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改革“人”是關鍵
——十八大以來城鎮化和統籌城鄉改革述評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記者 杜宇、江國成)這是一份真切期盼:推進城鎮化,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縮小城鄉二元鴻溝的途徑。
這是一個客觀現實: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2.6%,與世界平均水平大體相當,然而質量不高,真正“人的城鎮化”只有34%左右。
黨的十八大提出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的戰略目標後,一幅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由於沒有城市戶口,已在銀川生活、創業5年的王小萍夫婦,吃盡了苦頭。今年銀川市宣佈實施新的戶籍政策,一家人終於圓了進城夢。
“我女兒現在可以在銀川市上學了,我們也可以申請創業貸款了,我還想去試試申請經濟適用房。”王小萍説。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不斷提高城鎮化質量的重大戰略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鎮。
目前,全國18個省(區、市)出臺了具體實施意見,14個省(區、市)探索建立了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初步為農業人口落戶城鎮開闢了通道。2013年底前地級以上城市要明確外來務工人員申請住房保障的條件、程序和輪候規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創新社會管理,增加基本公共服務支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關係社會公平正義。
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鎮化,人口在空間上的集聚,既創造服務,也需要服務。
住房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説:“我國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目前每年新增常住人口2000多萬。城鎮人口增加,對道路、供水、公交等基礎設施必然增加需求。如果建設不能跟上,城市有序運行就會出現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有關部門和地方不斷加大市政設施建設、運營和管理工作力度,市政設施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與此同時,《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等一系列涉及長遠發展的政策密集出臺。
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説:“為加強市政建設的資金保障,中央財政在安排轉移支付時充分考慮外來人口因素,連續幾年代地方政府發行債券,並強化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財政支持。”
事實證明,只有不斷增強城市經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資源環境對人口集聚的支撐作用,才能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
推動機制體制創新
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現行戶籍管理、土地管理、社會保障、財稅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已經形成的城鄉利益失衡格局,制約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
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需要著力加強制度頂層設計,統籌推進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體制機制改革。
徐紹史説:“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就是要營造有利於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以改革的紅利釋放發展的潛力。”
在內江市東興區楊家鎮王家庵村,村民周立新第一次以農民身份辦理了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這一切都得益於內江市今年實施的統籌城鄉養老保險方案。
異地高考破冰,農民工納入保障房保障範圍,推動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近來一項項舉措,可以看出政府為推動人口城鎮化創造公平制度環境的決心。
展望未來,推進新型城鎮化,創新機制體制的空間還很大:
——創新和完善人口服務和管理制度,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佈和社會融合;
——創新土地管理制度,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滿足城鎮化用地需求;
——建立可持續的城市公共財政體系和投融資機制,為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有效保障城鎮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
人們期待著,我國城鎮化質量不斷提高,使城鎮真正成為人們的安居之處、樂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