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著名指揮家捷傑耶夫攜手俄羅斯馬林斯基交響樂團,與青年鋼琴家郎朗聯袂獻演,為上海國際藝術節落幕奏響最強音。
自10月18日開幕以來,為期33天的上海國際藝術節讓這座城市處處散發迷人的藝術氣息,更帶來一股清新之風。46台中外精品劇目輪番上演,“原創新作”佔到半數,吸引了近15萬觀眾走進劇場飽享藝術盛宴。青年藝術家們攜創意與探索走到臺前,大街小巷充滿“國際化”的歌舞演出,中外藝術珍品令觀眾流連忘返……“力爭把上海國際藝術節打造成國際優秀作品的匯聚地、中國原創作品的首演地”,這是步入第14個年頭的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追求。“創新”,已經成為上海國際藝術節最亮麗的一抹色彩。力推中國好戲,打造世界舞臺,藝術節已經融入這座城市的血液,推動著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也向世界展現著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活力。
力推中國好戲
簡約雅致又不失大氣的舞美,充滿戲劇性的人物設置……由上海芭蕾舞團擔綱、德國編舞家帕特裏克·德·巴拉編導的“上海大劇院版”現代芭蕾舞劇《簡·愛》在本屆藝術節上進行世界首演,讓經典名著透過舞蹈語言煥發獨特魅力。“《簡·愛》的上演讓世界見識到中國舞劇的精彩,而不是獵奇。”一位現場觀眾由衷地讚嘆道。
實力強勁的本土原創精品佔據半壁江山,成為本屆藝術節參演劇目的最大亮點。充滿國際化舞蹈語言又洋溢民族風情的舞劇《孔雀》、匯聚眾多名家名角的京劇《赤壁》、傳遞“真善美”的舞劇《千手觀音》、根據藏族史詩創排的舞劇《英雄格薩爾》、勾起一代人回憶的國家芭蕾舞團舞劇《紅色娘子軍》、平實卻極具人性力量的木偶劇《桌子》……上海,已經不僅是經典一流節目的展演“碼頭”,更成為一個原創生發的“源頭”。
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總監劉文國告訴記者:“力推中國好戲,為原創新作搭建展演和交易平臺,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上海國際藝術節正在努力成為優秀作品的展示平臺、文化貿易的推進平臺,成為青年人才的孵化平臺、藝術素養的培育平臺。”
激蕩文化活力
藝術節如何常辦常新,發揮好平臺和橋梁的作用?
本屆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次創設“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將目光更多地投向年輕藝術家、青年學生和年輕觀眾,為有熱情、有夢想的年輕藝術家搭建走向世界舞臺的寬闊平臺。
以“上海·夢”為主題,今年藝術節邀請知名藝術家組成評委會,遴選出9位青年藝術人才,進行委約創作。其中,王罛的影像戲劇《海上花2.0》以上海話為聲音底色,將舞臺表演和影像以不同面貌同時呈現在舞臺上;趙磊的二胡肢體劇場《關雎》,創造性地將二胡演奏與現代舞巧妙融合。
7部作品涵蓋舞蹈、戲劇、音樂及跨界新作,令觀眾耳目一新。薩爾茨堡藝術節、愛爾蘭都柏林戲劇節、芬蘭赫爾辛基藝術節、維也納藝術節、英國南岸藝術中心等40多家國際一流藝術機構、知名經紀公司負責人觀看了演出,多家藝術節和機構表達了合作意向。
“以藝術節不斷推廣和弘揚優秀文化,提高‘中國作品’的吸引力和競爭力,讓年輕藝術家在藝術節舞臺上成就夢想,是我們共同的期待。”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王雋説。
面向世界舞臺
著名作曲家譚盾的最新作品微電影史詩《女書》,20分鐘的演出反響熱烈,當場獲得了布拉格之春藝術節、赫爾辛基藝術節和奧克蘭藝術節等國外藝術節總監的演出邀請意向。
上海國際藝術節精心策劃了28台劇場片段式推介演出,向國際演出同行展示中國最新原創節目。
劉文國告訴記者,上海國際藝術節致力於把藝術節演出交易會打造成為亞洲地區涵蓋節目類型最多、專業性最強的綜合性節目交易會。今年共有來自38個國家的260家機構、400多位中外代表前來參會。經過5天的劇目觀摩與現場洽談,當場達成交易意向118項,創下歷年新高。
“這是一座一切皆有可能的城市。”法國奧賽博物館主席居伊·科熱瓦爾説。在世博會中國館改建而成的中華藝術宮,87件奧賽博物館館藏精品組成的“米勒、庫爾貝和法國自然主義”展覽正在舉行,與中華藝術宮內的“海上生明月”近現代中國藝術珍品展覽,形成一種空間上的中西對話。這種姿態也是上海國際藝術節多年來始終秉持的,向世界敞開胸懷,在交流中互相學習、融合,進而創新。(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