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李克強在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

2018-07-12 18:15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在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
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
李克強
(2018年6月28日)

這次會議是國務院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總結近年來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成效,分析存在的問題,部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放管服”改革重點工作,加快政府職能深刻轉變,促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剛才,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和浙江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作了發言,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放管服”改革是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釋放內需潛力的戰略舉措,必須堅持不懈向前推進

“放管服”改革旨在推動政府職能深刻轉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一場重塑政府和市場關係、刀刃向內的政府自身革命,也是近年來實現經濟穩中向好的關鍵一招。上屆政府成立之初,我國發展面臨極其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採取貨幣量化寬鬆、財政赤字大幅增加的強刺激政策,很多人擔心中國經濟會不會“硬著陸”。面對這種局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著力深化改革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動能。我們一方面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努力營造穩定可預期的宏觀環境,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另一方面緊緊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始終抓住“放管服”改革這個“牛鼻子”,著力減少政府的微觀管理、直接干預,放手讓企業和群眾創業創新,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放管服”改革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市場取向改革的大思路一脈相承,是“放開搞活”歷史經驗的延續和發展,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豐富實踐的重要內容。四十年來,我們對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認識不斷深化,從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到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從對資源配置起輔助性作用到“起基礎性作用”,再到“起決定性作用”。對如何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認識也不斷深化。我們感到,儘管經過多年不懈努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政府和市場關係發生很大變化,但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依然干預過多、管得過死,有些方面又管不到位。上屆政府成立之初,國務院部門各類審批達1700多項,企業投資經營和群眾創業辦事門檻多、手續繁、成本高,嚴重抑制市場活力,制約經濟社會發展。要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切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必須抓住簡政放權這個關鍵,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深化政府自身革命,推動政府職能深刻轉變。2013年,我們提出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作為“當頭炮”和“先手棋”,承諾五年內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壓減三分之一,實際上僅用兩年就實現了這個目標;2014年強化放管結合,2015年又將優化服務納入其中,形成了“放管服”三管齊下、全面推進的格局,改革綜合效應不斷顯現。同時,“放管服”改革作為政府管理經濟社會方式的創新和革命,牽一髮而動全身,有效帶動了價格、財稅、金融、社會事業等領域改革,助推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深入。

當初有人擔心,“放管服”改革見效慢,甚至是隔靴搔癢,以此來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能否及時、管用?實際上這是從政府與市場關係的關鍵環節入手,是觸利益、動格局的改革,就工作而言,看似是“小切口”,實則“大成效”。就像當年農村搞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聽起來似乎是從具體事開始,但由於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只用兩三年時間,就把長期困擾我們的吃飯問題解決了。幾年來的實踐證明,“放管服”改革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成效。

一是“放管服”改革激發了市場活力,對穩增長保就業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過去五年,我們大幅削減行政審批事項、企業投資核準項目,徹底終結非行政許可審批,全面改革商事制度;同時大幅減稅降費,由點到面推開營改增,出台中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取消、停徵、減免1100多項中央和省級政府行政事業性收費,推動降低用能、物流、電信等成本,累計減輕市場主體負擔超過3萬億元。簡政減稅減費並舉,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産經營成本,不僅促進了已有市場主體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催生了大量新的市場主體。五年多來,各類市場主體數量增加近80%,目前已經超過1億戶,其中企業3100多萬戶,實際上很多個體工商戶也在朝著企業化方向發展。市場主體增多且日益活躍,有力支撐了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特別是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五年城鎮新增就業6600萬人以上,每年都超過1300萬人,目前城鎮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都降到了多年來最低水平。就業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有就業就能創造社會財富,就能增加收入,就能帶來新的消費和投資,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二是“放管服”改革帶動了創業創新熱潮,加快了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我們在簡政放權的同時,加強和創新事中事後監管,對新興産業實行包容審慎監管,為其成長留下充分空間。“放管服”改革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緊密結合,激發了億萬人民群眾的創業創新潛能,促進了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深刻改變著社會的生産方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産業年均增長10%以上,網上購物、物流快遞等以三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同時,許多傳統産業也在改造提升中煥發出新的生機。目前,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三分之一、對城鎮新增就業的貢獻率超過三分之二,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0%左右,服務業已佔國民經濟半壁江山,經濟結構呈現加快優化升級的良好態勢。

