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全面深化改革起跑之年。兩會一結束,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居委會大媽”朱國萍就開始忙活社會治理的事情——19日,參加中央有關部門深化改革的調研座談;20日,主持上海市居村委工作協會常務理事會;好多場報告會等著…… 長寧區虹儲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國萍,“官”不大,卻很忙。“這個月‘檔期’滿了”,面對見縫插針的採訪,她沙啞的聲音讓我們有些愧疚。 “故事講得好,故事比道理生動”——朱國萍不曾想到,3月5日自己在上海團關於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的發言,會獲得總書記肯定。這位“老基層”明顯感到:社會治理從未像今天這樣吸引目光。 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折射內涵之變,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 人口增長過快、過度聚集,如何有效管理“流動社會”?單位人變成社會人,如何親密接觸?社會需求和利益訴求日趨多元,如何實現政府與社會互融共進? 問題倒逼改革。因時而變、隨事而制,跨越“一字之差”的上海探索,在街巷樓宇悄然展開—— 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打破條塊分割,從善政邁向善治。上海腫瘤醫院,就醫者絡繹不絕。每個工作日都有八九名楓林街道組織的社區志願者,“把醫生來不及説的話告訴患者,從病人視角向醫院反映問題”,架起醫患間的溝通橋。打破單位圍墻,讓小街道與大單位形同一家,區域共治的結果是共贏。 社會治理,重心在城鄉社區,核心是人與人和諧相處。嘉定區江橋鎮太平村,一堵“新村民信息墻”讓人耳目一新:4500余名外來人口的基本信息一覽無遺。這裡,本地和外來人口1:3倒挂,太平村在一聲“新村民”的稱呼中,率先成立了上海首個新村民黨支部和新村民委員會,“逆位”主動服務,柔性管理。家園自治+共治,本地村民與新村民共享“太平”,多年無一起越級上訪,無一起重大刑事案件。 社會治理,發揮好社會的自我調節作用,主體多元是必由之路。位於浦東的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一間斗室裏有一群忙碌的年輕人。他們肩膀扛的是生命臨終關懷的志願,用熱情和真誠見證:愛,是感動,更是行動。在上海,這樣的社會組織有1萬多個。他們,散是滿天星,聚是一團火,激發了蘊藏于群眾的治理能量。市民政局副局長、社團局局長華源透露,4月1日起,上海行業協會、城鄉社區服務類等4類社會組織將實行直接登記,讓更多的“草根”長成芳草地。 據悉,今年上海市委的一號調研課題“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正在紮實展開,清晰明確的頂層設計正在制定之中。 (記者 王斌來、李泓冰、禹偉良、郝洪)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