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關注就業創業:記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周倍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30日   來源:新華社

在新農村建設中譜寫絢麗的青春之歌
——記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周倍良

    新華社北京3月30日電(新華社記者李江濤)2006年5月,跟許多畢業生一樣,即將從清華大學法學院畢業的周倍良站在了人生十字路口。在周圍同學紛紛選擇去外企、律師事務所實現人生夢想時,他毅然放棄多家單位的高薪聘請,報名參加了北京市“村村有大學生”計劃,選擇到京郊農村擔任一名大學生“村官”。

    他的選擇受到了同學的不解和家人的反對。一個在農村的叔叔打電話來苦苦相勸:“你一個堂堂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到農村去太不值了,我們親戚都還盼望著你光宗耀祖呢!”但小周想:國家已經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青年知識分子在這時選擇到農村鍛鍊,不僅能獲得比在城市裏更多的成長機遇,還能在這個環境中快速成長、大有作為。而且作為農家子弟,我也很希望能運用自己的知識為新農村建設、為農村的父老鄉親做點事情。

    帶著建設新農村的理想,也帶著眾多的懷疑和觀望,2006年7月,周倍良來到京西門頭溝區永定鎮壩房子村做黨支部書記助理,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村官”生活。

    初到農村,看到低矮灰色的平房、塵土飛揚的馬路、鄉土氣息濃厚的村幹部……他真實地感到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物質條件的艱苦還可以克服,但精神生活單調,讓他一度很苦惱。在這裡,沒有書卷飄香的書店,沒有年齡相近的志趣同伴,沒有每天不可缺少的網絡……他似乎陷入了“精神的荒漠”。但他沒有退縮:既然來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熱情、淳樸的村民張開雙手接納他、幫助他,帶著他熟悉村情村貌,了解民俗風情;拉著他參加豐富多彩的鄉間娛樂活動,讓他體會農村生活的生動活潑;領著他接觸群眾,手把手地教他工作……慢慢地,小周放下了名校畢業生的矜持,忘記了城市裏繁華喧囂的生活,把自己當成一個農民,沉浸在這片寧靜中,真心地融入到這個集體中。白天,他與村民們同生産、共勞動,學會了放電影、收割蔬菜、清理下水道,與村民打成一片;晚上,他挑燈夜讀,汲取知識,學會了在報紙中學習政策規定,向村民們講解黨的強農惠農政策。

    來到壩房子村不久,周倍良迎來了一個挑戰。當時村里正與一個私營企業就一塊承包土地鬧著糾紛,問題拖了兩年多遲遲得不到解決。眼看著村裏土地不能收益,村幹部和村民們都急得不得了,但都束手無策。周倍良鼓起勇氣建議村裏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土地糾紛,並毛遂自薦擔任案件訴訟代理人。他克服第一次真刀真槍地代理訴訟案件的知識挑戰和錯綜複雜的案情困難,艱難地調查取證,通宵達旦地查找法律法規,運用法律武器將破壞耕地、損害村集體利益的承包人告上法庭。經過一年多的漫長訴訟和大大小小十多次開庭,經過與對方律師的鬥智鬥勇、承受對方當事人的威脅恐嚇,他代理的案件最終獲得了勝訴,43.5畝耕地回到了村集體手中。

    通過這件訴訟,他贏得了村民的信任,也讓村民看到了法律解決問題的合理和優勢,堅定了村幹部依法行政、依法解決矛盾糾紛的決心。此後村民有了矛盾糾紛,都來找他諮詢,而不再像以前那樣動不動用暴力和蠻幹的方式解決問題。文明、和諧的糾紛處理方式在村裏蔚然成風。

    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周倍良在母校的幫助下,在村裏設立了農民法律援助站,長期開展公益性法律服務。他還開辦了村民法律學習班,擔任法制宣傳員,成為活躍在京西大地的普法“村官”。

    為幫助農民增收致富,他建網頁、搭建網絡平臺,幫助果農銷售水果。他開展調查研究,撰寫項目計劃書,積極為農村經濟發展獻計獻策。農忙時,他跟著書記到田間地頭與村民一起勞作,挖坑、澆水、搬運蔬菜;汛期來臨時,他會出現在防汛現場,幫助疏通下水管道……在農村,他體會了普通勞動者的苦與樂,也與農民們走到了一起。

