者 孫彥新、李宣良、白瑞雪)23日在西昌進行的嫦娥一號衛星繞月探測飛行任務情況介紹會上,有關科技人員介紹説,衛星發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根據天氣預報,未來數天發射場天氣情況適合衛星發射。

    有關技術負責人介紹,2004年初正式立項至今,繞月探測工程經歷方案設計論證、初樣研製、正樣研製和發射實施4個階段。

    嫦娥一號衛星和用於發射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分別於兩個月前和一個月前進入發射場,先後完成了單元測試、分系統測試、系統測試。從測試廠房轉到發射塔架後,又進行了各系統間的聯合測試,並進行了多次狀態總檢查。

    10月23日,記者們在發射場附近採訪。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目前各系統狀態良好,記者23日下午在現場看到,各崗位科技人員精神狀態飽滿,發射各項準備工作進展順利。

    有關負責人介紹説,發射前12小時將進入發射程序,目前仍瞄準24日至26日的窗口前沿發射。

繞月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已具備執行任務能力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黃全權、何宗渝)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有望24日發射升空。繞月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李春來對新華社記者表示,地面系統已于2006年12月份完成了整個系統的研製和調試以及聯調,經過大半年的演練、質量復查及各項驗證後,目前已經具備了執行任務能力。

    繞月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總部設在國家天文臺。目前,各部門、人員已全部進入“工作狀態”。

    在我國即將實施的繞月探測工程首次飛行任務中,地面應用系統的核心任務是進行數據接收和處理,並最終完成繞月探測工程既定科學目標所規定的任務。

    “從目前情況看,我們設在北京密雲和雲南昆明的兩個地面站能夠把嫦娥一號衛星發回來的數據完全接收下來。”李春來説。“另外,我們可以對星上有效載荷的工作狀態進行實時的監視。”

    據了解,嫦娥一號衛星探測數據經地面站傳回來以後,地面應用系統將開展科學數據的存儲、歸檔、備份、授權發佈。還將把科學數據處理成科學家及一般公眾能夠看得懂的“産品”。

嫦娥一號衛星實現國內外三網一體聯合測控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 徐壯志、黃明)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23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嫦娥一號衛星將由我國統一S波段航天測控網、天文測量網和國外航天測控網三網一體聯合測控。

    參加嫦娥一號衛星測控任務的統一S波段航天測控網包括: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及其所屬廈門站、青島站、喀什站,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及其所屬遠望二號、三號測量船,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所屬各測站。

    朱民才介紹,我國現有航天測控網只能用於36000公里以下的各類地球衛星和載人航天測控,月球距離地球的平均距離為38萬公里,因而嫦娥一號衛星的測控出現3大難點:一是信號衰減大,月球衛星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信號弱127倍;二是衛星對地面指令難以實時響應,電磁波的傳輸速度為30萬公里/秒,地球至月球單程延時1.3秒;三是地球自轉使我國國土測控站一天最多只能跟蹤衛星10小時左右。

    “繞月工程論證期間,測控系統一度成為制約整個工程的瓶頸。”朱民才介紹,為了實現又快又省的目標,科學家們提出引入天文測量手段,並加強國際合作,以解決這一難題。

    天文測量網包括:國家天文台北京密雲站和烏魯木齊天文站,上海天文臺及其所屬佘山站,雲南天文臺昆明站。

    另外,在嫦娥一號衛星任務中我國首次利用國際聯網對航天器進行深控。歐洲空間局的庫魯站、新諾舍站、馬斯帕拉馬斯3個測控站,以及智利的CEE測控站,將採用國際通用的傳輸協議提供測控支持。

    朱民才説,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作為測控指揮部,專門研製了三網聯合測控的軟體,並通過一年多時間對在軌運行的航天器開展聯合測控,驗證了三網一體聯合測控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嫦娥”征途漫漫 需要10次“保駕護航”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 曹智、徐壯志)“從地球到達月球軌道至少需要10次較大的軌道控制,嫦娥一號衛星飛行控制是目前我國發射的航天器中最複雜的。”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專家23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介紹。

    嫦娥一號衛星燃料的重量約佔總重量的一半,奔月過程中發動機至少需要長時間點火10次,下達各種指令2000多條。相比之下,我國發射的神舟六號飛船僅需3次左右的軌道控制,下達200至300條指令。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總體室主任助理陳顯峰詳細介紹了衛星發動機10次點火控制的全過程:

    第一次點火,抬高近地點:火箭把衛星送入軌道約一天后,地面注入指令,衛星主發動機點火實施變軌,將近地點抬高到約600公里,讓衛星經過測控站上方時速度相對減少,便於後續控制。

    第二、三、四次點火,讓衛星不斷加速:這3次變軌目的都是加速,每變軌一次,衛星的速度就增加一點,通過3次累積,衛星加速到10.916公里/秒以上的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的最低速度,向月球飛去。

    第五、六、七次點火,修正衛星的飛行方向:從地球扔一塊石頭到月球上的概率,相當於用步槍擊中20公里外靶子靶心的難度。要知道,即使是奧運射擊冠軍,超過兩公里也很難打中10環。因此,嫦娥一號衛星計劃在地月轉移段的第17小時、41小時、90小時前後,3次發動機點火進行中途修正。

