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對外開放大舉措都極大促進了發展和改革 行穩致遠:解讀李克強遼寧講話(1)-開放篇 編者按: 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遼寧主持召開部分省市經濟形勢座談會並作重要講話。他強調要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使經濟發展行穩致遠。為了深度理解李克強總理的這次講話,中國經濟時報從今日起,特別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六位資深專家,從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改革、調結構、開放、金融、民生等六個方面進行權威解讀,以饗讀者,敬請關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26日在遼寧主持召開部分省市經濟形勢座談會時説,我國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得益於改革開放,今後的發展還要繼續依靠改革開放。我們要適應國際市場的新變化,研究實施鼓勵進出口的具有戰略性意義的新舉措,實行更加統一規範的通關便利措施,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吸引外商投資,鼓勵國內中高端産品走出去,形成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新局面。 如何理解李克強總理所説的形成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新局面?中國如何進一步擴大開放?就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隆國強。 尋求中國經濟中長期穩定增長動力是總理講話的題中之義 在1月、2月經濟數據低於預期的背景下,很多人把李克強此次遼寧調研講話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聯絡在一起。但隆國強理解,李克強的講話更多的是著眼于中國經濟調結構,提質、升級,尋求中國經濟中長期的穩定增長動力。 “經濟短期確實有下行的風險,但總理一直在講合理區間。”隆國強認為,在短期波動中,增長不低於下限,通脹不高於上限,就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區間。當前經濟確實是有一些壓力,但還沒有突破增長的下線。我們需要密切關注增長波動,但解決方案不能是掉一點就刺激一下,還要著眼中長期,尋求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隆國強認為,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轉折時期,內外部環境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從外部看,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世界各國都在調整,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全球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們所處的外部環境應該説挑戰和機遇並存,傳統的一些機遇,比如説外部市場繁榮沒有了,但還有新的機遇,比如我們到海外並購的機會。 從內部看,我們的內部變化更加深刻。中國現在處在一個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期、比較優勢的轉換期、改革攻堅的深水區、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幾種因素結合在一起,非常複雜,機遇和挑戰並存。發展和結構調整任務非常艱巨的情況下,我們除了要關注短期經濟波動外,要更多地著眼于産業結構的升級、發展方式轉型、形成新的全球競爭優勢等,需要用更大的視角,來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 每次對外開放大的舉措都極大促進了發展和改革 “如果總結前30年的對外開放,我覺得最基本的一條就是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不動搖。”隆國強説,對中國這樣的趕超國家來説,開放非常重要。中國過去3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證明了這一點。後進國家通過開放,學習先進的技術、管理,中國通過參與全球分工,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加速推進工業化,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用30年的時間走過了先進國家上百年走過的歷程。 通過對外開放還引進了市場經濟機制和國際規則,促進了國內經濟體制的改革。儘管在開放的過程中不可避免要承受一些外部衝擊和壓力,但中國過去30年一直堅持對外開放,從來沒有動搖過。在認真分析判斷國內外形勢的情況下,我國每次採取對外開放大的舉措,都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改革。比如,鄧小平南巡講話,加入世貿,都掀起了對外開放和改革發展的熱潮。 “開放如果沒有國內體制的改革和競爭力的增強來配套,開放是不可能單兵突進的。”隆國強説,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支撐開放,開放與改革是個互動過程。開放了形成了競爭壓力,這種壓力要求我們要改革,改革到位之後會增強進一步開放的能力,就形成開放和改革良性互動。中國的發展表明,哪開放快、開放多,哪發展就快,開放前沿的地區發展都比較好。改革開放之初,廣東在全國的經濟實力排在十幾位,由於受益於率先開放,已經連續多年是中國經濟第一大省。 此外,隆國強提醒,開放要審時度勢,趨利避害。開放的本身應該説是機遇和挑戰並存,你不開放錯過機遇,但同時也要承受開放帶來的風險。有的發展中國家在開放時管理不好,未得其利,先受其害。中國前35年的開放之所以大大的獲益,是因為做到了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就是制定正確戰略,採取得力措施,把握開放節奏,從而實現趨利避害。 吸引更多的資本、技術密集型外國投資者 “如果放在全世界來比,外來投資佔我們整個投資的比例是持續下降的。”