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六十四週年招待會上的講話
國務院總理 李克強
(2013年9月30日)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同志們:
今天,我們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四週年。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節日的祝賀!向港澳同胞、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致以親切的問候!向關心支持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産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拓前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面對國內外複雜形勢,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科學判斷和決策,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突破口深化改革,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社會的關係,努力釋放改革紅利,激發市場活力、發展內生動力和社會創造力,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實施一系列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政策措施。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我們保持定力,穩定宏觀政策,創新調節方式,壓縮行政開支,堅持不擴大赤字,既不放鬆也不收緊銀根,有效引導市場預期。我們精準發力,鞏固農業基礎,加強中西部和社會事業等薄弱環節建設,發展養老、健康等服務業,培育新的消費熱點,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我們深處著力,適時有序推出財稅、金融、投融資等改革措施,積極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促進與各國的互利合作,改革開放獲得新進展。我們有序有力,科學應對蘆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和禽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圍繞群眾關切,促進就業創業,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和大氣污染等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經過各方努力,當前中國經濟出現穩中向好走勢。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還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實現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民的智慧、奉獻和創造,是我們偉大祖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力量。實現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頑強奮鬥。我們將敢於擔當,攻堅克難,全面深化和加快改革,促進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
發展是首要任務。我們要繼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著力擴大內需,推動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推進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注重創新驅動,促進提質增效,努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造福人民。我們要堅持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大力發展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著力“保基本、補短板、兜底線”,加大扶貧攻堅力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體人民。
社會公正是發展的活力之源。我們要建設廉潔政府、法治政府,推進教育公平、就業公平、創業公平,使各類市場主體都能在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環境中競爭發展,讓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在公平的機會、公平的規則面前,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應有的成功。
朋友們、同志們!
我們將堅持“一國兩制”方針不動搖,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造福兩岸同胞,依法保護僑胞和歸僑僑眷的正當合法權益,共同譜寫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我們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國際合作中堅持互利共贏,願與世界各國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挑戰,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攜手共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明天!
朋友們、同志們!
我們肩負的使命任重道遠。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開拓創新,紮實工作,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現在,我提議: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四週年,
為偉大祖國繁榮昌盛、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為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與合作,
為在座各位身體健康、家庭幸福,
乾杯!
最新|活動|出訪|會議|論述|圖片
國務院舉行國慶招待會 習近平等出席 李克強講話
國務院30日晚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慶招待會,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四週年。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1100多位中外人士歡聚一堂,共慶共和國華誕。
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華燈璀璨,賓朋雲集,洋溢著喜慶祥和的氣氛。主席臺上方國徽高懸,在紅旗映襯下熠熠生輝,莊嚴奪目。>>>詳細閱讀
李克強會見2013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獲獎專家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0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了榮獲2013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的外國專家以及他們的親屬。李克強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向獲獎外國專家表示熱烈祝賀,同時向在華工作的全體外國專家和國際友人及其親屬表示崇高敬意。
李克強説,中國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既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也凝聚著外國專家和國際友人的心血、智慧和奉獻。目前中國現代化建設正處於關鍵時期,中國將繼續堅持擴大開放,學習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更加注重依靠人才,更多依靠提升軟實力,促進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