    在村民眼中,周倍良儼然已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有什麼好東西,都會想著給他分點;有什麼心裏話,也會找他傾訴。在2007年鎮優秀共産黨員評選中,全村黨員將唯一的名額給了他。2008年10月,周倍良被團中央評選為首屆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

    在農村的幾年曆練中,周倍良贏得了村民的信任與尊重。他也非常享受這種生活:“我很高興能為農民做點事情,這裡就是我的家,投身新農村建設,我無怨無悔”。

于細微處見精神
--記浙江省余姚市優秀大學生村官沈李利

    新華社杭州3月30日電(新華社記者鄭黎)大學生沈李利應聘來到浙江省余姚市後陳村任職,轉眼已有2年多了。提起小沈姑娘,鄉親們總是讚不絕口,而沈李利卻説,我真的沒做什麼,我只是做了一些應該做的本分事。

    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

    畢業于浙江工業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的沈李利,是2006年9月參加余姚市首批大學生幹部招考,被錄取分配到梁弄鎮後陳村,擔任村黨總支委員。沈李利説,剛剛下村,兩眼一抹黑,不知從何著手,後來想,自己懂電腦會打字,還是從整理檔案材料的小事開始吧。

    原來農村工作有個習慣,辦完事就把材料丟了,沒有存檔歸案的概念,恰好這時當地派出所要為村民建立戶口檔案資料,利用這個機會,沈李利從派出所、鎮政府找來了一大堆檔案材料。“這些材料足有幾十萬字,紙也發黃了,一不小心就會把紙張翻破。”沈李利處理完白天事務,利用晚上和雙休日加班加點地幹,花了3個多月時間,將全村523戶人家1678口人的基本資料全部輸入電腦存檔,還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分門別類整理了一套文本檔案。

    沈李利説村電子信息庫建立後,只要鼠標輕輕一點,戶口信息,各類數據資料均可以查閱,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一次有一對村民伕婦申請信用社貸款,按規定需拿結婚證作為憑證,卻丟失不見了,他們火急火燎地跑到村辦公室求助,結果不到10分鐘,就把存檔的結婚證資料找到了,兩口子千恩萬謝。

    還有一次,村民陳大伯來反映,他的糧食補貼金已上報多日,一直沒有領到,沈李利先到鎮政府農辦查,再去鎮財政所查,都有陳大伯的名字。“這差錯會出在哪個環節呢?”沈李利有些納悶,她就打開資料庫,了解到陳大伯是建水庫時搬遷過來的,另有一個移民卡,一查,果然補貼金已全部打到了移民卡上。

    小事情解決大問題

    “農村工作大多是小事瑣碎事,但處理不當也會引發各種問題。”後陳村黨總支書記陳小弟説,鎮糧管所每年都要根據售糧合同發放補貼單子,我們稱為“訂單糧票”,憑此單子就可以到糧管所去拿補貼。以前這些“訂單糧票”都集中在村幹部手裏,誰賣完商品糧就到村裏領糧票,有時發生一些差錯,結果村民們有意見,説村幹部把“訂單糧票”拿去換錢了,經管幹部很委屈。

    沈李利到任後,負責“訂單糧票”工作,她根據合同把所有的“訂單糧票”分攤到有關各家農戶,並在村務公開欄上張榜公佈,徵求大夥意見,不合適的及時調整。沈李利説,這其實也就是按村務公開多做了一些工作,卻將這件撓頭事很快化解了。

    陳小弟認為,沈李利工作的最大特點就是認真細心。一段時間,村裏的道路邊上老是出現有村民亂倒垃圾,村幹部大會小會批評了好多次,但收效甚微。沈李利就跑去觀察,發現村裏垃圾箱設置有問題,從西邊最遠的人家跑到東邊的垃圾箱有200多米的距離,有時候垃圾分量較重,村民拎著費力,就隨手丟在了路邊上。有一個人丟了垃圾,其他村民也跟著學。於是沈李利就向村委會建議,在村道路中間再增設一個垃圾箱。

    另外,村裏有8名衛生協管員,以前只有“毛估估”的分工,有時一星期也難得去打掃一次,沈李利就到村前村後四處察看,畫了一張地形圖,對各位衛生協管員從某號到某號地段歸誰管有了明確的分工,並和衛生協管員簽了責任狀,此後村裏亂倒垃圾的現象就很少發生了。