三是“放管服”改革促進了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提升了開放型經濟水平。“放管服”改革致力於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許多改革舉措也是擴大對外開放的舉措。同時開放也倒逼了改革,二者互促共進。我們先後在上海等省市設立11個自貿試驗區,最主要的舉措就是從簡政放權開始。自貿試驗區在很多方面第一個“吃螃蟹”、率先突破,比如負面清單管理、“證照分離”、“一照一碼”等,大多已在全國複製推廣。“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也是由海關先行探索,進而在全國推開的。幾年來,我國營商便利度在全球排名大幅躍升,利用外資規模穩居世界前列,培育了國際競爭新優勢。

四是“放管服”改革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廣大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我們始終聚焦企業和群眾反映突出的“辦事難、辦事慢”、“多頭跑、來回跑”、“奇葩證明”等問題,力除煩苛之弊,大興便民之舉,營造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環境條件。這使人民群眾有了更多就業創業機會,社會縱向流動通道進一步拓寬,也有效調動了社會投資積極性,增加了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五是“放管服”改革推動政府職能發生深刻轉變,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顯著提升。通過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政府把大量不該管的事項交給市場或社會,把生産經營和投資自主權還給企業,工作重點和更多行政資源從以審批發證為主轉向創新宏觀調控、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和提供公共服務,長期存在的重審批、輕監管、弱服務得到很大改變,在破解政府職能缺位、錯位、越位問題上探索出了一條新路,政府管理理念在進步、管理方式在變革、管理手段在創新、管理效率在提高,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逐步形成。同時,“放管服”改革從源頭上減少了權力尋租問題,推動政府工作人員改變與審批發證相伴的“看家本領”、轉向提供優質服務,促進了依法行政、廉潔從政,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放管服”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效,關鍵是順應群眾期待、遵循經濟規律、尊重基層首創精神。“放管服”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放權于地方,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各地結合實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探索出許多獨具特色、深受企業和群眾歡迎的好經驗好做法。比如,“證照分離”、“不見面審批”、“一枚公章管審批”、“最多跑一次”、“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等等。這樣的創新層出不窮,不勝枚舉。過去各地推動發展,往往是比硬體條件、稅收優惠,現在更多比營商環境。我最近到地方調研發現,一些中西部省份主動對標沿海發達地區營商環境,通過為企業提供更優服務、幫助降低成本來吸引投資。發達地區也在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實踐證明,哪的“放管服”改革搞得好、哪的營商環境改善得快,哪的市場活力就強、發展勢頭就好。很多部門也主動作為,在便民利企方面推出了不少群眾受益、社會認可的舉措。

總的看,“放管服”改革帶來一系列綜合效應,激發了市場活力、增強了內生動力、釋放了內需潛力,為人民群眾辦事創業提供了便利,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放管服”改革取得的成效還是初步的、階段性的,與高質量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盼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一些政府部門仍然管了很多不該管的事,企業投資經營和群眾創業創新仍然深受顯性或隱性準入壁壘之苦、行政許可和變相審批之累。監管不到位和監管亂作為並存,假冒偽劣、坑蒙拐騙、侵犯知識産權等問題還比較多,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尚未完全形成。公共服務存在不少薄弱環節,一些部門和單位辦事手續繁瑣、隨意性大,群眾和企業不滿意。我國營商環境在全球仍處在中等水平,其中辦理施工許可、獲得電力、跨境貿易等指標排名比較靠後。轉變政府職能任重道遠,決不能有“差不多”、“歇歇腳”的鬆懈思想。

本屆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極其關鍵的五年。我們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併為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開好頭、起好步、打好基礎,“放管服”改革依然是重要抓手。

這是妥善應對風險挑戰、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需要。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未來五年必須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抓好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國發展仍有保持穩中向好的基礎和條件,同時也面臨許多新的嚴峻挑戰。當前最大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還是來自外部。雖然世界經濟總體上復蘇向好,但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調整及其外溢效應帶來變數,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國際金融市場波動起伏,地緣政治風險上升,這將給我國發展帶來多方面影響。國內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不斷顯現,一些風險隱患需要高度重視。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一方面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穩定市場預期、增強企業信心;另一方面要擴大消費和有效投資,挖掘內需潛力。這僅靠政府資金是不夠的,也不可能再搞強刺激,根本上還是要在改革上下功夫、在體制創新上下功夫,改革仍然是最大的紅利。要抓好“放管服”改革,把市場活力最大限度激發出來,把人民群眾創造力最大限度調動起來,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高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鞏固和擴大經濟穩中向好勢頭。

