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華時評:“歸零”的監督機制必須面對社會拷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14日 19時21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記者 姜琳、張建)因為媒體披露,近乎荒唐的宇松鐵路嚴重質量問題得以浮出水面。面對這一事件,人們為錯誤被糾正而欣慰,但更有強烈的後怕和激憤:沒有媒體揭露,此事又當如何?在事情的演變過程中,內部監督、質量監理、招投標制度、安全監管等一系列規章如何陷入“歸零”一般的境地?還有多少車輛、多少生命懸在脆弱的橋墩之上?

    新聞媒體作為一種外部力量,掌握情況十分有限,從理論上講,其對監督效果遠不如工程監管者來的有效和直接。然而從宇松鐵路調查的情況看,種種監管機制在建設過程中根本沒有發揮作用。從最開始的合同詐騙,將國家嚴格制定的招投標管理辦法變成一紙空文;接下來的違法轉包分包,直接違反合同法、建築法相關規定;再到現場施工檢查不力,監理單位、監理制度形同虛設;最後是安全質量檢查缺位,根本看不到鐵路建設指揮部的檢驗、督察。

    不難看到,確保工程質量的種種機制、規定,僅僅因為一句“高層的關係”,就像塔羅牌一般被全部推倒。儘管中間曾經出現過對偷工減料、違法施工的《處罰決定》,甚至連施工工人都提出強烈抗議,但問題鐵路的修建仍在繼續。工程質量出現問題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正常的監督機制、糾錯機制失靈失效,更可怕的是讓媒體和公眾成了最後的問題發現者。

    近年來,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工程建設領域發生的三聚氰胺奶粉等事件,情節十分嚴重,但都是媒體進行調查才予以揭露。其中暴露的政府有關部門的“後知後覺”,企業監督自律的空置,行業規章制度的失效等屢見不鮮。這不是媒體之幸,而是社會之痛。

    在一個現代高效的法制社會,必須對各種社會主體和活動制訂完善的體制機制,並據此對生産過程進行監督、管理,對違法行為進行約束、懲處。任何一個環節的問題,都必須有負責的監督主體和順暢的監督渠道。如果對種種嚴重的問題視而不見、知而不察,那就是監督機制得了重症,只能猛藥醫治乃至施以大手術。從這個意義上講,治理失效的內部監督機制,比拆除重建問題橋墩更為重要。

 
 
 相關鏈結
· 新華時評:整肅保健食品和化粧品行業刻不容緩
· 新華時評:關注孩子不要總拿分數説事
· 新華時評:電煤緊張更不能放鬆煤炭安全生産
· 新華時評:化期待為動力 建好管好保障房
· 新華時評:堅決遏制社團組織非法斂財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