    精細服務取信於民

    讓沈李利不曾料到的是,村裏還讓她分管企業生産安全。原來村裏有十幾家五金燈具配件廠,説是工廠,其實就是吃住、生産、倉庫三合一的小作坊,安全隱患不少。

    沈李利剛下去檢查生産安全,工廠負責人有些不高興,説以前沒人管也沒什麼大事,很不支持配合。沈李利總結農村工作經驗要“口勤、眼勤、手勤、腳勤”。運用“四勤法”,她去工廠調查研究,為企業出主意想辦法。如一次,沈李利來到一家紡紗加工廠,發現食堂和倉庫連在一起,倉庫裏堆滿棉紗,很不安全,沈李利就跟廠主説,後門邊上有一間房子空著,與倉庫隔著一段距離,其實用來做廚房挺不錯的,廠主一拍腦瓜説,是呀,這主意不錯,馬上張羅著重新調整佈局。

    小企業技術力量不足,廠主常常嘆苦,沈李利記在心上與鎮政府工業辦公室商議,組織村裏工廠的電工、電焊工、鈑金工等技術員工分期分批免費到鎮上參加技術培訓,這又使企業十分高興。以前沈李利下工廠,廠主愛答不理,能躲的就躲開了,現在爭著邀請她去看看,還拿出瓜果點心來招待。沈李利説,2009年的企業安全責任書,十幾家工廠,我只花了3天時間就完成了任務。

    我掏出的是一顆真誠的心

    沈李利到村裏上班不久,有一天看到一位腿腳不便的老奶奶在村委會吃力地爬樓梯,她就主動上去攙扶到自己的辦公室休息,端上茶,接著找到分管的村幹部把老人家的問題解決了。這件小事過後,沈李利自己也已經忘掉了。過些日子,她去走訪村民家,有一村民説,小沈,我們這裡的村民都在誇你呢,那天某某家阿婆上村裏辦事,回來就講,你又扶上樓梯,又倒水給喝,誇個沒完。有村民説,小沈姑娘,你大膽幹吧,我們都支持你。

    這事給沈李利很大的觸動,她説,以前大學生當村官老擔心自己沒經驗幹不好,其實,關鍵是要有一顆真誠的心,要把鄉親的事當自家事來辦。這兩年多來,凡是鄉親們有事,包括報銷醫療費、代辦身份證、申請救濟金,還有調解鄰里糾紛什麼的,沈李利能幫助的總是盡力而為,從不推卸。一次村裏兩戶人家為爭一口水井鬧起矛盾,沈李利上門做工作,跑了十幾趟,終於將兩家疙瘩解開了。

    余姚楊梅天下聞名,村裏的楊梅林承包戶鄭偉軍説,我們村地處四明山深處,雖然有最好的楊梅,卻藏在深山人不知,楊梅時令季節短,每年6月份上市時,我就擔心銷路。他説,沈李利來了後,我試著去討主意,沒想她滿口就應允下來。

    原來沈李利發揮自己的電腦特長,上農民信箱網,上QQ群,發佈村有好楊梅的信息,第一年就來了30多位遊客和採購者。接著他們各自回去又帶來了更多的客戶。鄭偉軍説,現在距離楊梅上市還有2個多月,許多老朋友已經來提前預訂了。

    “小沈姑娘的熱心腸讓我們都很受感動。”村民陳彩斐説,前些年我和幾位朋友合股,在村裏四明湖邊上開了一家“湖畔人家”的農家樂。因為地段偏,客人少,天天愁生意。小沈到村裏不久,就拿著相機來拍照片,采寫農家樂的材料,説要放到互聯網上去宣傳推廣,她自己還找了不少同學朋友來捧場。開始我有些將信將疑,沒想生意真的一下火起來了。現在雙休日來我們湖畔人家,不提前打招呼還訂不著座位呢。

 
 
 相關鏈結
· 首屆“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 廣東將擴大大學生下基層人數 千個試點村聘村官
· 上海:大學生“村官”選聘工作13日開始
· 遼寧本溪按“4+1”模式為大學生村官配備"導師"
· 內蒙古大學生“村官”將由地方財政代償助學貸款
· 楊明代表:應鼓勵“大學生村官”一輩子紮根農村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