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利用優勢和有利條件應對仍在持續的國際金融危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7月15日   來源:人民日報

馮 琦編制(新華社發)

    編者的話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持續,不少國家經濟陷入衰退,我國經濟也遇到嚴重困難。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央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出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地方政府和企業以及社會各界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努力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理論界緊密聯絡當前形勢,從各個角度深入研究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及其對我國的影響,積極尋找克服經濟困難的思路和對策。本期“本週話題”刊發的這組文章,反映了理論界的部分研究成果。

    利用好我們的優勢和有利條件

    國務院研究室司長 劉應傑

    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但應當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我們仍然具備保持經濟長期較快發展的優勢和有利條件。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和有利條件,我們就能夠克服眼前的困難,長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在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的困難方面,我們具備的優勢和有利條件主要有:一是外部環境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當今時代的主題仍然是和平與發展。二是在世界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仍然保持了6%以上的增長速度,可謂“一枝獨秀”。三是我國金融形勢穩定,資金充足,流動性良好,銀行貸款大幅增加。四是我國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為我國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五是我們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我國迅速出臺了總額達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抓住了時機,贏得了時間。六是我國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又處於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擴大內需的空間很大。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從根本上説,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利用我們的優勢和有利條件,把保增長與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外需急劇收縮的情況下,應立足於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一方面,利用這個機會,通過擴大投資,加快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生態、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使我國的基礎設施狀況和城鄉面貌有一個新的更大改變,為今後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加快教育、衛生、文化、保障性住房、社會保障體系等民生工程建設,使人民群眾更多地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消除人民群眾投資和消費的後顧之憂,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另一方面,通過擴大消費需求,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持久動力。特別是通過制定實施鼓勵居民消費的政策措施,改變長期以來我國高儲蓄率、高投資率、低消費率的局面,使經濟增長更多地建立在依靠消費拉動的基礎上。這是我國經濟實現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途徑。

    加快調整經濟結構,推進産業優化升級。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會迫使行業、産業以及企業進行優化重組。我們應抓住機遇,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鼓勵企業兼併重組,支持優勢企業並購落後企業和困難企業,實行強強聯合和上下游一體化經營。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推進企業技術裝備更新換代和産品升級,全面提高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我國産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加大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工作力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但生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低端産品,缺乏自主知識産權,缺乏核心技術,缺乏知名品牌,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我國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表現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經濟增長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很大。因此,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方面,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努力創造更多的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産權和知名品牌,培育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培育眾多創新能力強、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推動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另一方面,大力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降低能源資源消耗,發展清潔生産和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國際金融危機在造成我國出口大幅下降的同時,也帶來了“走出去”參與國際經濟金融合作、擴大對外開放的新機遇。我們應繼續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經濟金融合作,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金融新秩序。應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自己。一方面,努力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鞏固傳統出口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同時積極擴大進口,特別是增加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重要能源資源和原材料進口,建立國家儲備體系。另一方面,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各類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和開展跨國並購,積極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發展境外能源資源合作開發、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把我國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充分發揮大國優勢

    湖南商學院教授 歐陽峣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陷入衰退,也對我國經濟造成巨大衝擊。但我國憑藉著大國優勢,採取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已經抑制住經濟下滑的勢頭,經濟開始出現好轉跡象。

    這裡所説的“大國優勢”,主要是指大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和市場巨大的特徵以及由此形成的經濟發展優勢。大國的經濟規模很大,更容易培植支柱産業,形成專業分工優勢,其一般産業的規模往往就超過了小國重點産業的規模。這是經濟增長的“大國優勢”。大國的國內市場很大,能夠建立完整的經濟內部循環系統和外部循環系統,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在國際市場發生動蕩的時候,可以通過擴大國內需求,發揮國內市場的緩衝作用。這是市場穩定的“大國優勢”。大國的儲蓄總量很大,更容易積累鉅額的資金,因而有著比較強大的資金調節能力,可以緩解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這是金融穩定的“大國優勢”。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大國經濟顯示了獨特的優勢。正因為如此,美國高盛公司把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稱為“金磚四國”,意即最有發展前途的世界新興市場國家。

    我國政府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利用大國優勢,避免經濟的大幅度震蕩。溫家寶總理在倫敦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談到,他對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信心主要來源於中國有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體制、有穩健的金融市場體系、有廣闊的市場潛力和迴旋餘地等。所有這些,都與我國的大國特徵和大國優勢有著內在聯絡。我國市場潛力大,物質財富總量大,經濟運行穩定性較強。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政府制定了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大規模增加財政在保障民生方面的投入,調整和振興十大産業,推進技術改造,保持金融穩健等。憑藉大國的資金優勢,實行總額4萬億元的兩年投資計劃;憑藉大國的市場優勢,在世界經濟增速趨緩、國際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將重點轉向開發國內市場,通過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保持經濟的穩定和繁榮。

