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4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道: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一週年之際,國外一些媒體和政府官員發表文章或講話,對四川災後重建工作以及人民積極樂觀的精神給予高度評價。
新加坡最大中文報刊《聯合早報》發表社論指出,汶川地震災後的重建過程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包括政府的治理模式、社會的開放程度以及公民的責任意識等。這些積極的變化都值得高度肯定與讚賞。
社論説,汶川大地震使中國人民上下團結,社會責任意識得到激發。地震之後,來自中國各地的志願者自告奮勇地進入災區,承擔起力所能及的工作,包括心理輔導、為學童上課、與災民一起重建家園等。
社論説,災後重建工作的挑戰是巨大的,相信以中國人的智慧和團結,必能克服困難、撫平猶存的傷痛。
韓國《朝鮮日報》刊登了該報特別報道組專程到成都採訪撰寫的專題報道《絕望之城變成購物之城》。文章説,在大地震發生一年後的今天,在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四川大地跨過傷痛,重新恢復活力。
文章説,大地震後,成都市內到處都是施工現場,此外得益於國家實行經濟扶持政策和“家電下鄉”等刺激政策,成都等地陸續呈現復蘇跡象,人們的購物熱情高漲,投資和消費均呈快速增長勢頭,四川省已成了中國內陸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新西蘭北島東部城市吉斯本市華裔市長廖振明去年11月特意前往四川地震災區考察。他近日在考察報告會上高度讚揚中國政府、軍隊和民眾在地震發生後的應對措施和災後重建工作,認為很多災後重建經驗值得新西蘭借鑒。
他説,中國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中國軍人很快趕赴災區救援,醫務人員、支援者也紛紛前往災區,充分體現中國各級組織的快速反應能力。他説,中國在地震救災方面的很多實用經驗值得新西蘭借鑒,比如,廣東省對口援建汶川縣、山東省對口援建北川縣的“一對一”計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