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 新華社記者 12月1日,新修改的國家賠償法正式實施。其中,最為人關注的一條修改,是把“精神損害”納入了國家賠償範圍。
“這次修改,將促進國家賠償邁上一個新臺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國家法室副主任武增説。
在武漢,退休企業職工張玉春期盼説:“希望社保待遇能再提高一點。”保障水平低、異地接續難、標準待遇不公等社保問題,困擾著中國許多老百姓。令人們欣慰的是,剛剛通過的社會保險法,為破解上述難題提供了法制保障。
“社會保險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是一部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説,它的頒布實施將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事實上,不僅僅是國家賠償法、社會保險法,代表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預備役軍官法、人民調解法、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行政監察法、保守國家秘密法、國防動員法、著作權法……十幾部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法律,在2010年出臺或進行了修改。
始終與偉大時代同步,始終與改革開放同行。2010年的立法進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依法治國”這一前所未有的重大命題,擺在了新生的中國面前。經歷了“文革”前的努力探索,飽嘗了十年動亂的慘痛教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設步伐,伴隨著改革開放重新出發,並始終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82憲法穿越近30載的歲月煙雲,實現與54憲法的直接“精神對接”,使中國擁有一部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憲法;
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是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和刑事訴訟法典,使中國法律體系中的刑法部門和刑事訴訟法部門初步形成;
行政訴訟法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民告官”的法律,它的制定標誌著中國三大訴訟程序法的雛形初步形成;
……
改革開放第一個10年,全國人大共制定法律84件,有關法律的決定64件,初步完成了中國法律體系的框架構建。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開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立法工作的重點也隨之轉向經濟領域。公司法、證券法、保險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一大批規範市場主體、維護市場秩序的法律陸續出臺。這10年,制定的經濟法比前10年增加了三分之一。
1997年,對於中國法治建設而言,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一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並提出“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宏偉目標,一個正確的方向就此指明。
進入新世紀,中國法律體系邁入完善形成階段。從立法法到監督法,從行政許可法到突發事件應對法,從物權法到侵權責任法……10年裏,一批支架性的重要法律陸續出臺,共同支撐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大廈”。
引人矚目的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立法者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行開門立法、民主立法、科學立法,新中國成立之初形成的優良傳統,在一系列法律的制定中被繼承、被弘揚。
歷史,由人民共同書寫;立法,需人民共同參與。
2001年1月,婚姻法修正案草案公佈,收到群眾來信3000多封;2005年7月,物權法草案公佈,收到各方意見11000多件;2008年4月,食品安全法草案公佈,人們提出意見1萬多件;2008年12月,社會保險法草案公佈,各界群眾提出意見和建議突破7萬件;而最受社會關注的勞動合同法草案,更是吸引近8萬人討論,收到意見19萬條,創造了立法史上的一項紀錄……
從一審制到三審制,從召開座談會到公開徵求意見,從立法聽證會到立法論證會,從通過網絡徵集意見到主動查閱博客文章和網絡跟帖了解觀點……
這是中國立法的永遠追求,這是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
2007年3月,全國人大高票通過物權法,創造了一部法律草案審議8次才獲通過的新紀錄。在草案近5年的審議過程中,從常委會到全國人代會,不斷刷新我國法律草案審議次數的紀錄,成為中國堅持民主立法、科學立法的典範。
2010年,是實現立法工作總目標的關鍵之年。納入立法計劃之中的一批法律相繼出臺,成為中國法律體系大廈搭建最後一批“支架”。截至目前,中國現行有效的法律已經有230多部,國務院行政法規700多部,地方性法規近9000部。如此眾多的法律,基本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在這些看似抽象、簡單的數字背後凝聚著幾代人的努力,在我國制度建設方面有著重大歷史意義。”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信春鷹説。
據統計,在現行的230多部法律中,除與治安管理有關的8部是在1978年前制定的以外,其餘的都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制定的。中國用短短數十年的時間,走過西方發達國家數百年的立法進程。
當2010年即將結束時,人們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邁出了決定性步伐。中國法律體系大廈的落成,是建設法治中國進程中的重要一步,更是邁向法治中國的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