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重整山河織錦繡:獻給重建中堅韌不拔的災區人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5月11日   來源:人民日報

5月10日,成都市大邑霧山鄉地震受災群眾永久性安置房竣工交付使用。(華 西 攝)

    一滴水,映照太陽的光輝;

    一場偉大的抗震救災,見證災區人民的堅強。

    在“播客”裏,一段名為《23歲地震斷腿女教師為家鄉義演》的視頻,打動了眾多網友;在生活中,這位失去女兒和雙腿的舞蹈老師,以她的堅毅、樂觀、自信,用殘缺的肢體演繹的力與美,激勵了所有感同身受的父老鄉親!

    她叫廖智,這些日子一直在忍受傷痛排練一個取名《鼓舞》的新節目,以此獻給“5·12”汶川大地震一週年,她要以翩翩舞姿回報“在身邊或遠方的愛”,要以挺直的腰桿告訴世人,任何災難也壓不垮堅忍不拔的四川災區人民!

    “四川沒有垮,四川的經濟沒有垮,四川的精神沒有垮!”這是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作出的回答!

    度盡劫波,一切已改變;春回大地,一切正改變!

    逆流而上,才能找到水的源頭;

    迎難而上,才能將困難踩在腳下!

    124小時,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而是卞剛芬被埋在地震廢墟中的漫長堅持,是愛心與死神頑強抗爭的生命奇跡。

    時隔一年,她明顯胖了,氣色不錯,笑容燦爛,還特意描了眼線。

    卞剛芬説:“這一年,有太多素不相識的好心人在安慰我、鼓勵我,他們告訴我,遠方還有更多願意幫助我的人!”她請我們代為轉告所有的好心人,地震時為救同事而重傷的丈夫正在康復中,家裏垮塌的房子重新蓋好了。

    “我每天上班,都很充實也很開心。我永遠感激那些救過我幫過我的人,我會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卞剛芬説這話時一臉的鄭重,早些天,她偷偷跑去獻了一次血。

    33歲的卞剛芬是四川鎣峰實業有限公司一名員工,也是四川8萬多名從廢墟中搶救出來的倖存者之一。連日來,行走在四川地震災區,我們見到的幾乎所有人,都像她一樣在努力走出傷痛,發奮重建家園,樂觀走向新的生活……

    幸福“安家落戶”了

    4月25日,一個普通的週末。

    走在安昌鎮的大街上,一如平常,陽光打在人們身上,笑容挂在人們臉上;飯店生意興隆,茶館總是滿座。因北川縣要組織一場集體婚禮,婚紗影樓湧來了格外多的人——愛情天長地久,生活依然美好。

    幸福這個字眼,再一次在北川百姓的生活裏“安家落戶”了。

    那天羅廣岳不是沒有動心,但他的確太忙,沒有時間浪漫。就眼下而言,規劃建設局是北川縣最忙碌的部門,而他又在局裏負責工程監理,幾乎成天在外跑。

    失去母親、妻子、兒子,是他心中永遠的痛。他説,當初也曾呆坐在老縣城的廢墟上痛哭過,神情恍惚,但生活還要繼續。

    羅廣岳才三十齣頭,同事、朋友、熟人都在暗中幫他物色對象,他也真的找到了一位心愛的北川姑娘,今年情人節那天領了結婚證,妻子現已懷孕在身。“愛人很想拍套婚紗照,但理解我的工作,沒有催我;喜酒自然要辦,得選個好日子。”

    家庭重建是家園重建的細胞,精神重建是災後重建的起點。地震,震碎了許多幸福美滿家庭,北川縣幹部群眾,大都有親人離去。面對突變的生活,讓他們早日走出心靈創傷,是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北川縣繼去年10月推出“溫暖工程”幫助幹部解決各種實際困難,前不久又推出20條具體措施,加強對機關幹部的身心關愛和撫慰。羅廣岳是其中的受益者,他説組織上安排他到沿海散心,讓他備感溫暖。

    北川普通民眾,用微笑面對困難,超出我們的想象。

    王華碧,這位美麗堅強的女性,是我們在北川一家“農家樂”的餐桌上認識的。她告訴我們,現在所用的手機號碼,是丈夫生前一直使用的號碼。“我要以這種方式,告訴年老多病的公公、婆婆,告訴重傷的哥哥,告訴癱瘓在床的弟弟,往後的日子還有我!”

