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三甲”牌子有多重?——透視“三級醫院”評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8月26日 10時33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26日電(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周婷玉、黃深鋼、沈洋)近日,衛生部要求開展評審“回頭看”,2011年後新增的240多家三級醫院被視為無效,此舉引發社會的極大關注。

    三級醫院評審存在什麼問題?醫院等級評審制度意義何在?“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除了“三甲”,需要“回頭看”的還有醫院等級評審制度本身。

    躍進:一次評審八成過關 鄉鎮醫院披掛“三甲”

    三級甲等醫院——這塊金燦燦的牌匾,通常被挂在一些醫院最醒目的位置。它並非黃金鑄成,但在很多人眼裏卻比黃金還重。

    我國醫院等級評審啟動於1989年,綜合醫院按任務和功能,由低到高分為一、二、三級,其中三級醫院明確定位是向幾個地區提供高水平專科性醫療衛生服務和執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務的區域性以上醫院。而每級則根據醫療水平及設施條件等,又分甲、乙、丙三個等級。“三級甲等”是目前我國醫院的最高等級。

    由於存在過於看重規模和硬體以及一些醫院評上“三甲”後出現問題等情況,1998年衛生部暫停這項工作。隨著2011年等級評審的重啟,各地醫院掀起“爭級上等”的熱潮。

    “全民皆兵,整個醫院都在為評級做準備。”正在為晉級努力的北京市垂楊柳醫院副院長王永光説,這對不少醫院來説是頭等大事,關乎醫院的生存發展。

    “即使掉兩層皮,也得衝進‘三甲’!”重慶一位“三級乙等”醫院院長的“狠勁”道出不少同行的心聲。

    除省市級醫院外,一些縣級醫院也加入進來。衛生部醫管司評價處處長劉勇近日透露,自2011年以來,全國晉陞三級的240多家醫院中,一半左右為縣級醫院,有些10萬人口的縣就配置一家“三甲”醫院,甚至鄉鎮衛生院也挂上“三甲”。

    2011年3月,浙江省衛生廳公佈的新一輪“三甲”醫院名單,全省26家醫院申報,21家通過,通過率達80.8%。同樣在這一輪評審中,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醫院等多家鎮級醫院晉陞“三甲”。

    有條件的醫院紛紛評“三甲”,沒有條件的創造條件,起碼也要擠進三級。為此不少醫院不斷圈地擴建、大手筆引進設備。劉勇認為,這種狀態容易破壞整個醫療服務網絡,如果當地的就醫量無法支撐醫院的正常運轉,就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還可能對控制醫療費用等造成負面影響。

    此次衛生部要求開展評審“回頭看”,就是針對部分省份評審缺乏規劃、尺度過松、三級醫院數量攀升等現象。衛生部專門下發《關於規範醫院評審工作的通知》要求,對新增的三級醫院省級衛生行政部門不得發給證書和等級標識,已發給的要立即收回。各地“三甲”醫院及規劃新增三級醫院的評審結果,須報衛生部核準。

    驅動:“三甲”利益重重 “評”的背後有“不平”

    “三甲”,意味著最好的醫療條件、醫療技術和醫療服務,但其意義並不只此。“‘三甲’這塊金字招牌,吸引著優質資源,對醫院極具誘惑力。”北京一位“三甲”醫院院長説。

    只要晉陞到“三級”,就意味著收費標準可以更高。衛生部《醫院分級管理辦法》明確,醫療收費應與醫院級別挂鉤。級別不同,門診掛號、住院床位收費等都應有所不同,以適當拉開檔次。據悉,三級醫院收費標準比二級高出約30%。

    “三級”意味著政策更優,可以購置更加高端的設備,享有更多的科研項目資源。如衛生部明確要求,申報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的專科所在醫院應為三級醫院。

    “三級”還意味著更大的平臺、聲譽,能吸引來更多的醫療人才和病源。王永光説,患者就醫都有趨高心理,有了三級醫院的標簽,自然會成為患者選擇的重要依據。醫院有了病源,進一步的發展就有了基礎。