這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要靠創新驅動,要靠結構優化升級,這些都離不開深化“放管服”改革。只有進一步破除各種束縛創新發展活力的桎梏,讓億萬群眾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才能使我國經濟走上依靠創新提質增效的發展路子,從産業鏈低端向中高端邁進。高質量發展是靠公平競爭來實現的。只有通過加強監管促進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才能防止劣幣驅逐良幣,讓無效低效産能特別是“僵屍企業”退出,實現市場出清,使資源得到高效配置和利用。

這是面向全球打造競爭新優勢的需要。當前全球經濟貿易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這很大程度上是營商環境的競爭。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我們要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必須對標國際、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取得更大進步。我們不僅要吸引外資,也要留住內資。市場主體最終是會用腳來投票的。人才往哪走、資金往哪流、項目在哪建,説到底取決於哪的機會多、障礙少、效率高、服務好。這要靠實實在在的發展環境特別是營商環境來比拼,“放管服”改革正是破解發展環境中各種“痛點”、“堵點”的利器。

這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盼的需要。“放管服”改革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廣大群眾既是消費主體,也是投資創業主體。通過“放管服”改革,既能夠讓廣大群眾放心消費,也能夠促進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成長,增加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同時,面對手中有餘錢、心中有夢想、腦中有創意並擁抱互聯網的新一代投資創業主體,必須通過“放管服”改革,為創業創新降門檻、減稅費、除煩苛、拓空間,讓大家有更多機會在廣闊市場中大展身手、創造財富,依靠自身努力改變人生命運、實現人生價值。這也是新時代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和要求。

各地區各部門一定要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認識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更實舉措推進這項改革,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二、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突出重點難點,推動“放管服”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放管服”改革,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推進政府職能深刻轉變,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放活微觀主體,創新和完善事中事後監管,提高政府服務效能,加快打造國際一流、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釋放內需潛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做好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各項工作,首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關鍵還是正確認識與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要相信市場的作用和力量。政府主要是為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創造條件,並有效彌補市場失靈,這實際上就是要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的“硬環境”變化很大,當然還要繼續改善,但市場發育不夠,信用體系也不健全,營商環境、創新環境、公共服務等“軟環境”的差距很大,必須下更大功夫加以改善。有效投資和項目對促發展、調結構很重要,政府不能不抓,但要轉變方式方法。“軟環境”改善了,就會帶來更多有效投資和項目。當前,在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中,國家預算資金僅佔6%,大頭是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投資,而民間投資主要就是看商業機會和營商環境。這些年依靠市場調節機制,很多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壯大,這是政府部門當初想不到的,也是規劃不出來的。對各級政府來講,抓發展必須尊重經濟規律,強化市場意識,按市場規律辦事;要履行市場監管職責,促進市場發育,但應看到市場自身也有調節功能,不能總認為自己比市場高明、可以包打天下,不能動輒越俎代庖、用行政權力干預市場,否則就會事與願違。栽上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發展環境營造好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就會自然推進。另一方面,市場機制本身的調節作用也需要培育,如形成信用經濟、消費者自我意識增強等,這些恰恰不能依靠政府管出來,管得越多,市場機制反而無法培育完善,甚至形成對行政的依賴,導致信用缺乏。

我在去年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五個為”,即為促進就業創業降門檻、為各類市場主體減負擔、為激發有效投資拓空間、為公平營商創條件、為群眾辦事生活增便利。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又提出“六個一”,即企業開辦時間再減一半,項目審批時間再砍一半,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企業和群眾辦事力爭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凡是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證明一律取消。這“五個為”和“六個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必須付出不懈努力。要緊緊圍繞重點任務,以更實舉措深化“放管服”改革,務求取得更大成效。

