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亟須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專家學者縱論生態文明建設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 顧瑞珍)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幹傑在剛剛閉幕的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年會暨中國生態文明論壇上説,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現行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權威性和有效性不夠,缺乏與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相適應的保障機制,難以進行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難以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李幹傑指出,當前,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抓緊構建統一監督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體制;二是加快構建統籌陸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的環境保護監管體制;三是努力構建公眾參與和嚴格懲處的環境保護監督體制。
農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在論壇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指出,我國嚴格保護耕地作為基本國策不會改變,按規劃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這個原則也不能突破。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就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産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他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新型城鎮化發展全過程,大力開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不斷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環保部總工程師萬本太説,今後一個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創建工作,就是要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堅持循序漸進,分階段、分層級不斷深化和拓寬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工作。第一階段,以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區)、生態鄉鎮、生態村和生態工業園區六個層級為重點,適時啟動重點行業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工作,建立一批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基地,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第二階段,按照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重點探索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途徑和方法,推動生態格局、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生活、生態文化、生態制度六大體系建設。
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這次會議的熱門話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偉指出,在生態文明示範建設中,要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劃定並嚴守生態紅線,實施環境功能的分區、分類、分級、分期管理,明確各區域環境功能定位和標準,強化地方政府的環境責任,支持地方在優於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原則下,把環境質量標準作為差異化管理的手段,實施不同的引導指標、控制要求、環境政策,並將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要把環境質量反降級作為經濟建設活動的剛性約束條件,確保區域的環境質量等級不降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下降。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作為我國第一個以研究探索生態文明理論、總結推廣生態文明實踐經驗的社會團體,自2011年成立以來,在研究與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