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李榮融:五年來國企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競爭力增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08日   來源:人民日報

五年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 李榮融

    黨的十六大以來,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國有資産保值增值責任層層落實,極大激發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動力和發展的活力。廣大國有企業緊緊抓住改革、調整、創新、管理等關鍵環節,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運行質量顯著提高,國有經濟總量進一步增加,國有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深化改革,企業經營機制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大力推進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三項制度改革,體制機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03—2007年,中央企業在A股上市29家,H股16家,紅籌股7家。目前,中央企業作為實際控股方的上市公司共有279家。寶鋼集團、神華集團等19家企業按照《公司法》開展了董事會試點,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斷完善。普遍加大了勞動、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目前中央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選用的各級經營管理人才約佔總數的30%。一批企業建立了比較完善有效的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和全體員工競爭上崗、量化考核、薪酬與業績挂鉤的機制。

    突出主業,企業活力進一步增強。國有企業圍繞做強做大主業,積極開展調整重組,縮短管理鏈條,改制分離輔業,企業發展呈現新的活力。中央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立足於優化配置資源,做強做大主業,加大調整重組的力度。五年來,共有95家(次)中央企業參與了47次重組,中央企業戶數已由196家調整為150家。一批科研院所進入産業集團,實現了産研結合,提高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一些優勢企業強強聯合,形成了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一些“窗口”公司併入大型骨幹企業,增強了企業海外市場的開拓能力和競爭能力。一些産業鏈相關的企業合併重組,促進了中央企業業務鏈整合,發揮了協同互補效應。一些困難企業通過重組,實現了扭虧脫困,煥發新的生機。

    推進技術進步,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圍繞行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積極推進自主創新,進一步加大科技研發投入,開發了一批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新技術、新産品。2005—2007年,中央企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項,二等獎154項,分別佔該獎項的47.5%和27.1%。2006年和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全部由中央企業獲得。中國石化、兵器裝備集團、中國石油每年申請專利總數均超過1000項。我國自主研製的殲十戰鬥機突破了一系列航空關鍵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的戰術技術要求。“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和“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工程成為我國自主創新、集成創新的典範。中央企業技術創新成果在青藏鐵路、三峽工程、 奧運場館建設等重大工程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我國標誌性重大工程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

    強化管理,企業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積極推進管理創新,加強産權管理、財務管理和戰略規劃管理,增強集團控制力和抗禦風險能力,企業管理逐步向集約化、精細化轉變,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70多家企業實行了資金集中管理,90多家企業推進了成本工程管理,石油石化、電信、電力企業普遍開展了重大設備物資統一招標、集中採購,近三年來節約採購成本逾千億元。中國石油實行資金集中管理,清理撤並8000多個銀行賬戶,債務規模縮減1000多億元,節約資金成本逾百億元。中國石化實施物資採購“陽光工程”,通過網上採購的物資達5000種,累計實現網上採購總額4336億元,節約採購資金159億元。中國移動通過在全系統推行比價採購,降低採購成本近30%。國家電網通過加強預算管理,實施電網標準設計,推行輸變電設備集中採購,建立標準成本管理體系等方式降本節支,其中2007年集中採購金額達1210億元,節約支出84.7億元。在紐約上市的14家中央企業控股公司,按照《薩班斯法案》的基本要求,啟動了內控體系建設,大多數都以零缺陷通過了內部控制評審。

    五年來,國有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雖然數量不斷減少,但資産規模大幅增加,經濟效益和運行質量顯著提高,活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2007年,全國國有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8萬億元,同比增長20.1%;實現利潤1.62萬億元,同比增長31.6%;上繳稅金1.57萬億元,同比增長21.8%。2002—2007年,國有企業戶數每年減少近1萬戶,但銷售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9萬億元,實現利潤平均每年增加2500億元,上繳稅金平均每年增加1800億元,年均增長分別為16.1%、33.7%和18.2%。