第一,以簡政放權放出活力和動力。目前國務院部門行政許可和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許可還有1300多項,很多是不必要的。對這些審批和許可事項,要逐一深入論證,除關係國家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等的項目外,能取消的堅決取消,能下放的儘快下放,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不再保留審批和許可。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審批和許可事項改為備案、登記、行政確認、徵求意見等方式後,有些地方和部門換湯不換藥,做起來與原來相比沒什麼兩樣,對此要儘快加以整改。如果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沒有切身感受,就不能説改革實現了目標。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時間就是效率、就是財富。企業開辦時間是營商便利度的關鍵性指標。現在我國企業開辦時間已大幅壓減至22.9天,但還是太長。要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減並工商、稅務、刻章、社保等流程,將銀行開戶核準改為備案,明年上半年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8.5個工作日以內,五年內壓縮到5個工作日以內。目前,企業拿“照”後的各種“證”還是太多,遲遲辦不下來,無法進行生産經營。今年要在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重點在“照後減證”上下功夫,能取消審批的予以取消,有些可改為備案、告知承諾;對暫時不具備條件取消的,要通過“多證合一”等方式優化服務。這幾年我國工業投資不振,一個重要原因是存在大量的生産許可,使得企業錢投進去也無法及時投産,影響了投資積極性。要深化工業産品生産許可證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各類許可,加快向産品認證轉變;現行産品認證制度也要規範和完善,與國際通行辦法接軌。推行市場主體簡易登出改革。深化商標註冊、專利申請等便利化改革,五年內將商標註冊審查時間壓縮到4個月以內,發明專利審查週期壓減三分之一,其中高價值專利審查週期壓減一半。

繼續推進投資項目審批改革。這是我國營商環境的一塊突出短板。要進一步清理精簡審批、核準等事項,保留的也要提高效率,五年內工程建設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全流程審批時間壓減一半。這個目標實現起來難度不小,需要各地區各部門協同配合、共同努力。要優化項目報建審批流程,推行聯合審批、多圖聯審等方式。針對審批前評估耗時長的突出問題,要下決心精簡優化,及時動態修訂評估技術導則,合理簡化報告編制要求。積極推廣“區域評估”,由政府組織力量對一定區域內地質災害、水土保持等進行統一評估,不再對區域內的企業單獨提出評估要求。加快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政府定標準、強監管,企業作承諾、守信用,最終實現“零審批”管理。

大力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從國家政策法規看,目前絕大部分領域並不限制民間資本進入,但實際上各種隱性限制五花八門。關於民間資本進入,近年來國務院出臺了兩個“36條”和一系列政策舉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各方面反映問題還是不少。不同所有制主體在資質許可、政府採購、科技項目、標準制定等方面待遇還不公平,有的地方不從統一大市場出發、搞地方保護,還有的壟斷性行業為了自身利益限制排斥競爭,特別是在基礎性産業、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民營企業往往無法公平享受財稅、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各地區各部門要大力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今後制定政策都要進行公平競爭審查評估,出臺優惠政策也要以普惠性政策為主。對於具有壟斷性的行業,要根據不同行業特點放開競爭性業務,這有利於擴大民間資本進入,也有利於推動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要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不斷縮減清單事項,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要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五年內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再壓縮一半。

進一步推進減稅降費。近幾年在財政收支矛盾較大、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我們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大幅減稅降費,特別是分步驟全面推開營改增,有效降低了企業負擔,促進了營商環境優化和企業提質增效。要深化稅制改革,繼續推進結構性減稅,建立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範公平、徵管高效的稅收制度。增值稅稅率三檔並兩檔、擴大享受減半徵收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範圍等改革已經部署,但由於一些技術原因和中間環節等問題,有些減稅降費政策還沒有完全落地。同時,還存在減了這個費又冒出來那個費的現象。我們一定要為企業著想,通過減稅降費讓企業輕裝上陣。這也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要求,因為企業發展起來了,就業就有保障,人民群眾就能富裕。還要加強依法治稅,減少徵稅自由裁量權、增加透明度。落實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全面加強稅收徵管,堅決查處偷稅、逃稅、騙稅等違法行為,對虛開增值稅發票要嚴厲打擊,對大案要案要一抓到底、公開曝光,切實維護稅制權威和公平。現在企業普遍反映,對減稅或多或少感受到了實惠,但對降費的感受不夠明顯。收費主體多、隨意性大,收費項目名目繁多,還有不少亂攤派、亂罰款。要深入研究出臺更具實效、更管長遠的清費減費舉措。繼續清理規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全面推行依清單收費。著力治理各種仲介服務亂收費,對與行政機關暗中挂鉤、靠山吃山的“紅頂仲介”,要堅決斬斷利益關聯,破除服務壟斷,嚴肅查處其中的腐敗行為;對串通操縱服務價格甚至欺詐勒索的各類“灰仲介”、“黑仲介”,要依法整治和打擊。繼續清理整頓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收費。完善亂收費舉報投訴查處機制,切實做到“陽光收費”。需要指出的是,發展市場經濟離不開專業、規範的仲介服務,要支持守法誠信的仲介服務機構發展,提供更多優質高效服務。同時,要努力降低企業融資、物流、用能等成本,繼續推進網絡提速降費。

