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7月2日電(記者劉巍巍 李榮 黃深鋼)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麼東西;當貨車司機和別人扯閒話時,貨車會大聲喊叫“該上路了”……這是國際電信聯盟曾經描繪的物聯網時代的一些生活圖景。
隨著《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正式發佈,作為我國經濟發展引擎之一的長三角地區,以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新興産業將逐漸擺脫傳統産業低水平運行的桎梏,開闢未來發展新空間。
長三角高調進軍新興産業
當前,世界各國紛紛“暗戰”新興産業,力求在全球經濟重構中佔得先機,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長三角地區更是如此。
此次正式公佈的長三角規劃,明確加快發展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民用航空航天等新興産業,並就此進行了“建成上海生物及新型醫藥研發與生産中心”“在南通、鹽城、舟山、台州、溫州等沿海地區以及杭州灣地區,大力發展風能發電”等具體佈局。
其實,在引領我國經濟率先轉型的長三角地區,新興産業發展早已“先行”于規劃噴薄而出。
上海市政府近期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共同發起設立新能源、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等首批5只高新技術産業化創業投資基金,專門投向戰略性新興産業。
同時,上海市已明確將推進高新技術産業化作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具體實踐,著力培育9大領域,重點關注節能環保、生物育種等産業。
在江蘇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正在成為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大動作,舉全省之力予以謀劃。江蘇省省長羅志軍強調,要儘快組織實施“新興産業倍增計劃”,同時該省與國家有關部委共同發起的相關産業投資基金也在醞釀之中。
針對新興産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江蘇省率先出臺了新興産業數據統計制度,並提出要在人才引領、錯位發展、資本推動等方面積聚新興産業發展優勢。
在蘇州市,僅蘇州工業園區內就已集聚各類生物醫藥企業180多家,形成了遍佈上、中、下游産業鏈的生物和醫藥産業集群,率先成為生物醫藥核心企業、核心技術、核心人才的集聚區。
無錫市則提出在20平方公里範圍內,開展交通、信息等領域的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力爭建成中國首個“感知城市”。
民資大省浙江也向戰略性新興産業發起衝擊。據悉,浙江省不僅引導龐大的民間資本投入新興産業,還將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瞄準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物聯網等領域。
新興産業領銜長三角“經濟轉身”
長三角規劃明晰新興産業佈局,除當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國家背景外,同樣具有其內生動力。
浙江省省長呂祖善曾表示,國際金融危機表面上看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衝擊,實則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衝擊。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長三角地區以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為主的産業結構,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但隨著長三角逐漸邁入工業化中後期發展階段,這一經濟模式的困境日益凸顯。土地、勞動力、能源等要素成本不斷上升,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的勞動密集型、資源集中型産業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在內外因的雙重夾擊下,經濟發展方式不轉變,産業結構不調整,長三角産業發展極有可能出現停滯甚至倒退的傾向。”南京大學長三角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志彪認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根基是産業轉型升級,因此發展新興産業成為長三角規劃的著力點之一。
新興産業是指關係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導向性和動態性特徵的産業。與傳統産業相比,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資源集約等特點,也是促使國民經濟和企業發展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軌道的根本途徑。
“在長三角規劃的引導下,新興産業將成為這個地區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在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鬱鴻勝看來,與新興産業發展密切相關的低碳産業,將成為長三角地區産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方向。
我國政府公開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要實現這一目標,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産業勢必受到控制,有限的資源將被配置到更符合需求的産業上,這也正是長三角規劃強調發展新興産業的要義所在。
“同時,在新興産業的引領下,長三角地區經濟轉型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並傳導至傳統産業,完成整體發展方式的蛻變升級。”鬱鴻勝説。
新興産業崛起拒絕泡沫
隨著長三角規劃的落實,新興産業將在長三角呈現遍地開花之勢,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基礎。然而,一些審慎的業內人士和專家則擔憂其將帶來經濟發展的新一輪泡沫。
“我們比較擔憂的是概念式發展,脫離技術談概念。”鬱鴻勝説,在長三角,這種情況殷鑒不遠。
1995年至2000年期間,互聯網概念被熱炒,長三角地區許多企業紛紛投資生産光纖,導致光纖價格大幅下跌,生産者利益遭受重創。就在幾年前,風電、光伏設備成為長三角各地追逐的熱點,最終導致大部分企業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認為,傳統産業仍是長三角地區的優勢,應關注如何將傳統産業與新興技術相結合。他提醒,各地千萬不能僅從概念出發,離開關鍵技術談新興産業發展。
此外,長三角地區目前在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定位也趨於雷同。江蘇省已經確定的六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同樣也是上海市將投入重金髮展的産業。
此外,上海市政府發佈的《關於促進上海新能源産業發展的若干規定》,將重點投向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和智慧電網等領域,與蘇浙兩省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即使未來發展的産業門類相同,也可以在細分上實現互補共贏。”鬱鴻勝表示,蘇浙滬三地産業優勢各具韆鞦。比如,上海在核電設備、電動汽車等領域具有發展先機;同樣,蘇浙兩地在風能、新材料等産業上則較上海活躍得多,三地完全可以實現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