    丈夫非常能幹,是家裏的頂梁柱。王華碧一直是家裏的全職太太。地震把家庭的重擔推到面前,37歲的她走出家門,在北川魯援新型建材公司謀得了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出納。

    1000多元的收入,放在以前,不會在乎,但現在她很珍惜;住在簡陋的集體宿舍,週末才能回家陪兒子,她沒有抱怨。

    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5月6日,青川縣板橋鄉浮寨村災後農房重建示範點,一位村民正在給房屋柱子上桐油。四川省青川縣是“5·12”地震重災區,受災面積廣,房屋受損嚴重。青川群眾積極投身重建家園,目前該縣3.2萬戶居民完成了重建任務,佔重建規劃的60%,不少群眾搬進了新建房屋,過上安樂的生活。新華社記者 李曉果 攝

    “五一”期間,鮮天全又找回了一年前的忙碌。新朋老友絡繹而至,曾經熱鬧的“鮮李園”復活了!

    在政府的幫助下,鮮天全在自家院裏重新蓋起了8間大瓦房,開張那天,他把在廢墟中挖出來的“鮮李園”招牌擦了又擦,挂在門前那棵與妻子一起栽下的枇杷樹上。

    鮮天全所在的綿竹市遵道鎮棚花村,是綿竹有名的年畫村,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如今,重建一新的棚花村,墻面上的年畫濃墨重彩,栩栩如生。

    是的,與其沉浸在災難中,不如從災難中勇敢地站起來。

    地處偏遠大山中的青川縣黃坪鄉棗樹村,不等不靠,自建新居。村民們在墻上寫上了兩條被網友譽為地震災區“最動人”的標語:“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這兩條標語的靈感來自村民石光武——棗樹村震後第一個搬進永久性住房的硬漢子。當自家的兩層樓房被毀後,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重建。

    “怕啥子?只要有手有腳有條命!”石光武領著家人起早摸黑,很快搭建了臨時過渡房。在他的感染下,鄉親們自發重建家園,開展生産自救。

    去年國慶節前,石光武家的永久性住房竣工,鄉親們你一言、我一語總結出了這兩條標語。

    前來考察的溫家寶總理對隨行幹部説:“這是老百姓的話,抗震救災要靠這種精神;重建家園、恢復生産要靠這種精神;使災區將來發展得更好,也得靠這種精神。”

    4月下旬,我們走進石光武家,內外裝修一新的房子,收拾得井井有條,大門上挂著一副楹聯:“一臂獨擎天大困難能戰勝二人連心地動山搖何所懼”。

    找回失落的笑容

    “叔叔,給我買一瓶‘青蘋果’飲料好嗎?我好渴。”13歲的唐建華原本是個活潑開朗女孩,在廢墟中等待救援時,她還這樣對身旁的消防隊員説。

    被埋壓20多個小時後,唐建華獲救,但再也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樣走路了。殘酷的現實每天嚙噬著孩子的心靈。這個時候,一向的“乖乖女”唐建華想得最多的不是自己今後的人生,而是再也不能幫媽媽做飯、幹農活了。

    唐建華變得沉默、內向。像她這樣致殘孩子們的心靈重建,是抗震救災的另一個戰場。綿竹市漢旺鎮學校的老師們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們通過“勇敢者之旅”、“四兩撥千斤”、“送你一朵讚美花”等遊戲活動,來提高孩子們的耐挫力和合作精神。

    如今,唐建華走出自我封閉狀態,重新找回失落的笑容。她主動與同學朋友嬉戲玩耍——“以前關係不好的同學見面不愛打招呼,現在大家都特別親了。”

    樂觀、自信、幽默、豁達,這些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也是四川人的天性。但一場巨大災難,或多或少會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和生活,總有人因悲傷而難以自拔,也有人需要別人的傾聽和安慰才能平復;不少人不願再回到悲劇發生的地點,許多人需要親友的陪伴與支持才能渡過難關。

    從震後一週起,四川省衛生廳就有計劃組織大批心理干預和康復專家,奔赴災區開展工作。截至今年3月底,累計開展醫學心理干預近25萬人次,接受心理衛生健康教育的群眾累計達107萬餘人次。時間跨度之長,參與人員之眾,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之最。

    這麼多的付出,換來的是一個個在災難中健康成長、快樂生活的心靈。

    北川中學高一(7)班學生李安強在地震中失去了雙腿。今年2月27日,喜歡籃球的他,通過網絡給美國NBA巨星科比寫了一封信,信中説:“雖然我只能坐在輪椅上投籃……但我沒有放棄。”他還表達了一個心願:想得到一隻科比簽名的籃球。