第二,以創新監管管出公平和秩序。我一再講,只有管得好,才能放得開,也只有放得開、減下去,政府才有更多的精力創新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如果説放權是割肉,檢驗的是政府自我革命的勇氣,那麼監管要創新,考驗的是各級政府的智慧和能力。在放權的同時,事中事後監管這一手必須硬起來。這猶如足球比賽,首先要有明確、嚴謹、週密的公平競爭規則,如果規則本身含混不清或者漏洞百齣,那必然會導致比賽的失序和結果的不公;其次要嚴格公正執法,不能對不同的人適用不同規則。要以公平、有序為方向加強和創新監管,不斷提高監管效能,使市場活而不亂。

創新監管理念和方式。五年內,要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是市場監管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創新,對於規範市場執法行為,減少監管中的重復、煩苛和自由裁量權,增強對市場主體的威懾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要把這一監管方式作為市場監管的基本工作機制,加快實現全覆蓋。同時,對有投訴舉報等情況的要進行重點或專項檢查,對發生重大突發事件並在面上存在嚴重風險隱患的要進行過篩式排查,但這些檢查要規範程序,事先嚴格報批。推進跨部門聯合監管和“互聯網+監管”,實現從職能部門“單打獨鬥”轉變為綜合監管、“智慧監管”,做到“一次檢查、全面體檢”,不能每個部門你查一遍我查一遍,讓企業不堪重負。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監管是規範市場秩序的“金鑰匙”。加快推進涉企信息歸集共享,實行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讓市場主體“一處違法、處處受限”。對違法違規行為,要依法嚴懲,使違法主體付出沉重代價。政府要帶頭講信用,如果政府沒有公信力,就不會有信用經濟。現在有些地方存在不守信用承諾、新官不理舊賬等現象,這對政府公信力和營商環境是極大的傷害,必須堅決加以糾正。

堅持對新興産業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新興産業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希望所在。要使之持續健康發展,不能不進行監管,但這些新生事物在很多方面與傳統經濟有很大不同甚至完全不同,有的遠遠超出了我們已有的認知能力和水平,監管不能削足適履、簡單套用老辦法,否則就可能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如果當初對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也用老辦法管的話,就沒有今天的蓬勃發展局面。但決不能以此為藉口放任自流,出了問題不去管。一些新業態發生的安全事件、質量問題,都是實體性的而不是虛擬的,都應及時處理,有關部門不能推卸責任。我們既要包容審慎,又要堅守安全質量底線。現在創新型企業反映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新技術、新産品等進入市場的“臨門一腳”踢得非常艱難。各級政府要本著鼓勵創新原則,區分不同情況,量身定制包容審慎監管模式和標準規範。對符合發展方向,但出現了這樣或那樣一些問題的,要及時予以引導或加以糾正,使之有合理髮展空間;對潛在風險很大,特別是涉及安全和有可能造成嚴重不良社會後果的,要及早發現問題、果斷採取措施,這也適用於傳統業態的監管;對以創新之名行侵權欺詐之實的,要予以嚴懲。

落實監管責任。加強監管不光是市場監管部門一家的事,無論是綜合部門還是業務部門,都負有監管責任,都要主動履職盡責,健全審管銜接機制,形成監管合力,營造全社會依法依規營商辦事的濃厚氛圍。這次政府機構改革對市場監管執法力量進行了整合精簡,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以加強綜合監管、解決多頭多層重復執法問題。要把機構改革中合併的職能統一起來,沒有合併的職能也要加強銜接。要紮實做好資源整合、隊伍磨合、技能提升等工作,推進人財物等資源向基層下沉,培養“一專多能”的監管人員,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對監管不力、失職瀆職、徇私枉法的,對刁難企業和群眾的,要嚴肅追責問責。

