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神秘的“核”——核工展上聚焦“核”熱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15 18:4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 (記者吳晶晶) “核霧染”的説法是否可信?在內陸建核電廠會不會影響環境與公眾健康?福島核事故對核電發展有什麼啟示……正在此間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上,與“核”有關的熱點話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核霧染”可信嗎?

近期,有文章稱華北霧霾與內蒙古伴有鈾類放射性元素的煤炭利用有關,認為霧霾是因為燃煤排放的放射性鈾粉塵電離大量的空氣分子和粉塵顆粒所致,從而引出了“核霧染”的説法。

在核工展上的“大型互動體驗科普園地”,記者了解到,人類在天然輻射環境中繁衍生息,每時每刻都會受到各種射線的輻射。我國公眾所受輻射照射平均約3.1毫希/年,其中0.36毫希/年來自宇宙射線,其他來源於地殼中的放射性物質。

中國核學會的專家告訴記者,鈾是天然放射性物質中的一種,天然鈾半衰期長達四十多億年,也就是説其放射性很小。空氣中鈾的濃度極低,吸入鈾、釷係所有核素産生的劑量僅約6微希/年,是不可能對健康有影響的。

專家還介紹説,我國煤中鈾的含量平均為130貝可/千克,北京為121貝可/千克,最高的是新疆,為951貝可/千克。我國土壤中鈾的含量平均為81貝可/千克,最低的是北京,為40貝可/千克,最高的是廣東省,為145貝可/千克。由此可見,霧霾頻發的北京,其煤中鈾濃度不高,土壤中鈾濃度則是最低的。可見霧霾與空氣中鈾濃度是不相關的。

“‘核霧染’的説法沒有任何事實和科學根據,我國已經建立了嚴密的輻射監測網絡和健全的輻射監管體系,可以保證公眾的健康與安全。”中國工程院院士徐銤説。

內陸建核電廠會影響環境與公眾健康嗎?

在內陸江、河、湖邊建核電廠是否會影響環境與百姓健康,受到公眾廣泛關注。

“我國內陸核電廠的水、氣等排放指標將達到國際高標準要求,對環境造成輻射影響的增加量遠低於環境本底的輻射水平,不會影響環境和公眾健康。”徐銤説。

他介紹説,我國擬建內陸核電項目選址條件良好,不可能發生類似日本福島核電站那樣的嚴重事故;即使發生極不可能發生的核事故時,內陸核電廠也可以採取措施,實現嚴重事故工況下放射性污水的“可貯存”、“可封堵”、“可處理”等。

據介紹,世界多個國家發展核電的實踐證明,濱海核電廠與內陸核電廠沒有本質區別,一樣都是安全的。法國和美國的內陸核電比例分別佔到69%和61.5%,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建有32臺核電機組;有些國家如瑞士、烏克蘭、比利時等,其核電廠全部建在內陸。

徐銤表示,與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相比,在改善環境質量方面,核電具有明顯的優勢。核電生産過程對環境基本上是零排放。據測算,每建成4000萬千瓦的核電,每年可替代標煤消耗1億噸。

福島核事故帶來什麼啟示?

日本福島核事故後,核電站的安全性以及核電站如何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出現問題後未能及時作出果斷正確的決策和採取科學合理的行動,是福島核事故的重要原因。”徐銤院士表示,科學家們正在積極吸取每一次核事故的經驗教訓,使核電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性能安全持續改進,確保核電廠安全高效地為人類發展服務。

中國核學會專家指出,福島核事故警示了人們要預防超強自然災害對核電廠安全的影響,促進了各個核電國家全面審查在運、在建核電廠,進一步加強核安全防範措施,重點是完善針對極端外部事件的設防能力、持續提高嚴重事故有效預防和緩解能力等。

據介紹,福島核事故發生後,我國積極採取行動,全面審查在運核電廠,有針對性地提高安全措施,如增高海堤防護墻、增設移動供電設備、增加非能動蓄水池等,同時嚴格審批新上核電項目,編制出臺了核安全規劃,調整完善了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

責任編輯: 司徒宇乾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