    我國之所以能夠較好地利用大國優勢,還得益於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經濟體制能夠更好地利用市場和宏觀調控兩種手段調節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可以自發地調節社會經濟,提高生産和經濟運行效率。但由於存在市場失靈,單純依靠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不足以實現經濟的均衡發展,因而需要國家的經濟規劃和宏觀調控。在總需求不足的時候,國家應設法刺激和擴大總需求,比如通過刺激和擴大投資需求,在乘數原理的作用下促使國民收入成倍增長,從而增加消費需求;或者通過提高居民收入、保障民生等措施擴大消費需求,帶動投資需求,促進經濟穩定發展。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遏制經濟下滑的實踐,初步顯示出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國家宏觀調控這只看得見的手協調配合的巨大威力,證明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大國優勢相結合的巨大優越性。

    目前,憑藉著大國優勢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已經初步遏制住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衝擊。亞洲開發銀行發佈的《2009年亞洲發展展望》認為,中國具有堅實的經濟基礎並有刺激經濟的必要手段,因而在一系列財政金融政策實施到位之後,中國經濟將在2010年提速。我們依靠大國優勢保持經濟穩定,更要依靠大國優勢促進經濟發展。我國正在調整和優化産業結構,推進技術改造,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可以預見,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和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我國經濟在不久的將來將以更加穩健、更富活力、更具潛力的姿態展現在世界面前。

    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及啟示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 朱炳元

    席捲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了人們對於金融安全問題的思考。只有深入研究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質及産生機制,才能有效避免經濟發展中金融風險的積累和爆發,實現金融和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首先發生在虛擬經濟領域。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提出了虛擬資本這一概念,並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實質和根源。馬克思指出,虛擬資本的主要特點是虛擬性、投機性、高風險性、寄生性和運行的週期性。虛擬資本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本的內在矛盾,但又在新的條件下和新的基礎上加深了這一矛盾。一方面,虛擬資本的高流動性和高收益可以吸收大量社會資本,提高現實經濟的資金融通能力;有助於分散經營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有助於提高現實資本的運作效率,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虛擬資本的過度發展和無序發展會引發金融危機;虛擬資本的過分擴張會佔有現實經濟的資金,影響現實經濟的發展;虛擬資本在促使人們進行投機和冒險時,會導致社會寄生階層的形成。馬克思進而指出,虛擬資本的過度膨脹、金融衍生品的惡性氾濫,是引發金融危機的主要機制。從表面上看,金融危機是由虛擬資本自身的特殊運動産生的,但同經濟危機一樣,它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産品相對過剩,反映的是現實資本的內在矛盾,“現實買賣的擴大遠遠超過社會需要的限度這一事實,歸根到底是整個危機的基礎。”可見,馬克思的資本理論以及建立在資本理論基礎上的虛擬資本理論,對於我們深入剖析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並制定有效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與馬克思生活的年代相比,當代虛擬資本的內涵更加廣泛,已大大超出國債和股票這兩種傳統虛擬資本形式,衍生出了期權、期貨合約以及指數期權、指數期貨合約等新的金融産品。很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虛擬性擴大,虛擬資本與現實資本之比已經不是一倍、兩倍而是幾十倍、上百倍;虛擬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不可替代,但蘊藏的風險也急劇放大;虛擬資本與現實資本的距離更遠,如指數期權、指數期貨等衍生性虛擬資本與實體經濟聯絡不大,更多的是一種票據的交易行為。可以説,發達國家虛擬資本的膨脹已達到氾濫程度,因而它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就有可能被破壞作用所取代,並最終引爆席捲全球的金融災難。所以,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是有內在必然性的。

    通過對虛擬資本和金融危機的分析,可以得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些啟示。

    處理好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虛擬資本的存在和發展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雖然從根本上消除了金融危機産生的制度因素,但仍要防範因虛擬資本和現實資本以及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不匹配而産生的金融風險,並注意抵禦發生於其他國家並傳導到世界的國際金融危機。無論是防範國內金融風險還是抵禦國際金融危機,處理好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都至關重要。目前,我國虛擬經濟發展不存在過度的問題,主要矛盾還是虛擬經濟發展整體上與實體經濟不相適應。但這並不是説虛擬經濟可以無序和盲目地發展。為防範金融風險,在發展虛擬經濟的過程中應規範虛擬經濟主體行為,加強立法和監管,防止虛擬經濟的盲目性和泡沫化;處理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係,密切注意虛擬資本發展動向,嚴格防止金融衍生品的惡性膨脹和氾濫,把握好資本市場、外匯市場、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和力度。

    處理好經濟增長與改善民生的關係。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表明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局限性。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産總是竭力克服它所固有的這些限制,但是它用來克服這些限制的手段,只是使這些限制以更大的規模重新出現在它面前”;“一切現實的危機的最後原因,總是群眾的貧窮和他們的消費受到限制”。既然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消費受到限制、有效需求不足,那麼,我們就不能按照資本的邏輯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處理好內需和外需、投資和消費、公平和效率的關係,在保持較快增長速度的同時更加重視調整不合理的經濟結構。此外,還應重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産業,努力擴大就業。這些方面實際上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所在。充分發揮這些優勢,我們就能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反危機之路。 

 
 
 相關鏈結
· 北京工會“大學校”助職工素質升級應對金融危機
· 圖表:金融危機下全國對口援藏工作力度不減
· 商務部:中國對非洲各援助不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
· 最高法解讀做好行政審判--禁止藉口金融危機侵權
· 湖南長沙推出擴大開放合作新舉應對金融危機衝擊
· 引進來走出去謀雙贏--聚焦金融危機下的跨國並購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