第三,以優化服務服出便利和品質。各級政府要強化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方式,變政府部門“端菜”為企業和群眾“點菜”,努力提高行政辦事效率,更好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現在群眾到政府辦事,環節多、手續多、耗時費力,有的被折騰來折騰去,不勝其煩。為群眾服務是政府的本分,要把能否做到企業和群眾“辦事不求人”作為衡量服務型政府建設成效的一個“試金石”。政府各部門要堅持問題導向,認真梳理企業和群眾辦事最煩最難的領域和環節,看看哪些事項需要反復跑、哪些窗口排隊長,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當前,群眾和企業對繁瑣證明問題反映強烈。要持續開展減證便民行動,加大清理減並力度。對確需保留的證明,要實行清單管理,清單之外不得索要證明。同時,要借鑒國際通行做法,探索實行承諾制,政府依據申請人承諾辦理各類事項,事後進行隨機抽查,一旦發現申請人承諾存在虛假,給予嚴厲處罰並納入信用記錄。我們要推動人人重承諾、講誠信,這也有助於培育信用意識,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現在不動産登記耗時長、辦理難的問題比較突出,五年內要把登記時間壓縮三分之二以上、壓減到5個工作日以內。大力發展“互聯網+政務服務”,變“群眾跑腿”為“數據跑路”,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或涉密等外,要按照應上盡上的原則,五年內政務服務事項基本上網辦理,打造“不打烊”的“數字政府”。推進線上線下融合,進一步優化整合提升各級政務服務大廳“一站式”功能,實現從“多頭找部門”、“多次辦理”轉變為“一個窗口”、“一次辦成”,五年內全面實現全城通辦、就近能辦、異地可辦。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推行全城通辦、就近能辦,也積累了不少經驗。相對來説,異地可辦的難度更大,有的涉及地區之間利益關係的調整,有的涉及相關管理制度的銜接。要從若干領域比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做起,實現在不同地區間聯網辦理,再逐步擴大範圍。這件事情做好了,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建設就前進了一大步。

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良好生態。著力消除障礙、搭建平臺,為創業創新提供精準到位的服務。要建設好“雙創”示範基地,支持眾創空間提升品質,更多提供投資融資、市場開拓、政策諮詢等服務,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壯大創造條件,打造“雙創”升級版。這也有利於擴大就業。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就業壓力仍然很大,有大量新成長勞動力需要就業,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有820萬人。政府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多渠道就業,其中相當一部分要通過“雙創”來實現就業。現在不少大型製造業企業也在開展多種方式的“雙創”。比如,有的企業依託工業互聯網等平臺,整合內部外部、線上線下資源,發展個性化、定制化設計和生産,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有的民營企業優化組織結構和生産經營機制,搭建開放式的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平臺,職工既是員工,又是小微企業的老闆和股東,打造了“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模式,帶動和服務了幾百家小微企業,提高了企業生産效率和效益。要推動大中小企業、科研機構、社會創客融通創新,促進資源互補、智慧疊加,縮短創新週期,提高創新成果轉化效率。要加強就業和技能服務,完善對新就業形態的支持措施,打造“雙創”升級版。

為群眾提供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務。各級政府要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要調動市場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更好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要增強優質資源輻射效應,既繼續組織發達地區和城市的醫院、學校等進行對口支援,也要用好互聯網這個工具,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新模式發展,打破時空限制,讓偏遠地區和基層群眾能夠分享優質公共服務。部分水電氣暖、銀行、公證等服務機構辦事手續繁、效率低,為企業和群眾所詬病。要加快改革步伐,引入社會競爭,強化行業監管和社會監督,切實提高服務質量。五年內電力用戶辦電平均時間要壓縮三分之二以上、壓減到40個工作日以內,辦水辦氣時間也要大幅壓縮,申請費、手續費等收費要儘快取消。