    他的願望很快實現了。不但得到了科比簽名的籃球,還得到了科比熱情的鼓勵。

    3月18日,李安強收到了科比的回信。科比在信中説:“你是個非常堅強的小夥子。你對待命運的頑強態度讓我們難以置信。在那一切發生後,你依然執著于自己的籃球夢想,這讓我非常開心。……我得知你們偉大祖國的同胞——他們和你一樣——已經靠頑強的意志戰勝了災害。”

    正是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鼓舞所有災區人民克服困難,奮力前行!一項調查表明,目前絕大多數災區幹部群眾心理狀態穩定,預測的所謂“心理事件爆發期”並沒有出現。這在世界上都是一份了不起的成績。

    不留隱患,不留遺憾,不留包袱;

    災區重建要對子孫後代負責!

    一塊從山上砸下的“天崩石”,矗立在震中映秀鎮的入口處;曾經的“映秀映秀,山清水秀”,舉目瘡痍,廢墟一片。

    劫後重生的映秀會是什麼樣子?不僅牽動映秀人的心,也牽動眾多規劃設計師的心。

    為了這個彈丸小鎮的重建,匯集了國內規劃設計界的高手。由同濟大學規劃設計院等規劃界精英團隊共同編制的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多次徵求中外專家的意見,在一個月前還提交國際研討會論證,向全球“借腦”。其目標,不僅僅是要把她建設得精緻美麗,更要成為“抗震建築示範區”、“防災減災示範工程”。為此,負責對口援建的廣東準備投入超過12億元。

    像這樣子“殺雞用牛刀”,並不僅為映秀鎮獨享。

    災後重建規劃設計不留隱患,不留遺憾,不留包袱;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對子孫後代負責,這是中央和四川省對災區人民的鄭重承諾!

    重建始於科學規劃

    如果説,過渡安置是百米衝刺,恢復重建則是萬米長跑。

    10萬平方公里重災區的恢復重建,其艱巨性、複雜性可想而知。沒有規劃,災後重建無從下手;規劃不好,無法向災區人民和子孫後代交差。工作千頭萬緒,四川把科學規劃放在了首位。

    震後一週,四川省災後重建規劃協調小組成立。一時,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數以百計的專家奔走于各個災區,訪談、摸底、調查、評估,印送的各種研究報告和資料文件達5000多萬字。而所有這些辛勞與智慧的付出,都是無償的。

    兩個月後,一份傾注了無數人心血、智慧、期盼的《四川省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正式出爐;確定了“三年基本恢復,五年發展振興,十年全面小康”的災後恢復重建總體目標,著力推進住房重建、設施重建、産業重建、城鎮重建、生態重建,力求讓受災群眾通過重建實現安居、安定、安全、安穩、安寧。

    回首那挑燈夜戰的難忘日子,華中科技大學耿紅老師感慨不已:“這裡是中國最大的規劃室,這個場面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罕見的,只有‘一五’期間有過。”

    其後,四川規劃編制一直在高效運轉、高速前行。到去年底,從1個總體規劃,到10個專項規劃、43個行業規劃、48個極重和重災縣(市、區)實施規劃,終於形成完整體系。

    四川省發改委主任劉捷表示,面對重建家園的急切期盼,面對異常浩繁的建設任務,面對百年大計的長遠考慮,我們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科學重建的規劃理念。

    住上好房子,走出好路子

    彭州市磁峰鎮鹿坪村那片造型別致的農民新居,青山環抱,綠水潺潺,吸引了不少外地村幹部前來參觀取經。

    為這片新居,四川三眾建築設計公司沒少費心。起初,三眾公司送去概念設計草圖,村民並不買賬,用村支書張宗澤的話來説,“那是一個與城市小區差不多的方墩墩”——樓房整齊排列,式樣單調劃一,儼然一個山間住宅小區。

    “這麼好的山水,大有文章可做。”前來調研的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李春城希望設計公司拿出最優秀的方案來,讓村民在住上好房子的同時,還能走出一條産業發展的好路子。