隆國強認為,中國雖然多年來是一個引資大國,但從中國的經濟規模、人口規模來看,在全球來説,外商直接投資的相對指標是較低的,所以中國還要加大吸引外資的力度,同時對投資者要選擇。 隆國強分析,過去中國吸引外資偏重製造業,在製造業裏又偏重出口型。但在新的背景下,他認為製造業優先還是應該堅持,但選擇有出口競爭力的外國投資者時,要更多地吸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投資者。 隆國強説,我們原來比較多的是吸引勞動力密集型投資,現在,我們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正在喪失,所以我們要吸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投資。一方面,我們應該讓他們分享中國市場,另一方面,也應該鼓勵和引導他們去利用全球市場。這樣,除了有華為、中興這樣的中國企業參與全球競爭,我們也希望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外國投資者到中國之後與中國本土的生産要素優勢結合起來,參與全球競爭,成為中國未來參與全球高端産業競爭的一部分。 服務業開放是重點 “多年來,服務業的進出口規模雖然增長很快,但長期是逆差,而且逆差越來越大。”隆國強説,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服務業愈發顯得相對滯後。這也反映了我們服務業競爭力比較薄弱。 隆國強認為,服務業發展滯後、競爭力比較低的原因是:對內是管制過度,對外是開放不夠。所以服務業要發展,對內就要改革,對外就是加大開放力度。 隆國強説,加大服務業開放,是我們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點。本屆政府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設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在上海自貿區裏一個非常重要的探索就是把服務業作為新一輪開放的重點。在擴大準入方面,第一批率先開放6大領域18個服務部門。服務業對外資管理體制從原來的審批制,轉為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方式的管理方式。“開放本質上就是涉外經濟體制的改革。”隆國強説。 貿易便利化改革還有進一步挖掘的潛力 “以前一輛卡車通關是6分鐘,現在是30秒。”隆國強以上海自貿區為例説明,在通關便利化方面,我們既可以管得住,又可以高效率。原來報關要排隊、審核,現在直接是電腦無紙化報關,省了很多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 隆國強表示,上海自貿區通關體制改革表明我們在貿易便利化環節上有很多改革挖掘的潛力。他還舉了去年8月出口法定商品檢驗改革帶來出口變化的例子。中國質檢總局和海關總署去年8月1日宣佈,對1507個海關商品編碼項下的一般工業製成品不再實行出口商品檢驗。 隆國強透露,這些取消出口商品檢驗的産品,在後來的4個月裏增長了30%,而去年全國進出口增長只有7.8%。“這説明我們在貿易便利化的改革,對於出口增長起到了促進作用。” 隆國強説,去年,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海關通關便利化改革,檢驗檢疫改革,都是實實在在的改革舉措。這些舉措不僅是有長期效應,而且有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應。 對外投資對提升中國國際競爭力越來越重要 “我們的對外投資,2003年是28.5億美元,去年是901億美元,10年增長了30多倍。”隆國強認為,“走出去”不僅是政府的戰略,更主要的是,中國到了比較優勢轉換階段後,企業自身需要整合國際、國內的資源,需要“走出去”,需要通過對外投資去整合全球的高端資源。 隆國強説,隨著國內比較優勢的變化,中國企業急需提升國際競爭力。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主要限制在哪兒?就是缺技術、品牌、國際銷售渠道。技術、品牌、國際銷售渠道如何做?兩條路:一是自己在國內搞研發創新。二是到國外去並購,就是通過海外的投資,獲取研發、技術、品牌、國際銷售渠道。 隆國強認為,目前政府“走出去”戰略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體制還不配套;還有很多很繁雜的審批程序;企業 “走出去”的服務支撐還很薄弱。如,法律服務、信息服務、海外資産安全、人身安全、走出去需要的人才培養等。 “在簡化對外投資審批管理,把前端的審批變成過程的監管以及服務支撐體系建設等,政府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隆國強説。 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 “我們現在正面臨席捲全球的區域一體化浪潮,這一浪潮不僅影響未來經濟格局,而且蘊含著國際經貿規則的重構。”隆國強認為。 當前,美國主導並推動兩個談判,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完成談判後,將建立一個以美國為軸心,橫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全球兩大自由貿易區,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格局重構中,中國處於被邊緣化的局面。 此外,在新的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中,最大的區別就是不限于邊境措施。我們要適應全球新的貿易規則的演變,既要增強國際競爭力,又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我們僅僅在邊境措施或者涉外經濟體制改革是不夠的,需要在其他體制上進一步深化改革,才可能適應國際競爭新環境。 面對區域一體化浪潮,我國也必須加快推動各式各樣的經濟貿易合作。這些年我們建成並已經生效的自貿協定有10個。習近平總書記去年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是在新的國際背景下,我們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的戰略構想。 隆國強説,如今,中國已經從當年的一個經貿小國變成一個經貿大國。大國有新的要求、新的訴求,應該有一個更寬的戰略空間。這就需要我們參與到全球的治理體系中,在全球規則制定過程中要體現我們的利益。(段樹軍)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