    2007年,中央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84萬億元,同比增長19.3%;實現利潤9968.5億元,同比增長30.3%;上繳稅金8303.2億元,同比增長23.8%。截至2007年底,中央企業資産總額達到14.8萬億元,同比增長20.5%。2002—2007年,中央企業資産總額年均增加1.5萬億元,銷售收入年均增加1.3萬億元,實現利潤年均增加1500億元,上繳稅金年均增加1000億元。2007年,中央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千億元的有26家,利潤超過百億元的有19家,進入世界500強的有16家,分別比2002年增加20家、13家和10家。

    國有企業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積極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石油石化、電力、糧食、鐵路、交通等企業,自覺服從國家的調度安排,為保障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做了大量工作。石油石化企業在國內成品油與進口成品油價格倒挂較為嚴重的情況下,努力加強管理,降低成本,確保國內成品油的穩定供應。電力企業加強電網改造,加快發展農電事業,全面推進“戶戶通電”工程,保障了電力供應。電信企業實施“村村通”工程,在經濟社會信息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軍工企業深化改革,加快技術創新,按時保質保量完成軍品科研和生産任務,為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年1月以來,我國出現了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廣大國有企業服從大局、服務大局,全力以赴搶險抗災,在特殊時期發揮了特殊作用。電網企業積極組織搶修供電線路,保障京廣、京九等鐵路大動脈供電。發電企業克服電煤不足的困難,全力確保發電、供熱。石油石化企業進行緊急部署,調配成品油、天然氣支援災區,保證農産品運輸、路途受困車輛的油料供應。運輸企業及時調整航班、航運計劃,建立電煤和救災物資綠色通道。企業和廣大職工積極捐款捐物,支援災區,為抗災救災作出了突出貢獻。

    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有宏觀經濟好的因素,也有企業抓住市場機遇、加快發展步伐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改革的不斷深化極大激發了國有企業的內在活力。

    多年改革為國有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改革開放30年來,國有企業改革始終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動了國有企業創新體制,轉換機制,減輕負擔,增強活力,為國有企業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深化改革,優化結構,強化管理為國有企業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這些年,國有企業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實現境內外上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激勵約束機制,為企業發展提供了體制保障。通過調整佈局結構,突出發展主業,縮短管理鏈條,優化資源配置,強化基礎管理,促進技術創新,節約資源能源,降低成本消耗,促進了企業經濟效益的大幅提升。

    深化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為國有企業激發了新的活力。成立國資委,從政府機構設置上實現了“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國有資産保值增值責任得到有效落實,國有資産監管得到切實加強,形成了責任落實和壓力傳遞相統一的工作機制,極大調動了企業負責人和職工的積極性。

    國資委成立五年來,我們緊緊圍繞落實責任、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認真履行出資人職責,做了一些開創性的工作。以組建機構、健全規章為切入點,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産監管體制;以經營業績考核為抓手,層層落實保值增值責任;以財務監督和風險控制為重點,強化出資人監管;以公開招聘中央企業高級經營管理者為突破口,探索建立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選人用人新機制;以股份制改革和董事會建設為著力點,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以核定主業和推進重組為主線,調整中央企業佈局和結構;以建立現代産權制度為核心,規範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産權轉讓;以加強職代會建設為重點,推進職工民主管理;以崗位培訓和技能競賽為抓手,提高職工隊伍素質;以開展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央企業黨建工作。經過五年的努力,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框架基本建立,國有資産保值增值責任得到落實,出資人監管得到強化,市場化改革步伐加快,國有經濟佈局結構逐步優化,國有企業活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五年的實踐,我們找到了一條搞好國有企業的路子,找到了“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的有效途徑,找到了出資人機構履行職責的一套制度和方法。實踐證明,黨的十六大關於深化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是正確的,黨的十六大確定的“權力、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産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原則是正確的,黨的十六屆二中全會確定的國資委的性質、定位是正確的。按照這個路子走下去,國有企業一定能夠搞得更好,一定能夠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和諧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相關鏈結
· 胡健康代表:創新國企薪酬管理 確保收入正常增長
· 脫胎換骨 再造脊梁——遼寧省國企改革振興綜述
· 國企為2007年山西經濟結構調整再添濃墨重彩之筆
· 周強:變災害為契機 提升政府對國企監管和服務
· 前三季度國企實現利潤1.2萬億元 超去年全年水平
· 三位國企代表共話十七大報告中的“走出去”戰略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