    “知恥而後勇”,三眾公司將四層樓的城市“小區式”住房,調整為背山面水3個院落群式的居住點,使農民的生活與未來的産業發展一脈相承。村民高票通過。

    當我們走進鹿坪村,走進這個如詩如畫的村民聚居點,見到的村民們,臉上都寫著笑容。易圖華是村民議事會的成員代表。她説,為這個新家,大夥可上心了,從設計方案到分配方案,都經過了多次反復討論,最後都要簽字按手印。“五一”假期,村裏的農家旅館,迎來了首批客人,易圖華家的小茶樓也有了經營收入。

    從城鄉統籌新理念、新農村建設新思路出發,成都市明確要求,農房災後重建必須按照發展性、多樣性、相融性、共享性的“四性”原則來規劃和建設。數十家國內一流的規劃編制設計機構參與其中。成都市規劃局局長張樵説,讓這類重量級專業機構為成都的鄉鎮、農村編制規劃,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如此高起點、高水平的鄉村規劃建設,讓城裏人羨慕不已。當成都市災後重建規劃成果展展示所轄5個受災區縣148個農村安置點的新藍圖時,災區農村新家園的美麗畫卷,讓10萬前往參觀的成都市民嘖嘖誇讚。

    全球“借腦”

    4月19日,鐵樓鄉麥貢山村村民在建新房。汶川大地震中,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白馬藏寨鐵樓鄉麥貢山村損失嚴重,90%的房屋倒塌。在地震後的近一年時間裏,麥貢山村的群眾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克服山高路險的困難,重建家園,一個新的白馬藏寨正在形成。新華社記者 聶建江 攝

    都江堰市因堰而名,因水而興,素有“天府之源”美稱。這座集旅遊、休閒、文化為一體的山水園林城市,擁有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産。

    在汶川大地震中,全市城區80%房屋受損,農村95%以上房屋損毀,但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安然無恙。“它是人類文明智慧的不朽豐碑,激勵我們以最大的誠意,邀請全球最好的專家,以期奉獻無愧子孫後代的城市重建方案。”都江堰市委書記劉俊林對我們説,“重建不能是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而要著眼未來,充分體現對人、自然和歷史的尊重。”

    震後17天,都江堰即面向全球徵集災後重建規劃概念方案。40多家國內外規劃設計機構踴躍參與。世界最環保的生態城市,沒有紅綠燈的城市,不需要空調的城市;城市防災公園、河渠避難通道、深度體驗型産業園、“心靈小鎮”……來自日本、法國、美國、瑞士以及中國台灣、上海等地的眾多設計規劃單位、機構參與競標都江堰災後重建規劃,提出了各具匠心的設計方案。安全、生態、環保、宜居、休閒諸理念閃現其間,旅遊業及現代服務業成為各家規劃的核心內容,自然與文化“雙遺産”成為每套方案的優先考量。

    “城市災後重建不比農村,所要面對和解決的難題多,而市民又有很多的期許和要求,壓力與挑戰前所未有。”都江堰市規劃管理局局長屈軍介紹説,凡涉及到災後規劃重建的方方面面,“都要廣泛公開徵求市民的意見,並做反復的比對和權衡。”

    目前,由同濟大學擔綱編制的災後重建總體規劃,得到了都江堰市民的廣泛認同。重建後的都江堰,將發展成為一個以世界遺産為特色的國際性旅遊休閒城市、災後重建的典範城市。

    以勇氣戰勝困難,以信心贏得未來;

    大地沒有持續的災難,人類必有持續的進步!

    曲山鎮,北川老縣城——震倒的百年銀杏,綻開新綠;被泥石流掩埋的廢墟,草木又青。

    安昌河畔,北川新縣城——開闊平整的工地上,閃現著建設者忙碌的身影;一座更美麗、更堅固、更具民族特色的新城,將在青山綠水間拔地而起!

    噩夢正在消逝,大地重歸安詳;北川人臉上是堅毅的神情,內心是不屈的聲音。“我們從廢墟裏爬出來,就再也沒有倒下過!”縣長經大忠的話語,讓我們讀出了從頭再來的勇氣、重整山川的豪氣!

    北川的重生,標誌著四川災區已然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整裝出發。

    決戰生命線

    即使是淩晨時分,從都江堰通向汶川的都汶公路依然繁忙,大貨車排成長龍。4月中旬,我們重走震中映秀,因工程施工而擁堵的都汶公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條路,銘記了中華民族抗震救災的悲壯,也刻寫了四川人民自強不息的力量!

