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去産能辯證法“新”在哪?
5月1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去産能”議題備加引人注目。在中國經濟轉變增長方式的“關口”,這讓人想起一句老話“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然而李克強總理在會上特別強調一點,可謂給這句老話賦予了新意。我們也可以將此理解為“總理去産能辯證法”。即:“新的來了舊才好去”。
落後過剩産能,這些“舊的”當然必須“去”。但要想去得有效、去得健康,那就需要“新的”來倒逼、來承接。新的是什麼?新技術、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等等。一言以蔽之:新動能。
總理在會上強調,去産能過程中更要注重培育新動能。其必要性怎麼理解?這一方面是傳統行業本身的要求,依託新動能方能實現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新動能創造出大量就業崗位,可以形成去産能中分流轉崗職工的就業“容納器”。
新與舊、來與去,只有在辯證的意義上結合好了,結構才能順利調整,經濟才能健康發展。
今年年初,李克強在英文版《彭博商業週刊》上發表署名文章,其中向國際社會講了兩個“中國故事”。一個是2016年中國壓減落後過剩産能6500萬噸以上、煤炭産能2.9億噸以上,同時轉崗安置人數達到70萬。另一個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正在蓬勃興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縱深發展,這使得經濟結構調整中就業市場的彈性不降反增,連續4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口超過1300萬。
2017年,這兩個在世界範圍內都絕無僅有的“中國故事”繼續穩步推進。去産能方面,已退出鋼鐵産能3170萬噸、煤炭産能6897萬噸,分別完成年度任務的63.4%和46%;同時,新舊動能轉換在提速,這使得1至4月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465萬,尤其是去産能職工就業安置進一步改善。
動能新,就業穩,實質上是給去産能“托底”。
當然,去産能影響的不僅有就業,還有GDP和稅收。從這個角度觀察,新動能的重要性同樣重要。事實是,依靠新動能實現高速增長的服務業,已連續兩年穩佔GDP的“半壁江山”;不斷升級的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在六成以上,成為主要拉動力量。稅務總局的數據則顯示,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動能所催生的新經濟稅源快速增長,成為稅收一大亮點。
“新的”來得這麼好,“舊的”去得當然也就更容易、更平穩。“新的來了舊才好去”,這正是總理部署去産能時突出強調“新動能”的重要原因所在。(陳翰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