    然而,醫院等級評審背後,不僅僅有著不平等的待遇,還存在著一些更為複雜的因素。“有的評審組到地方,都得警車開道!”一名地方官員説。

    此外,醫院等級評審多與其行政級別相關,在評選“三甲”時,省級醫院比市級醫院更有優勢。

    “採取按照醫院行政級別來確定其服務等級的辦法,簡直是荒謬至極”,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指出,我國的醫院評級更接近於一種行政行為,並不是完全按照醫院的服務質量等客觀因素來評。

    另有專家指出,政府主導的評級在基層容易變味。醫學論壇丁香園上一位網友説:“評級花錢就能過,我們醫院花了幾百萬,那麼多問題都能解決。”

    另外,各地的評審標準也有失規範,導致同是“三甲”,但各醫院之間差異明顯。浙江省衛生廳一位相關負責人問記者,“紹興市、浙江省、北京市都有‘三甲’,你説它們能一樣嗎?”

    爭議:評級是否需要 分類如何進行

    針對目前醫院評審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一些業內人士提出質疑,目前的評級制度還有無存在的必要?對醫院又該如何分類管理?

    對評級持肯定態度者指出,分級管理宏觀上推動了醫療服務網絡的形成,微觀上鞭策了醫院個體的成長。江西廣濟醫院院長史希傑坦言,等級評審過程比較繁瑣,從申報到評定結果出來耗時一年,但通過評審醫院的業務水平和內部規範化管理確實上了一個臺階。

    也有不少醫生抱怨,儘管評審的初衷是為促進醫院發展、提高質量,實際上卻逼迫醫院、醫生做了大量醫療以外事情,疲於應付檢查,精力很難不被分散。為了評級,一些醫院比規模、拼設備、拼人財物、拼貸款甚至大量造假。

    北京市民陸小姐在某“三甲”醫院看個感冒花費500元,還受了不少白眼,她説:“等級到了天花板,為什麼服務還是在地板?”

    評級究竟有無必要?一名參與醫院等級評審組的人士表示:“醫院評級有比沒有好,這麼多醫院需要評價、定位和分工。制度的不完善並不能説明制度不需要,而是説明制度需要改進和完善。”

    “醫院的分級認證,不是管理行為,是一種服務行為,應該引入第三方的認證機構。既然是一種服務,等級認證不應該由一個部門壟斷。”顧昕説,“發展多元化的認證體系,在認證過程中引入競爭,相互促進,這樣才是完善我國醫院評級制度的一個根本方法。”

    還有專家指出,作為給患者的參考,評級可以有,但不能與醫療資源配置挂鉤,目前醫院等級承載了太多東西。

    曾在德國、荷蘭留學的王永光説,在國外,醫院只有類別之分,如大學醫院、公共醫院等,沒有等級之分,有排名也是第三方的評價。他建議,基本醫療不應分三六九等,回歸醫學本身,按專科專項管理,醫院某個專項只要達到水平就可以做,收費標準在同一地區也應一致,而與級別無關。

    北京一位“三甲”醫院院長則認為,新一輪醫改重點是強基層,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打造“高精尖”醫院的做法和醫改大方向似乎不盡相同。從這次三級醫院評審可以看出,優質醫療資源和病源向大城市、大醫院集中的趨勢仍然明顯,這不利於緩解“看病難、看病貴”。 

 
 
 相關鏈結
· 天津市三級醫院完善預約診療服務有新進展
· 上海:2012年內做到每個區縣至少一家三級醫院
· 上海二、三級醫院實行醫保預付 醫保費增幅下降
· 河北省提出到今年底三級醫院門診普通號開放預約
· 北京:三級醫院開設"官方微博"增加醫患溝通渠道
· 河北省三級醫院抗菌藥物使用比例和強度明顯下降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