    地震過後,都汶公路幾乎被完全摧毀;塌方、斷橋、堰塞湖、泥石流……幾乎所有類型的震後次生災害都在此出現。全長82公里的道路上,難以見到一段一公里長的完好路段,全路段塌方量超過3億立方米,堆積到路上的就有約1億立方米。專家查勘斷定:沒有兩三年時間,這條路無法修復!

    因交通中斷,在最初搶險救災的關鍵時刻,救災物資要繞行700多公里才能到達汶川、茂縣等極重災區。為搶通這條通往川西的重要生命線,施工大軍展開了可歌可泣的生死決戰!

    在飛石傾盆的峭壁下,在湍急流深的江水上,數千名搶通保通大軍開動機器,推開巨石,劈開山體……3個月夜以繼日的艱苦奮戰,治山治水,使這條生命之路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征塵未洗,四川省又不惜人力物力,全力以赴展開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的恢復重建施工。克服施工現場余震不斷、缺水斷電、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的重重困難,建設者們攻克了廟子坪大橋、新房子大橋、紫坪鋪隧道、龍溪隧道等堪稱世界級的修復難題。

    5月12日,都映高速將正式開通!這意味著,從都江堰驅車,15分鐘即可抵達映秀。而就在5月9日,映秀至汶川縣城高速公路又開工建設,都江堰與汶川之間又一條生命通道正在形成。

    都汶公路,是四川省災後基礎設施重建的標誌性工程。它的暢行無阻,是用前所未有的頑強拼搏精神,創造出的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

    千里災區正在用這種前所未有的頑強拼搏精神,構築堅強的“生命線”。四川將投資859.3億元,力爭2年使重災區國省幹線公路基本達到二級以上標準,重災縣區建成兩個方向以上出口通道,基本實現重災區具備條件的鄉通油路(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災區交通保障能力將達到或超過災前水平。

    再造秀美山川

    “五一”前,九峰村第一家正式恢復旅遊接待的農家樂“紅房子”開張了。木質墻壁、木窗欞、木地板,屋頂依舊是紅色琉璃瓦……7棟木樓別墅掩映在鮮花綠樹之間。

    “現在每天可以接待四五十人。”張紅露出苦盡甘來的微笑。

    龍門山鎮九峰村坐落于彭州市旅遊景點銀廠溝,地震前是省內外著名的休閒避暑勝地。地震後,這裡的500多家農家樂損毀嚴重,悉數停業。周圍的鄉親轉移了不少,可張紅一家子沒有走。山依舊青翠水依舊清澈的家鄉,怎舍得丟下?

    震後第三天,張紅一家就開始清理倒塌的房屋,著手重建新房。一個多月,在拉壞了7台“鬥鬥車”後,200多平方米的深坑硬是“長高”了5米多!

    去年下半年,7棟全新的木制“紅房子”在龍門山間矗立。試營業到現在,賬本上2萬多元的收入讓張紅堅定了信心:重新開張!

    “不管是一分錢一塊錢十塊錢,只要有收入我就滿足了。三五年後,龍門山一定會恢復。”張紅一臉的自信。

    銀廠溝已被列入災後生態恢復重建核心區,今後3年其生態環境修復工程總投資將超過14億元。以銀廠溝為核心的生態環境修復,包括生態移民,封山育林,禁止工業大規模發展,大力發展旅遊,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系統修復等工程。

    從今年3月中旬起,彭州市將通過人工造林、人工點撒播、封山育林等方式,陸續在銀廠溝等地實施植被恢復,20余萬畝受損林地將綠景再現。

    綿延300多公里的龍門山脈斷裂帶,震前風景秀麗,旅遊資源豐富,更是大熊貓生活的故鄉。震後山河破碎,滿目瘡痍。四川已打響生態修復、環境整治和土地整理復墾的攻堅戰,蜀中大地將重現秀美姿容。

    昂首前行

    4月28日,四川省青川縣紅光鄉的村民用背簍運輸沙子等建築材料。四川省青川縣紅光鄉幾位平均年齡50歲左右的村民用背簍運輸沙子等建築材料,在東河口地震遺址建設工地上辛勤工作,為重建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新華社記者 何俊昌攝 

    農曆“龍抬頭”那天,共和國重大裝備製造業的驕子、我國唯一具備火電、核電、氣電、風電、太陽能“五電”裝備生産能力的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從漢旺老廠區把第一台設備搬進了位於德陽市八角鎮的新廠區,開啟了新基地邊建設、邊生産的序幕。

