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超越“盆景式”的鄉村建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22 11:0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南京4月22日電(記者李燦、淩軍輝、張展鵬)“村莊人居環境改善不能只搞幾個‘盆景’,應該整治所有村莊,實現全覆蓋,惠及全體農民。”在江蘇省農村採訪,記者不斷聽到各級幹部這樣説。事實上,他們也是這樣做的。

    從細緻的鄉村調查入手,缺什麼補什麼

    “過去我們在農村也側重建樣板村莊,希望通過典型示範帶動面上改善,但面上的推動一直進展不大。從‘十二五’開始,省委省政府下決心對所有自然村啟動村莊環境整治行動,普惠所有農民”。江蘇省住建廳廳長周嵐説。2011年,江蘇啟動了“美好城鄉建設行動”,計劃到2015年全面改善全省近20萬個自然村的人居環境。

    當年,他們向全省13個市分別派出調查隊,要求每個市至少調查20個村,每個村至少調查20戶家庭。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區位、不同地形條件、不同發展狀況和産業文化特點,選取了各種類型的283個村莊,“一對一”訪談農民6411人,製作了村莊圖紙、圖片5500余份。

    有了細緻的“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的農民意願調查”,江蘇因村制宜確定村莊環境整治重點,不搞大拆大建,突出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從農民最需要解決、最有條件解決的項目入手,優先清理河道、清潔家園、整治生活垃圾、提供乾淨的自來水、改善道路條件、提供活動場所等。

    東臺市梁垛鎮臨塔村支部書記沈平對記者説,一開始搞村莊環境整治,有些村民心裏抵觸,問:“是不是領導又要來視察,做面子工程?”後來,村幹部帶頭,把多年的廢溝廢塘清理乾淨,把水泥路修到家家門口。村民看到環境整治的得益,主動按照整治方案清理房前屋後。

    截至目前,在全省近20萬個自然村中,已有12.8萬個完成村莊環境整治,實現清潔美麗。在2013年江蘇公共服務滿意度民意調查中,村莊環境整治的滿意率位列第一,達到87.5%。

    不填河慎砍樹,留住“鄉愁”記憶

    鮮花綠樹、粉墻黛瓦、小橋流水,走進江蘇首批“三星級康居鄉村”--常熟市古裏鎮蘇家尖村,一縷江南水鄉風韻撲面而來。

    在64歲的村民平鐘祥看來,經過環境整治,村裏的河水清了,道路乾淨了,健身設施也多了。早晚吃過飯,大家都願意出來轉轉,聊聊天、跳跳舞。“以前都是我們去城裏的女兒家長住,如今女兒一家有空都喜歡來村裏住兩天,就當是鄉村遊了。”

    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為了保留村莊的歷史文化特色,江蘇按照古村保護型、人文特色型、自然生態型、現代社區型、整治改善型等分類實施整治,使水網地區更含水鄉風韻、平原地區更具田園風光、丘陵地區更有山村風貌。

    “我覺得新型城鎮化不是一律建高樓,也不是全部進城,應該是在富民的同時,保留住農村原有的特色。”蘇家尖村支部書記薛鶴説,村裏以現有的河塘、水棧、船隻、船舫、路橋和民居為基礎,見縫插針種植鄉土適生植物,突出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特色,彰顯了清新淡雅的鄉村大自然美景。

    針對農村規劃建設人才缺乏的現狀,江蘇聘請14位設計大師作為技術顧問,組織百家骨幹規劃設計單位對各地開展對口技術支持。同時,全省還培訓各級技術骨幹和村幹部近萬人,提高村莊環境整治的科學性。

    江蘇省委省政府要求,全面推進村莊環境整治要區分不同情況,不搞“一刀切”,使村莊環境整治的過程成為鄉村特色彰顯的過程。

    鞏固鄉村建設成果,實現動態性提高

    在江蘇村莊人居環境改善中,自然村達到“環境整潔村”標準只是第一步,下一步還要按照村莊佈局規劃向“康居鄉村”標準邁進,一星、二星、三星,層層遞進,動態提高。

    為了讓整治村莊“容顏永駐”,江蘇探索黨員包乾、城管下鄉、村民自助、財政補貼等多種長效機制,確保農村環境有人管、管得好。東臺市創新“城管下鄉”管理機制,組建了2300多人的村莊環境保潔隊伍,初步形成了垃圾、河塘、道路、綠化、公廁“五位一體”的長效管護機制。宜興市1.6萬餘名農村黨員主動認領近萬個責任區,與保潔員一起承擔保潔職責。溧陽市建立了市、鎮、村三級管理網絡,實現了環衛設施、保潔範圍城鄉全覆蓋。

    除了長效保潔,江蘇以鎮村布點規劃優化為抓手,通過提升規劃布點村莊的公共服務,以點帶面不斷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以蘇州為例,通過統籌推進城鄉道路、供水、電力、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全市合理佈局城鄉優質社會事業資源,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得到新的提升。全市行政村班車通達率達99%以上,城鄉公交一體化覆蓋率95%,所有鄉鎮都能在15分鐘內上高速公路。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