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洋第30航次第三航段完成在 3月15日~17日,經過三天三夜的奮戰,中國大洋第30航次第三航段按計劃完成了我國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區中深鑽的調查任務。本航段共進行了3次鑽探作業,作業區分別為碳酸鹽試驗區、非活動硫化物區、我國活動熱液區附近的“死亡煙囪區”。在幾天的作業中,隊員們使用中深鑽首次在硫化物區鑽探作業,成功取得硫化物、碳酸鹽和下覆基岩,對研究硫化物分佈及其與圍岩的關係、碳酸鹽成因等具有重要意義。 3月15日~17日,西南印度洋合同區風力4級~5級,海況4級。中國大洋30航次科考隊迎來了海底作業的好天氣,科考隊員用深海底地質鑽探取芯的專用設備——“進取者”深孔鑽機進行作業。“進取者”主要包括通信控制系統、水下鑽機本體、配套鑽桿鑽具等部分,作業水深可達4000米,適應于海底硬岩,鑽進深度可達20米,最大取芯直徑50毫米。 連續3天,“進取者”深孔鑽機每天海底作業時間十幾個小時。深鑽組組長鐘路介紹説,海底的玄武岩對鑽機的損耗比較嚴重,從取上來的樣品來看,有許多小碎塊。 3月17日的作業區地形較為複雜,中深鑽小組花了幾個小時才選定了坐底位置。海底攝像顯示,坐底周圍多數為硫化物。因此,考察隊員總結了前兩天的經驗,採取鑽機對硫化物表層以零速加壓深鑽的方法進行作業。 首席科學家助理李懷明説,由於這個地區的硫化物比較鬆散,取芯率比較低,採集到的樣品多數是氧化物和硫化物的混合物。值得高興的是,此次作業採集到了一些多金屬硫化物。 鐘路稱,我國自主研發的中深孔鑽機是岩心取樣鑽機,適用相對比較硬的質地。可是,硫化物性質複雜,有的鬆散、有的脆、有的堅硬,對鑽機要求較高。未來鑽機還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提高硫化物取樣率,二是防止取上來的硫化物樣品漏掉。 首席科學家陶春輝介紹説,這是我國首次使用中深鑽在硫化物區鑽探作業,並成功取得硫化物、碳酸鹽和下覆基岩,對研究硫化物分佈及其與圍岩的關係、碳酸鹽成因等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也是我國首次取得硫化物合同區地表下的樣品,可為將來的海底硫化物勘探做技術儲備。 3天來,鐘路帶領臧龍、張偉、袁清博、翁利春、霍洪強組成的中深鑽小組辛苦工作,每天最多休息4個小時。 鑽機下水前,鐘路對中深鑽從頭到腳檢查了一遍又一遍,隊員反復進行電路測試。當屏幕顯示鑽機飛速轉動時,他們的臉上露出開心的微笑。 定點深鑽期間,船長曹業政親自操控船舶十幾個小時,大副、二副、三副每天輪流值班。大副徐巍巍説,打鑽相當於給船拴了一個尾錨,如果船移走了,鑽桿就會變形,因此要求船艉的精度控制在半徑30米的圓內,船在一秒鐘內只能移動1厘米~2厘米,駕駛員必須每時每刻盯著顯示屏,及時調整位置。 連續3天的超負荷工作不僅給考察隊員帶來身體的疲勞,還帶來了心理壓力,因為這是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區打的第一鑽。讓考察隊員欣慰的是,他們出色地完成了深鑽任務。(李 英)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