    上百萬平方米廠房倒塌或毀損,2000余臺生産設備損壞,歷經三代人艱辛建設的漢旺基地,在地震中遭受重創。危難之際,東汽人沒有趴下!就在去年“5·19”全國哀悼日那天,東汽啟運了震後首批産品;震後不到一個月,迅速恢復生産;重災之年仍完成創紀錄的108億元産值,比上年增長13%;今年第一季度,東汽完成産值39.66億元,是去年同期的161%。

    投資50億元異地重建的東汽新基地,無論從建築的工藝佈局,還是為未來預留的發展空間,都遠非昔日漢旺基地可比,有望明年“5·12”之前提前全面投産。

    東汽黨委書記何顯富説:“大地沒有持續的災難,而人類卻有持續的進步!”他表示,東汽正向更高的目標前進,一個管理一流、技術一流、質量一流的新東汽,必將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震不垮的巨人”!東汽精神鼓舞四川災區工業企業加快災後重建步伐。到如今,災區98%的企業已恢復生産,重現生機。同時,四川抓住災後重建這一優化工業佈局、調整産業結構的重大機遇,在更高起點、更高水平上規劃未來産業發展,為科學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2008年,面對特大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面對“多條戰線作戰、多種矛盾疊加、多種困難集聚”的嚴峻形勢,四川人民沒有放緩昂首前行的步伐,全省GDP仍同比增長9.5%。

    今年頭4個月,包括地震重災區在內的四川各地投資熱潮涌動,一大批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為遭遇地震和金融危機雙重打擊的四川災區經濟注入一股股暖流;第一季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315億元,同比增長17%;地區生産總值2815億元,同比增長10.8%。

    一年堅強不屈,一年艱苦奮鬥,我們為災區每一天的變化、每一步的發展感到由衷的高興。我們深知,災後重建的任務仍然艱巨而繁重,未來還會面臨艱難險阻,但災區人民絕不會畏懼,也絕不會退縮!他們正信心滿懷,加倍努力,建設更加美好的家園,開創更加美好的生活。

    四川人民正在書寫歷史,他們也必將被歷史所書寫!

四川災後重建農村永久性住房讓群眾過上美好生活

    沿著佈滿地震遺跡的崎嶇山路,記者來到青川縣黃坪鄉棗樹村。灰瓦白墻沐浴著和煦陽光,紅花綠草繁茂生長在房前屋後。此情此景,與一年前遍地廢墟的慘狀大相徑庭。

    在村口一排乾淨整潔的農家小店舖前,失去右手的村民石光武指點著身後的新房子告訴記者,地震時他一家6口人與全村數百戶鄉親一樣,失去了家園,從去年7月開始,全村群眾就在各方的支援下重建家園。如今,村裏206戶村民中已有190多戶住進結實漂亮的永久性住房,村裏的茶園、果園和養殖園也日漸紅火。石光武自豪地説,他家在新房裏開設的小商鋪一年就可收入1萬元。一旁的村支書羅義勇説,今年全村住上了新房子,人均收入也要增長500元,達到3200元。詳細>>>

汶川地震一週年:四川災區百萬群眾重新就業紀實

    新華社北川4月29日電(記者 江毅)4月的北川仍有幾分涼爽,擂鼓鎮建新板房社區內門市林立、車來人往。大地震已經過去將近一年,這個飽受創傷的鎮子恢復了幾許活力。

    擂鼓鎮勝利村村民韓玉梅坐在“北川羌族自治縣羌繡製品廠”門前的一張小凳上,專心地繡著一個香包,腳邊的小籃子裏裝滿了紅黃綠各種絲線。這種手工羌繡十分受歡迎,一個香包可以為韓玉梅帶來80元左右的收入。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152萬災區城鄉勞動者失業、失地、失房,溫暖的家在一瞬間變成冰冷的廢墟。勤勞的四川人擦乾眼中的淚水,咬緊牙關,用雙手在廢墟上重建家園。辛勤的汗水創造出奇跡,來自四川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初,四川地震災區已經有超過120萬受災群眾實現就業。詳細>>>

 
 
 相關鏈結
· 廢墟上崛起溫暖的家--四川災區群眾住房重建紀實
· 汶川地震極重災區彭州市將啟動城鎮住房重建工作
· 服務地方 確保重建
· 銀行業金融機構參與恢復重建 保障災區金融服務
· 至4月30日 甘肅地震災區農戶住房重建竣工逾六成
· 青川縣城將原址重建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