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心”裏的“大服務”
--寧夏賀蘭縣在鄉鎮機構改革中建設服務型政府紀實
新華社銀川8月24日電(記者 鄒欣媛)“服務中心成了‘便民超市’,小事一個電話就能解決,工作人員很熱情,我們很滿意。”寧夏賀蘭縣金貴鎮村民馬佔舉高興地説。
為方便農民群眾辦事,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從2009年開始設立鄉鎮“一站式”便民服務中心,借助這一平臺轉變政府工作機制,延伸政府服務職能。日前,記者在賀蘭縣的鄉鎮便民服務中心看到,服務內容在公示屏幕上一目了然,工作人員熱情週到,服務秩序井井有條,辦事群眾滿意而歸……
“一站式”代理 服務中心成了“便民超市”
賀蘭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董建華説,以前部門多、權責不明確,老百姓往往不知道去哪辦事,不得不挨門跑著找人,一旦辦事的人不在或態度不好,要辦的事就無法一次性辦完,還得重復跑路。一些沒有辦成事的群眾,還發生了與辦事人員爭吵的事情,嚴重影響政府形象。
為改變這一現狀,2009年底,賀蘭縣以鄉鎮機構改革為契機,精簡“七站八所”,陸續在5個鄉鎮設立了便民服務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務,將政府補貼、民政救助、社會保障、農技服務等8個服務事項、40項服務內容全部整合到服務中心集中辦理。
設立服務中心後,鄉鎮工作人員“面對面”為民服務,溝通也順暢了。賀蘭縣習崗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全燕説,原來在辦公室很少直接為農民處理具體事務,2010年初崗位調整後,群眾有事當面處理,一年直接受理解決的事務1000余件。
有些事情無法一次性辦完,或者需要到縣裏相關部門辦理,中心人員可代為辦理,農民不用再跑“冤枉路”。全燕説,中心每年都要核發4、5次糧食補貼,發放過程全部由中心人員協調,確保糧食補貼及時送到農民手中。
截至目前,賀蘭縣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已累計辦理各類事項48700余件,接受群眾諮詢18915人次,解決群眾糾紛1580余件,群眾滿意率達到98%。
創新管理機制 為民“陽光”辦事
扁平化管理,“一把手”坐班“兜底”、限時辦結……賀蘭縣鄉鎮便民服務中心為了方便群眾辦事,花費了不少心思。
“我平常就在中心坐班,農民有難題,可以直接找我解決。”金貴鎮便民服務中心副主任馬延平説,他還負責具體工作,比如辦理低保、優撫,並下鄉核實、向縣裏申報等。
在明確領導職責的同時,賀蘭縣進一步健全了便民服務中心的監督機制。
“為了督促便民服務中心將工作落實到位,我們實施了全方位監督。”賀蘭縣編辦副主任張家偉説,服務中心的8個辦事窗口,實行信息互通,可以互相監督;電子屏幕上定期公開糧食補貼等信息,農民可隨時查看,監督補貼發放;各便民服務中心還與縣、區實現三級聯網,主管部門可以實時掌握情況。
此外,賀蘭縣便民服務中心還建立了一站式申報、限時辦結等一系列制度,確保“群眾不在這裡受怠慢,差錯不在這裡出現,群眾在這裡感受溫暖,黨和政府的形象在這裡閃光”。
把群眾當“自家人” 為群眾謀福利
“一份清單,一目了然。”金貴鎮村民王燕紅説,每次辦理生育證、養老保險時,都會拿到中心工作人員出具的一份清單,清單上明確羅列具體的辦事流程。這特別管用,雖然只是一張紙,但能看得出工作人員很用心。
便民工作重要但繁雜,賀蘭縣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將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工作人員工作的唯一標準。
“一句貼心話,勝似自家人。”一些便民服務中心法律援助人員告訴記者,在群眾遇到困難來求助時,工作人員把他們當成一家人,説著心裏話,安撫他們激動的情緒,千方百計幫他們想解決辦法;其實,有時候群眾需要的就是一句貼心話,有一些矛盾、糾紛在幾句貼心話之後就迎刃而解。
致富是農民當下最關心的話題,農技下鄉、引導農民致富,也就成為便民服務中心的主要任務之一。金貴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陳鋒説,農業生産離不開農業技術支持,中心6名農技人員全部劃有責任村。以前,金貴鎮農民普遍習慣“小麥套玉米”的傳統種植模式,據當地統計,種糧農民一年純收入只有1000元至2000元。而農技服務窗口成立一年多來,包村農技人員跑村串戶,推廣新技術和宣傳溫棚種植補貼政策,幫助農民建溫棚、種蔬菜、機械化生産,共推廣溫棚1470棟,使建溫棚種蔬菜的農民每年收入達到2萬元至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