    第八次點火,緊急“剎車”捕獲月球:當衛星終於看到月球的時候,如果不能成功“剎車”,就會沿切線與月球擦身而過,飛向距離地球200萬公里以外的深空,永遠錯過與月球“約會”的機會。因此,“剎車”控制被看作是最關鍵也是風險最大的一次,決定著嫦娥一號衛星能否成為一顆月球衛星。

    第九、十次點火,建立精確的繞月工作軌道:通過這兩次變軌,衛星建立起週期為127分鐘的繞月球兩極飛行的圓形軌道,完成調整姿態,使科學探測儀器對準月球進行探測,太陽帆板對準太陽吸收太陽能,天線對準地球傳輸數據和接收指令。至此,衛星完成總里程100多萬公里的奔月行程,開始科學探測工作。

發射衛星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任何污染

    新華社西昌10月23日電(記者 孫彥新、李宣良)有關專家23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發射衛星不會污染環境,更不會對周邊居民造成健康危害。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37年來先後進行45次航天發射,附近百姓尚未有一起健康受影響的情況發生。”

    航天專家介紹,至少有3點保證發射周邊環境不受污染:第一,火箭發射時所使用的燃料“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雖然對動物有中等毒性,但在點火起飛時燃燒得非常充分,燃燒産生的主要成分如水、氮氣、二氧化碳、氫等物質均沒有任何毒性;第二,點火時火箭底部噴出的尾氣絕大部分被導流槽裏數百噸的水吸收,導流槽裏的水經過場區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後,再經過三道嚴格化驗檢驗,各項指標達到國家排放標準才排放;第三,每次發射完15分鐘後,中心環境監測組到發射臺進行大氣監測時,監測不到任何大氣污染的數據。

    記者在距離發射場僅兩三公里的八一村、那基村等地採訪時發現,當地村民對衛星發射已經習以為常,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村民健康狀態和平均壽命逐年提高。

    近幾年來,西昌大力發展旅遊産業,當地環境不僅沒有任何惡化趨勢,反而越來越好,“航天發射遊”成為當地一大特色,邛海等周邊旅遊景點黃金週期間日接待量累計超10萬人次。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在即,西昌旅遊局的統計表明,連日來西昌市日均接待遊客已超過3萬人次。

中國古代有關月亮的詩詞 新華社發

探月曆程紀實:人類零距離觸摸月球腳步緩慢而艱難

    明朝萬曆年間,一個名叫萬戶的官員,將自己綁在椅子上,點燃了椅背上的47支火箭——在這位人類歷史上第一位有記錄的航天事業實踐者粉身碎骨600多年之後,月球上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嫦娥"奔月飛控指揮部設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前數千名群眾將按計劃進行疏散

                 探月:四大科學目標拉開中國深空探測新時代序幕

                 國防科工委:"嫦娥一號"計劃10月24-26日擇機發射

                 解放軍氣象水文部門已做好"嫦娥一號"發射前準備

                 氣象局:空間天氣利於“嫦娥一號”10月下旬發射

                 四川省氣象局啟動“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氣象服務

                 解讀百姓身邊太空文明:航天技術 人生何處不相逢

【 圖    片 】



月球背面以中國古代人名命名的月坑



月球概貌



荒涼的月球上蘊涵豐富的資源



"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工作準備就緒



“嫦娥一號”計劃于10月24日至26日擇機發射


 
 “嫦娥一號”發射步驟示意圖



“嫦娥一號”模型首次公開亮相


 
“嫦娥”帶熱航天展



漫畫:“嫦娥”奔月

【 背 景 新 聞 】

 中國首顆探月衛星10月24日至26日擇機發射

 專家表示:"嫦娥奔月"並非以往探月的簡單重復

 火箭專家:4項技術保"嫦娥"發射任務順利完成

 我國將借助4個國外測控站對嫦娥一號進行測控

 80余條通信鏈路確保"嫦娥"測控網暢通無阻

 嫦娥一號衛星發射首次引入天文測量手段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25項技術改造迎"嫦娥"發射

 10月份是西昌發射衛星“黃金季節”

 氣象保障為衛星發射選準“窗口”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進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發射期

 繞月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已具備執行任務能力

 嫦娥一號衛星實現國內外三網一體聯合測控

 遠望號船隊布陣南太平洋只待“嫦娥”飛天

 “嫦娥”征途漫漫 需要10次“保駕護航”

  天文愛好者觀測到嫦娥一號衛星的可能性極小

  航天科普:嫦娥一號衛星為什麼在西昌發射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全接觸

  繞月探測工程由五大系統組成

  中國的“長征”火箭家族

  長征三號甲火箭迄今已成功實施14次發射

  兼容性和可靠性決定長征三號甲"承擔重任"  

  5大因素推動航天大國關注月球探測

  中國航天正揭開昔日神秘的面紗

  航天器的發射窗口是如何選定的?

  “嫦娥”飛天需要什麼氣象條件?

  嫦娥一號衛星發射窗口“有講究”

 “嫦娥”工程面對哪些風險?

  近期世界發射的月球探測衛星

  世界各國深空探測活動一覽

  無人月球探測的多種方式
 
 
 相關鏈結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全接觸:"嫦娥"即將奔月的地方
· 火箭專家:4項技術保“嫦娥”發射任務順利完成
· 探月曆程紀實人類零距離觸摸月球腳步緩慢而艱難
· 探月:四大科學目標拉開中國深空探測新時代序幕
· 解讀百姓身邊太空文明:航天技術 人生何處不相逢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