打造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互聯網平臺是提升政務服務水平的有效載體。要以國家政務服務平臺為樞紐,加快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堅持“聯網是原則、孤網是例外”,做好地方平臺、部門專網、獨立信息系統的整合接入工作,推進審查事項、辦事流程、數據交換等方面的標準化建設。信息孤島、數據壁壘是制約政務平臺建設和政務服務發展的突出瓶頸,很多地方建了政務服務平臺,但因為數據信息不能互聯互通,導致服務效率低下甚至“卡殼”。要大力推動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信息數據開放共享,三年內實現國務院部門數據共享、滿足地方普遍性政務需求,五年內政務服務事項全面實現“一網通辦”。在平臺建設和數據共享過程中,要築牢安全防線,確保政務網絡和數據信息安全,保護好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

三、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放管服”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放管服”改革越是深入,越會觸及更多利益和矛盾,遇到更多難啃的“硬骨頭”。各地區各部門要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堅定不移將這項改革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推進。

一要自覺扛起改革重任。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目標任務,舍我其誰,敢於擔當,只要利國利民,不惜犧牲部門利益,更不為自身利益阻礙改革,因為改革最是便民利企,這應是公務人員自覺的政治追求。大力推進權責關係的重塑、管理模式的再造、工作方式的轉型,結合實際細化分階段的重點工作,以大局意識和工匠精神抓好落實。要堅持目標引領,在重點領域制定可量化、可考核、有時限的目標任務,以明確責任、傳導壓力、牽引改革。這裡我想再強調一下,在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中,要突出深刻轉變政府職能,提升政府效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全面展現新一屆政府的新形象。

二要支持地方和基層大膽探索。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點難點不盡相同,必須因地制宜。各地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銳意探索創新,創造更多管用可行的“一招鮮”。要主動對標先進,相互學習借鑒,形成競相推進改革的生動局面。改革是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難免會有失誤錯誤,要完善容錯糾錯機制,明確免責界限,為改革者撐腰、為擔當者擔當。

三要加強改革協同聯動。“放管服”改革是一個有機整體,必須上下銜接、左右協同,注重改革的系統集成,提升整體效能。現在看,改革推進中既存在基層落實的“最後一公里”問題,也有中間層次的“中梗阻”問題,還存在國務院部門“最先一公里”問題。要針對這些問題,一項一項地抓,堅決清除各種障礙,確保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國務院各部門要作出表率,涉及本部門的改革任務要及早落實,該放的權要堅決放,該辦的事要加快辦,該服務的要服務好。對地方的改革創新探索,要多呵護多鼓勵,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對地方好的經驗,要及時總結推廣。

四要加快完善法律法規。隨著“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碰到法律法規“天花板”的情況越來越多。比如,一些地方推行電子證照、電子印章、電子簽名、電子檔案,由於法規不健全,造成認定使用難、跨地區辦理難。我們不能讓一些過時的規定成為改革的“絆馬索”,要按照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的要求,抓緊清理修改一切不符合新發展理念、不利於高質量發展、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人民群眾期盼的法律法規,及時把改革中形成的成熟經驗制度化。各級政府部門要主動與人大及司法機構溝通銜接,配合做好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工作。

五要狠抓改革舉措落實和督查問責。實現目標任務,兌現對人民的承諾,關鍵在幹。國務院大督查要把“放管服”改革各項舉措落實情況作為重點,不僅要督查地方,也要督查國務院部門。堅持獎懲並舉,對成效明顯的要加大表揚和政策激勵力度,對不作為亂作為的要抓住典型嚴肅問責。地方也要加強督查,對執行已有明確規定不力的、對落實改革舉措“推拖繞”的、對該廢除的門檻不廢除的,要堅決嚴肅問責。對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要及時向國務院作出報告。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包括引入第三方評估,今年年底前開展這項試點。“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如何,要看各地營商環境是否有所優化、群眾辦事是否更加便利、發展環境是否改善,最終要由企業和群眾説了算,企業和群眾是否滿意才是標準,真正讓人民群眾成為改革的監督者、推動者、受益者。

“放管服”改革是涉及理念、體制機制、工作方式的深刻變革,需要來一場全新的學習。面對轉變政府職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要求,面對體量日益壯大、結構日趨複雜、開放日漸擴大的經濟體系,面對撲面而來的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需求,我們不了解、不熟悉、不適應的方面有很多,必須加快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學會用全新的方式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

深化“放管服”改革,利國利民,影響深遠。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勠力同心,開拓奮進,推動“放管服”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